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探究
——以隆安县考察为例

2016-11-30 14:13张兴动
科技传播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选题纪录片

张兴动,韦 璇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探究
——以隆安县考察为例

张兴动,韦 璇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近年来,我国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呈现出质与量的双重飞跃,受众对电视纪录片的认识逐渐提高。人们除了从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中获得知识外,还寻求着更多的共鸣,这对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创作者在选题上进行探究,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提升纪录片的质量。隆安县具有拍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所需要的文化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需要创作者培养人文意识,通过亲身实践进行深入挖掘。

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策略;选题价值;隆安县

1 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盛行

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观众将目光放在纪录片这类高品位文化产品上,观众不仅能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中国电视纪录片先是经过了从节目到栏目的形式变化,之后再到频道的发展历程。这两年来,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相继上星,打破央视纪录频道一家独大的局面,另外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创办纪录片频道,这意味着观众可以拥有观看纪录片更多样的选择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各大电视台也不负众望地推出一系列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而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近年来十分火热,如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走遍中国》,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参与投资、与西班牙等国际制作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自然动物类纪录片《饕餮自然》,旅游卫视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栏目《行者》等都带有人文色彩,融合民族特色、地理景观。充满微观与宏观叙事的人文地理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一股重要力量,其中不少作品更成为引爆荧屏的热点。人文地理纪录片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表现特定地理范围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沿革、城乡风貌,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结合”[1]。可见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承载了许多内容,制作这类电视纪录片在前期的选题是每一个创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挖掘独特的、有价值的题材可以为之后的各项后期拍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隆安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是首府南宁市所辖的一个县。距离南宁市80km的隆安县,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都有着鲜明的特色,笔者于2015年10月13日前往隆安县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到隆安县有许多可挖掘的人文地理资源,可以提供制作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丰富的选题素材。

2 隆安县具有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选题价值

2.1文化价值

纪录片一直是以挖掘文化性为己任,需要遵从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隆安县拥有的文化根基不仅可以作为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素材来源,还可以体现纪录片的文化价值,把内容推到一定的文化高度和历史深度。广西隆安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十分适合水稻的生长。水稻种植在隆安县有悠久的历史,隆安县稻作文化现象丰富,水稻与隆安壮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稻田”在壮语中称为“那”。稻作“那”文化是骆越先民在中国农耕文明时期,适应了珠江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把野生稻改造成栽培稻,人们开始据稻而作,依稻而居,因稻收而乐,孕育了因稻作耕种而产生的具有共同生活习俗、语言特征的农耕文化。当地的壮族人民千百年来以稻米作为主食,笔者在考察期间都是以隆安的米作为主食,当地的米煮熟后又软又香,一粒粒都散发着晶莹的光泽,入口难忘,确实不似一般的米。隆安县还出土了许多稻作生产加工工具。大石铲,是稻作生产所使用的工具,6 000多年前就由骆越先民创造而来。据不完全统计,隆安县有33处大石铲遗址,大龙潭遗址是最为密集的地方。隆安还有许多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稻神祭”是隆安县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民俗活动,人们祈求稻神的赐福。隆安县的“稻神祭”在2010年5月被列入南宁市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自治区区级文化品牌。另外各乡镇也有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如乔建镇三月三的山歌节、南圩镇二月十九建街节、那桐镇四月初八的农具节、丁当镇五月初五的赛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

2.2环境价值

独特的地域面貌是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考虑的重要因素。隆安县地形多样,旅游资源丰富,被喻为“南宁的后花园”。隆安县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龙虎山,还有屏山仙痕水溶洞、大龙潭石铲文化遗址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望湖,处于隆安布泉乡、南圩镇、屏山乡的交界的地方,是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被许多摄影发烧友称之为“广西香格里拉”。更望湖是个季节性天然湖,当地村民戏称为“变脸湖”,因为地形原因,水蓄得快,退得也快。在雨季,更望湖是青山碧水,人们可以在此划船撒网打渔;在春天,三角麦盛开,星星点点如水银铺地;到了旱季,更望湖便成为广阔草原,牛羊悠然衔草。正因为更望湖不同季节不一样的风景,受广大摄影爱好者所青睐。笔者去更望湖的时候是枯水期,徒步走了20km,深刻领略了更望湖旱季的美。因为没有水,可以看到更望湖的原始面貌,地面有起有伏,仿佛是用线条构成,绿色的青草覆盖满山遍,山上和地面颜色的深浅随着太阳光线的照射的不断变化,美不胜收,一天中不同时段看到的感受也不一样。更望湖的季节性变化景色的独特性不失为一种好题材,记录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是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的特点,题材的独特性是纪录片从诞生就在追求的,同时独特的题材通过纪录片与生俱来的“纪实”特性,增强了视觉与艺术感染力。

2.3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是纪录片中蕴含和体现的以人为本,具有人文关怀的品质。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隆安县南部,集奇山秀水、珍稀植物资源、多种国家保护动物于一体的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是野生猕猴数量最多的繁殖基地,这里的猕猴遍布满山,喜欢和人类嬉戏。人们可以喂猴戏猴,在龙虎山还可以听到少数民族唱山歌,歌声萦绕山间,人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大自然共生的魅力。龙虎山人与猴的和谐相处传递着人对动物的尊重、接纳和爱护。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可以是关注自然动物,也可以是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的题材,无论是哪种都应体现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重视,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应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之道,随着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生态问题已经被放到人类生存、人类文明的层次来讨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强调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在自然中降生,又终归回到自然的怀抱。如电视纪录片《第三极》表现了人与自然万物间的和谐相处,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从大自然中获取了衣食住行的来源,人类也懂得回报,展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为什么能够被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政治背景的人所接受,唯一原因就是人类情怀。”四川电视台海外和社教中心主任孙剑英认为,中国故事,人类情怀,这是中国纪录片目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2]。无论是寻找怎样的题材,人文情怀是不能忘记的,他承载着人类的本性,根植于人类的灵魂,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就需要勾起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这样才能打动人心。

3 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策略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涵盖了人文类、社会类、地理类等几个方面的纪录片,我国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要想在电视纪录片创作多元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中开创出一条充满新意与长盛不衰的创作道路,就必须在选题上下功夫,为之后的拍摄和制作打好基础。因此掌握选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1选题来源于实践

纪录片的创作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就没有灵感,更别提选题了。不论是在内容挖掘,还是追根溯源的调查等,创作者的制作理念无非就是为了两个字:真实。在电视纪录片《行者》中,行者用他们自己的行走,亲身的实践,体验生活,感悟大自然,让观众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观众同时被行者这种“在路上”的精神所震撼。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本身就囊括了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只有创作者通过多实践,多关注,用行走的力量带领观众感受自然、生命的魅力,开阔观众的视野,使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达到视觉的享受和眼界的开阔的意义。

3.2传达人文精神

回顾一下国内国外优秀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人文精神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表达理念。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创作要求回归当下现实的社会生活,重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共同存在的问题作为主题表征,要求创作者要有人文关怀精神,从而去挖掘人文价值,以有温度、接地气的视角和饱含人文关怀的意蕴找寻和发现值得挖掘的人文地理素材。这种关注人性、关注人类共通情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是没有国界之分的,是属于世界性的。

3.3传承民族精神

中国独特的地理景观、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人文地理类电视记录片创作的来源,具有中国特色且传承民族精神的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是我国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应该体现的。纪录片具有跨文化沟通的特性,所带来的有意义是跨时代的,在中华文明与国际文化对话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上立足民族特色,寻找传承民族精神的题材,这是凸显中国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精神、与世界沟通重要的策略。

4 结论

隆安县有着拍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文化价值、环境价值、人文价值,这都是拍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所需要的。在这样丰富的价值里取材,拍摄展现隆安县魅力的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需要创作者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去深入挖掘,在理念上多创新,选题上多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在借鉴国际上作品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民族精神,让国外观众在更好地了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欣赏纪录片,使中国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更国际化、专业化。

[1]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76.

[2]吴晓东.中国纪录片:拿什么与世界交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2-13(7).

J9

A

1674-6708(2016)171-0001-02

张兴动,副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艺术。韦璇,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艺术。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选题纪录片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地理研究分析
谈诗词的选题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