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居民就业结构差异性分析

2016-11-30 20:13杜华章
天津农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

摘 要:为准确把握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區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特征及差异性,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2014年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在就业结构上具有较大差异。低收入农户与农林牧渔业就业关系密切;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与建筑业就业关系相对密切;中高收入农户与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就业关系密切;高收入农户与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三产行业就业关系密切。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与农林牧渔业关系密切;苏中地区农村居民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苏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与工业关系密切,其在工业行业内就业人员比重相对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江苏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对应分析;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9

Abstract: To grasp exact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parity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 and different regions rural residents of Jiangsu Province,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he disposabl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 and different regions rural resident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14 was empirical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the difference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 and different regions rural residents. Low-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employment; low-and middle-income and middle-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building industry employment; high-and middle-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ndustry and other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employment; high income rural residents' job was closely related to lodging and catering, transportation, wholesale and retail, and other aspects of tertiary industry. The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rming,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y;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of building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was relatively higher in Central Jiangsu Region; the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in South Jiangsu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ndustry, its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of industry was relatively higher. On the basis of thi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aspects of accelerating transfer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promoting continuous increase in farmer's income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employment structure; income leve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Jiangsu Province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农村居民就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现阶段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1-4]。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加快推进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居民就业结构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5]。由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的变化在农村居民内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或不同地区间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不同,为更准确把握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特征,运用对应分析方法从这两个角度对江苏省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其就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差异性,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江苏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对策建议。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近几年,随着江苏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村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涉农县域内的工业、服务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村居民在非农产业创业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率达65.2%,比2000年提高了23.7个百分点;2014年江苏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 604.86万人,非农就业人数达到1 842.86 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70.75%,比1990年高出32.27个百分点,比2000年高出25.8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非农就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据统计,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7 357元上升至2014年的14 958元,增长了2.03倍,年均增长率12.55%[6]。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特征更加明显。2014年江苏农村居民非农收入12 326元,占总纯收入的82.41%。这不仅体现在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整个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而且体现在家庭经营收入内部来自第一产业经营收入比重也在持续下降,来自第二、三产业的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在江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经营收入比重为70.3%,2013年下降到54.1%,2014年再次下降到52.3%,相应地来自第二、三产业经营收入比重上升到47.7%[7]。2015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257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为2.30∶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8]。江苏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农村城镇化发展得到工业的有力支撑,2012年江苏农村劳动力中工业从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2014年农村工业从业人员比重达31.49%,超过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2.2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聚都是以城镇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为基础,使江苏每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和8倍,在持续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的非农就业和持续增收[9]。

1.2 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一标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按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小分为5类: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按行业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和其他非农行业7大类。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15》,数据以2 400户江苏省农村家庭为调查样本(每一收入水平调查样本均为480户),2014年常住人口7 152人,家庭从业人员总数4 968人,其就业行业见表1。2014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村居民就业结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也来源于《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15》(表2)。

1.3 研究方法

以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样本与其就业结构变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从这两个角度划分的不同收入水平户类别和地区类别的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应分析方法常用于研究多个分类变量的关系,它是在R型因子分析和Q型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指标与样本同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描述低维空间中对应表中的两个名义变量之间的关系及每个变量的分类之间的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对二维数据矩阵进行适当的变换,从而可以同时对行和列进行分析,以便发现行、列因素之间的关系[10]。基本方法是,利用“降维”的方法,将变量及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反映在一张二维或三维散点图上,直观地揭示同一变量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变量各个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11]。它运用交叉列联表独立性检验中卡方统计的计算方法,将原始数据矩阵规格化为概率矩阵,使数据资料具有对称性,并根据概率矩阵确定数据点坐标,进行行变量和列变量的分类降维处理,计算出R型因子载荷和Q型因子载荷,绘制对应分析散点图,从对应分析散点图中可以看出联系密切的类别变量点较集中,联系疏远的类别变量点较分散,这样可直观地把握变量与变量之间和每个变量内不同分类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操作中,利用SPSS22.0(中文版)对样本数据进行对应分析,得到对应分析的最终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计算协方差及其特征值

以2014年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和13个地级市农村居民就业人员数据为分析样本(表1、表2),调用SPSS 22.0(中文版)进行对应分析,两组样本分别以收入水平户类别和地区类别为行变量、就业结构类别为列变量,分别计算2组样本的协方差及其特征值,如表3所示。

表3是由SPSS对应分析程序计算的两个样本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不同收入水平户样本的第1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94.6%,第2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3.8%,前2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8.4%,大于85%的要求;该组样本所有特征根的总和为0.092;再对由收入水平户类别和就业结构类别构成的交叉列联表进行卡方检验,卡方观测值为458.801,相应的概率ρ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该组样本拒绝零假设,其行变量(收入水平户类别)与列变量(就业结构类别)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由于该组样本的前2个特征值已经解释了样本各变量间及同一变量各个类别间差异的98.4%的信息,因此该组样本可以确定用二维来反映不同收入水平户与其就业结构变量及其不同变量各个类别间的对应关系。同理,由表3也可看出,13个地级市样本的前2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5%,大于85%;所有特征根的总和为0.122,卡方观测值为318.633,其概率ρ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同样可以用二维来反映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的各种对应关系。

2.2 计算R型、Q型因子载荷阵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2014年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户、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人员数据的两组样本均可取前2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分别计算R型因子载荷矩阵和Q型因子载荷矩阵,其结果列于表4至表7。

2.3 绘制对应分析散点图

根据以上两组样本R型和Q型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绘制2014年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户和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对应分析平面散点图(图1和图2)。

由图1可直观地看出2014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内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就业人员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低收入农户与农林牧渔业就业关系密切且远离其他就业结构变量点,说明低收入农户主要在农林牧渔业内就业,两个变量点位于第Ⅱ象限内;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与建筑业就业关系相对密切,其在建筑业内就业人员比重相对较大,变量点均位于第Ⅲ象限内;中高收入农户与工业和其他非农行业关系就业较为密切,其变量点均分布在第Ⅳ象限内;高收入农户与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第三产行业就业关系密切,其变量点均分布在第Ⅰ象限内。上述对应关系在对应分析散点图上显示比較清晰,可以反映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就业结构的基本状况。

由图2可直观地观察到2014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就业结构在不同地区间、就业结构各指标间以及地区与就业结构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从不同地区类别来看,苏州、无锡、镇江和常州在对应分析散点图上分布于竖轴左侧第Ⅲ、第Ⅱ象限,其间距离相对较近,表明这些地区农村居民在就业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为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为江苏农村居民高收入地区;南京、扬州、南通和泰州在对应分析散点图上均位于第Ⅱ象限且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很近,表明这些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相似性较大,处于江苏农村居民中等收入水平的苏中地区;淮安、徐州、连云港和宿迁在对应分析散点图上均位于第Ⅳ象限内且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这些地区在农村居民就业结构上具有较大相似性,均为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苏北地区。盐城仅与淮安相对近一些,与其他地区距离均相对较远,表明盐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从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类别看,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分别位于横轴下方的第Ⅲ象限和第Ⅳ象限内,其间距离较远,且均远离其他变量点,表明工业和农林牧渔业两个行业均具有相对独特的就业结构主体;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及其他非农行业5个变量点位于横轴上方的第Ⅰ、第Ⅱ象限内,其相互之间距离较近,表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具有相似的就业结构主体。地区类别与就业结构类别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在7种就业结构类别对应13个地区类别的变量点的远近程度,两个变量对应点的距离越近,联系就越紧密,说明某一地区农村居民与其相应的就业行业关系密切或在该就业结构类别上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大。与“农林牧渔业”变量点最近的是连云港、宿迁、徐州和淮安等苏北地区,其农村居民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较高;与“工业”变量点相近的是苏州、无锡、镇江和常州等苏南地区,其农村居民在工业行业内就业人员比重较大,苏南是江苏农村工业最为发达地区;“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5个变量点与南京、扬州、南通和泰州相对较近,表明苏中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中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南通和泰州是江苏省有名的建筑强市,南京农村的商贸产业相对比较发达。

本研究的两组样本数据,前者是微观层面的农村居民内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就业结构抽样调查数据,后者是地级市层面的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统计汇总数据。从农村居民收入角度比较两组样本数据的对应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的共同点是: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的苏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均与农林牧渔业关系密切;中等收入农户和中等收入的苏中地区农村居民就业均与建筑业密切相关;高收入农户和高收入的苏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均与工业的关系相对密切。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014年江苏省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低收入农户与农林牧渔业就业关系密切,其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大;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农户与建筑业就业关系相对密切,其在建筑业内就业人员比重相对较大;中高收入农户与工业和其他非农行业就业关系较为密切;高收入农户与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第三产行业就业关系密切。对2014年江苏省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结构数据的对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在就业结构上的差异性。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就业与农林牧渔业关系密切;苏中地区农村居民就业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苏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与工业关系密切,其在工业行业内就业人员比重相对较大。从农村居民收入角度比较两组样本数据的对应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一些共同点。

综上所述,江苏省要在加快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增加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12]。

第一,推动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大力推进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要充分发挥江苏工业经济实力强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农村工业经济运行质态和发展规模,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就业层次。通过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解决农民当地就业,促进农民兼业化;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机会[13]。各级政府要制订和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培育一批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中小企业集群,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居民就业非农化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第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根据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结合区域主导产业特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实现融合发展的资源互补与产业联动。其次,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创新产业链和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加强农民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发展与县域主导产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和产品,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发展,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所带来的就业机遇与切身利益。最后,要在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公共服务、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等方面,按照产业链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的标准,开展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创建活动。通过财政支持、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标。

第三,加快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抓住江苏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的机遇,充分发挥江苏省城镇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加快推进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结构均衡的梯度化、一体化发展,拓展农村居民转化的城镇空间;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建立健全以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以常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制度。在苏南等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逐步将户籍与福利脱钩,加快实施全省范围内户口通迁政策。落实好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切实保护农村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權益。

第四,完善农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其拓展就业领域,特别是要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对现有农村中非农劳动者开展就业政策指导,增强其合理维护自身劳动权益的意识,实施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减轻农村居民创业就业成本和企业负担。充分尊重农村转移就业人员意愿,自主选择居住、教育、医保等公共服务方式,完善江苏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就业结构调整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7):10-15.

[2]陈世强,时慧娜.中国乡村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演化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8,28(3):469-474.

[3]王丽娟,贾宝红,信丽媛,等.非农就业对天津市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108-111.

[4]颜雅英.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5-10.

[5]杜华章,赵桂平.江苏省农村就业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19-523.

[6]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1-2015[EB/OL].[2016-09-06]. http://www.jssb.gov.cn/tjxxgk/tjsj/tjnq/jstjnj2015/index_212.html.

[7]杨国嵘.新世纪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5 (5):45-46.

[8]吉强.2.30∶1,城乡居民收入差再缩小[N].新华日报.2015-11-17(第2版).

[9]孙迎联.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江苏实践与启示[J].江苏农村经济,2016 (3):65-66.

[10]李志辉,罗平.SPSS常用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74-279.

[1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50-354.

[12]吴沛良.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51-157.

[13]杜华章.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差异性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 (3):51-59.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收入水平农村居民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法学院哪家最强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决定医生收入水平首先是市场因素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