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思考

2016-11-30 10:44张德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体育

张德军 丁 伟 李 建

(1.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军体教研室,广东 佛山 528137;2.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天津 300131)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思考

张德军1丁伟1李建2

(1.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军体教研室,广东 佛山528137;2.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天津300131)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完成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建设,同时要凸显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国际性视野。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具有传播中国体育发展成就,树立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独立的文化标签,完善世界体育文化的拼图等作用。中国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面临意识不足、议题差异和语言障碍。要确立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的独立性,提高自身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末期以来,人类逐渐跨入全球传播时代,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趋繁荣[1]。传播的全球化带来了其他领域传播意识与行为的勃兴。我国社会科学领域,面对“新世纪信息秩序”的议题,基于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提,启动了“走出去”的战略。这既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所具有的“理论自信”,也是借助现代传媒,拓展我国理论影响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2],体育在改变中国“东亚病夫”形象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我国展示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提高民族自信的重要工具。体育社会科学是我国体育理论成长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体育的日渐全球化,体育理论作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国门的理念与行为严重滞后,应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界和传播领域共同的议题。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当前,文化、学术的交流成为当前学术生态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国家在顶层设计已经勾勒了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科学“走出去”,教育部相继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等相关文件,社会科学“走出去”已形成共识并在政策支持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作为社会科学整体构成部分的体育社会科学,同样需要服务于“走出去”的战略。客观地说,中国体育社会科学是我国从西方积极引进体育学术与中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土壤相结合的产物。历经百余年的冲突、交融、浸蕴,中国体育社会科学不仅形成了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而且基于中国独特的体育文化土壤,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知识”,为世界体育社会科学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与国内的社会科学走出去相比,体育界对此的重视明显不足。目前,仅有学者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历史定位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如何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了分析[3]。体育领域对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准备明显不足。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历史机遇,笔者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以期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些许建议。

2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价值

体育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体育社会现象、反映其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之初,笔者将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定义为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将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传播,促使国际社会接受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与结果。对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定位的反思,是为梳理体育社会科学在面对体育领域发展与改革的问题时,如何确立自身的理论自觉定位,从而为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战略实现提供必要的认识论前提。

2.1促进中国体育理论的提炼与升华

无可否认,体育属于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之一。作为典型的舶来品,与体育项目的规则、形式等相比较而言,对体育的原初性认识与解读相对不足。因话语体系和语义阐释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对作为客观存在的 “体育”的理解不同。

虽然话语表达、语词选择等可能存在诸多不同,但对于体育核心本质的把握应该是趋同,这一方面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如李宗浩教授[4]提出“体育的元概念”命题,抛却了以往以目的、价值等分析取向,提出了超脱体育之功利性的观点,即体育就是一些(无意识、自发的)行为动作的综合。但体育社会科学始终没有解决好“原创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反响较好的论著较少,缺乏对体育实践的高度理论概括、新的理论概念的提出、新的理论话语创造、提升体育社科层面的论著不多”的现实问题[5]。现代体育引入中国以后,必然和中国已有的、具有现代体育特征的要素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地方性知识”。这就要求体育社科研究对表征中国特色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体育本土化的必要步骤,也是融入我国文化土壤的先决条件。通过对普适型体育理论的提炼和本土性体育研究的升华,从而确立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双重定位。

2.2促进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成果展示

体育与社会互动是产出高水平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前提[6]。体育发展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但是又不同步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由此形成的支撑体制,对世界各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这种以专业体制发展竞技体育的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投资效益的某种认识,但确立了体育发展改革中的重要特色:竞技体育引领下的专业体育向职业体育转化的过程与逻辑。作为后发国家,我国体育发展一直处于对超发达国家的追赶过程中,这种将时间压缩、过程简化,单纯注重目标实现的逻辑形成了一些典型问题。赶超型发展的直接后果是,虽然我国建立了与世界接轨的竞技体育体制、职业体育联盟等,但由于缺乏对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最终不得不陷入“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况,实践难以持续推进。

置身于我国赶超型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社会科学需要扮演问题解决和理论阐释等多种角色。在对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特殊问题的认识、分析与解答中,形成对此类问题的深度总结,进而形成向世界推介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的有效途径。

2.3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积极参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支配国家世界发展的支配性环境,进入21世纪显得愈发明显。伴随着国际范围内体育的广泛传播,全球化亦成为体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和格言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成为体育全球化的最显著注脚。从体育全球化中可以洞见,体育俨然成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所言“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在世界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充斥着运动项目、理念、权力等要素的纠缠,由此形成了“中心与边缘”、“现代与传统”等对立,不仅体现着民族国家体育的定位与认识,同时表征着民族国家的民族影响力和自信心。巴里·斯玛特认为体育全球化的来临,使体育一些价值与功能都发生了改变,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全球对财富追逐的体现、媒体交流的工具、消费文化的代表[7]。

全球化下的中国体育,究竟路在何方?学者探索了中国体育的文化自觉议题,并以此生发出诸多问题。学者从宏观层面针对从全球化下的中国体育定位提出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体育国家形象”的命题,并提出了“体育中国”的概念,并对体育中国的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分析[8]。尤其是处于新世纪,体育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应对挑战的能力与决心稍显不足。在全球体育文化交融的实践中,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贡献不足。以国际奥运会科学大会为例,我国虽然入选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真正能做大会口头发言的较少,主题发言的更为鲜见[9]。应对体育全球化下西方先进体育发展的霸权状况,提升中国体育的话语权,就要积极开展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使来自东方的声音能为西方所接受、理解乃至容纳[10]。

3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面临的语言习惯、表述格式和问题选择等“知识鸿沟”较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构成部分,中国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同时给予一种理论生成的结果,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同样具有历史必然性。与自然科学相比,体育社会科学必然面临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话语体系等诸多障碍,笔者将上述障碍与当前我国社会科学整体“走出去”的现实境遇和体育社会科学的本身特殊性相融合,认为中国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至少面临着如下几种制约要素。

3.1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融入国际交流存在意识障碍

尽管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家间学术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主动融入国际交流的意识障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同志曾撰文指出,要体育社会科学界从学贯中西的视角认识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从而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置于“中国与西方”交流的议题下予以考虑[11]。显然,中国应对西方具有不对称性,但是也体现了国家体育行政领域对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期望。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界是否已经具有这种理论自觉,具有积极走出去的冲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传播领域侧重于对体育赛事的传播,体育社会科学可能因曲高和寡,而不受重视。除了在专业学术刊物外,缺乏其他有效地传播途径,导致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高。

3.2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议题与国际社会差异明显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与西方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议题存在较大争议,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倾向于宏观问题和整体层次的领域,较少关注体育的微观领域,西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与我国存在明显不同。因此,由于二者之间研究议题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在问题理解方面的差异,这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输出的障碍之一。

同时,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尚存在学科合法性和独立性问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政治的场域发生联系,因此受到上述领域的监督、支配。我国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对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讨论对体育社会科学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我国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存在的主性不足的问题是知识分子在经济、社会与政治场域等支配下,通过一定的学术制度主动契合的结果[12]。一定程度上而言,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主要扮演着问题解决而不是问题阐释的角色,即为某种规则准则提供合理性辩护的知识,成为国家政策的传声筒[13]。

3.3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语言、方法、逻辑和行文未与国际接轨

当前,国际社会的通行语言以欧美国家的语言为主,汉语虽然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在国际体育社会界的影响力较低,现在SSCI收录的体育类期刊中,尚无以汉语为主的刊物。语言障碍成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融入国际社会的首要障碍。其次,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也是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国际化的要素。我国体育社会科学中,理论思辨的份量较重,缺乏相关实证方法[12],由此形成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难以“证伪”的局面。而目前使用的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由于对问卷的信度、效度等不重视,且问卷发放回收程序控制的不严谨,因此此类方法无法提高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品性。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过多受到其他场域的支配。刊物为刊载更多的文章,不得不对文章的规模进行限定。在上述种种限制之下,文章基本上简略了文献回顾,忽略了方法论述并简化了行文的层次。这种情况在国际体育社会科学界较为少见,也是与国际体育社会学界接轨的重要障碍。

4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路径分析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路径,首先从宏观上应对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同时在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刊物出版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推进。

4.1借助国家发展软实力的历史契机,提高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品性

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比,文化、制度等软实力的意义在国际社会日益受到重视。体育是软实力的构成部分,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在弘扬体育软实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外人士指出,与中国军事力量相比,体现文化和形象凝聚力的软实力更值得警惕。中国向世界各地加强了推广文化的工作,中国体育选手在国际上受到欢迎。自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生成与发展以来,基本上经历了“引进-复制-接轨”三个阶段。由于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滞后性,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在草创时期主要是国外体育社会知识的引进,对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知名的体育社会科学者,吴蕴瑞、袁敦礼、郝更生等人,都是留学欧美国家的归国人士。引入西方体育社会科学后,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基于中国的实践,通过对西方相关理论、观点的中国化,形成了对西方体育社会科学的复制,属于借鉴西方知识的重复性行为,尚未产生自身的独特性知识。第三阶段,属于中国体育社会科学与西方体育社会科学的“接轨”行为,伴随着我国体育社会知识群体的壮大,地方性知识的生成与积累,我国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冲动较为强烈,中西方接轨的历史阶段已经来临。北京奥运会使西方现代体育来到文化意义上更为遥远的中国,北京奥运会基于中国传统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东西方就同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东西方体育社会科学接轨,预示着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界百年难得一见的“知识转型”这一临界时刻的来临。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品性,要能够独立于各种世俗权力、独立于经济和政治权威的干预来加以判定。而产生体育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必须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必须与自然科学学者不同,他必须放弃因果说明,放弃发明确切法则的努力。他关心的不是说明,而是理解,是阐释学。在此,背景下,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应该改变以往的“知识生产的政府规划”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倡导“学在民间”的学术传统,直面中国体育发展实践,形成二者之间的有效补充与契合。

4.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研究人员的国际视野

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大学体制具有密切联系。目前,基于知识规划特征的体育社会科学发展逻辑,国家体育总局全国高校范围内陆续设置了多个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颁发了《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的通知》,对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行管理。为了与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相配合,国家体育总局又在全国40多个高校中设置了“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同时,部分省市也设置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就上述基地、中心的成立而言,为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需要进一步发挥上述基地和中心在人才培养、交流中的作用,继续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互动,推动研究人员确立国际性视野。例如,天津体育学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联合建立“中美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并就校际间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建立了中美高校间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

4.3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以本土的独特对象为根本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将现代体育文明和中国延绵不断的健身文化相融合,从而呈现出中西方交融的态势。在国际交流日渐突出的当下,以中国体育社会为根基,对中国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从对西方学术跟随、迷信的状态中剥离,主动形成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乃至更小的、具有特色的学术团队,乃是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于国际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之林的首要选择。

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不得不面对“中心与边缘”的抗争。就国际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中国学术生产的边缘地位无可厚非,但就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之处而言,其产生独特知识与理论的可能性也较大。我国专业运动队体制下,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运动队文化等都是中国的创造。以上述事物为研究对象,摒弃既往追求学术宏大研究的传统,将个别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从而体现中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创造性。

4.4搭建语言与刊物的平台,实现中西方无障碍交流

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在中西方的交流,语言障碍是必须突破的环节。目前,这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科学乃至文化走出去的拦路虎。为了扩大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的海外影响力,就应该坚持将中国突出的体育科学成果进行对外翻译,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这是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必要环节。同时,我国出版和传播系统,应积极宣传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奉献,拓展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我国出版的诸多刊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刊物中,已经被很多国际数据库检索,但是主要以汉语形式发表,因此能为国际学术界接受的可能性较低。建议相关刊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能和《中国社会科学》一样,出版英文版,以扩大体育社会科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从而推动我国体育社会科学走出去目标的实现。

5 结束语

全球传播时代的来临,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积极融入国际学术界的必然行为,也是彰显我国体育社会科学成就,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我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必须直面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壮大。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8.

[2] 张清敏.体育外交:发挥独特作用[EBOL].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9/10/content_18500981.htm,2013.10.27.

[3] 孙大光.推动中国体育文化走出去战略构想[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4.

[4] 李宗浩.体育学元概念开发及其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69-371.

[5] 谢琼桓.继往开来积极开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J].体育文史, 2000(5):4-6.

[6] 汪康乐,邰崇禧.体育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J].体育学刊,2005,12(4):35-36.

[7] 巴里·斯玛特.全球化与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0(3):138-141.

[8] 郇昌店.体育中国: 中国特色体育事业图景建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1-7,31.

[9] 田雨普.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5(4):16-17.

[10] 卢元镇.21世纪对体育社会科学的挑战与期望[J].体育科研,1997,18(4):1-11.

[11] 肖天.从学贯中西的视角认识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433-436.

[12] 邓正来.对知识分子“契合”关系的反思与批判——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再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4(6):4-11.

[13] 郇昌店.中国体育管理学科范式转换:从体系建构到问题关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259-263.

Chinese Sports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Go Global Thinking

ZHANG De-jun1,DING Wei1,LI Jian2

(1.Foshan Polytechnic, Foshan 528137 China;2.Tianjin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Tianjin 300131,China)

The chinese sports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is facing a "going out"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t present, the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not only needs to complete the basic support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also highlight the international horizons in Chinese sports power building.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going out" aims at not only spreading the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but also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sport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independent cultural label, and perfecting world sports culture puzzles. China Sports Social Science Going out faces th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differences and language barrier issues. 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ese sports social science, improve self-quality; strengthen qualified personnel,and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china sports;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go

2016-05-09;

2016-07-01

张德军(1983-),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方向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学

G80-05

A

1672-1365(2016)04-0011-04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体育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我们的“体育梦”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