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麦棉套作的早熟棉花品种筛选

2016-11-30 23:03杜海英王树林高倩刘文艺
天津农业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早熟

杜海英 王树林 高倩 刘文艺

摘 要:搜集8个生产上应用的棉花品种与4个早熟品系,在麦棉套作模式下种植,通过调查棉花株高、果枝、三桃比例、单铃质量、衣分、霜前花率、棉花产量等性状指标,筛选出适宜麦棉套作的棉花品种。结果表明,随着棉花品种(系)生育期缩短,霜前花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其中,HL1和LZ4这2个品系表现较好,霜前花率分别为74.5%和75.1%,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 153,1 203 kg·hm-2;而中棉所89与冀杂2号2个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在8个品种中表现相对较好。

关键词:麦棉套作;棉花品种;早熟

中图分类号:S3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30

Abstract:In cotton-wheat system 8 cotton varieties and 4 lines were planted through investigating plant height, fruit branches, the ratio of three bolls, boll weight, lint percentage, the rate of pre-frost yield and lint yield to select cotton varieties suitable for cotton-wheat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pre-frost yield and pre-frost lint yield increased when the cotton growth period decreased. The rate of pre-frost yield of HL1 and LZ4 were 74.5% and 75.1%,and the pre-frost yield were 1 153, 1 203 kg·hm-2,respectively. As a whole, the CCRI 89 and Jiza 2 were better varieties among 8 varieties.

Key words:cotton-wheat system; cotton variety; early maturing

麦棉两熟种植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棉区见有报道,形式为冬小麦(元麦)、棉花直播[1]。黄河流域棉区两熟种植制度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试验,以麦棉套种为主[2],并于90年代后成为该区的主要种植模式[3]。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应用,由于麦棉套作中小麦不适应机械收获,所以种植面积迅速下降。进入21世纪后,关于麦棉套作种植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如套作对土壤生态系统[4-5]与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6],而对麦棉套作的应用性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粮棉争地矛盾的日益尖锐,麦棉套作种植模式被重新提及,在解决了小麦联合收割机应用的问题后,麦棉套作模式推广前景广阔。麦棉套作模式存在棉花晚熟导致霜前花率不高的问题[7-8]。因此,筛选适宜麦棉套作模式中棉花早熟品种十分重要。王树林等[9]曾于2013年,在多雨寡照年份对适宜麦棉套作的棉花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

本研究于2015年平水年份,搜集市场上应用的通过审定的棉花品种8个,同时向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征集早熟品系4个,通过调查麦棉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生育性状、产量性状与早熟性指标,筛选出正常年份适宜麦棉套作模式的棉花品种,为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下棉花的霜前花率与霜前籽棉、皮棉产量提供理论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曲周试验站(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西漳头村)进行,前茬作物为棉花。土壤为黏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土壤理化性质为:有机质14.1 g·kg-1,全氮0.908 g·kg-1,速效磷22.1 mg·kg-1,速效钾194.7 mg·kg-1。

1.2 试验材料

供试棉花品种及来源如表1所示。其中,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各提供早熟品系1个,其他品种均为通过审定的品种。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宽6.4 m,长8 m。种植模式为4行小麦,占地幅宽80 cm,棉花预留行幅宽80 cm。2015年4月26日播种棉花,预留行播种2行,2行间距45 cm,播种后覆盖塑料地膜,浇蒙头水。5月18日灌水1次,5月30日棉花定苗,留苗密度5.8万株·hm-2, 6月10日收获小麦,6月11日灌水1次,结合灌水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5∶13∶17) 600 kg·hm-2,10月11日喷施40%乙烯利3.0 kg·hm-2催熟。棉花生育期间病虫害防治同大田。

试验每小区选取20株棉花,于6月15日、7月15日、8月15日分别调查株高和主茎真叶数;7月15日、8月15日分别调查果枝数、成铃数;9月10日调查成铃数,以上均计算20株平均值;每小区收获10株棉花所有吐絮铃用于测定单铃质量、衣分;10月25日小区单独收获霜前花1次,计产,11月2日收获霜后花1次。伏前桃为7月15日单株成铃数,伏桃为8月15日成铃数减去7月15日成铃数,秋桃为9月10日成铃数减去8月15日成铃数。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用DPS 7.0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結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花品种(系)的株高与果枝性状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6月15日株高邯333、鲁K836、农大601位居前3,株高低于20 cm的有LZ4、冀棉958、冀杂2号、鲁棉研40,其他品种(系)株高中等,苗期棉花株高不宜太高,否则影响小麦的机械化采收;从6月15日到7月15日,株高增长超过40cm的有7个品种(系),分别是LZ4、邯333、冀863、冀杂2号、鲁K836、鲁棉研40、农大601,其他品种(系)株高增量不足40 cm,小麦收获后棉花生长越快,对产量的形成越有利;从7月15日到8月15日,株高增量不足40 cm的有冀杂2号、鲁K836、鲁棉研40、农大601,其他品种(系)株高增量均超过40 cm。

6月15日真叶数鲁K836达到了5.1片,邯无198仅为4.4片,其他品种(系)在4.6~4.9片;7月15日果枝数鲁棉研40最高为8.1台,冀棉958最少为6.4台,最终8月15日果枝数超过13台的有5个品种(系),分别是冀863、冀棉958、鲁K836、中1507和中棉所89,HL1,LZ4,农大601果枝数较低,均为12.1台。

2.2 不同棉花品种(系)的三桃比例分析

三桃比例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棉花经济产量在时间进程上的分配关系,对于衡量品种是否适应某一地区的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10]。从表3可以看出,12个品种(系)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均没有伏前桃,生育进程明显推迟;伏桃数鲁K836和中1507较高,分别为4.8和4.6个,伏桃比例均超过30%,伏桃數较少的有邯无198、冀棉958和鲁棉研40,伏桃数不足3.0个,其中,冀棉958和鲁棉研40伏桃比例也仅为20.7%和20.3%,其他品种(系)的伏桃比例在25.1%~29.9%;而秋桃为麦棉套作模式下棉花产量形成的主体,秋桃比例除鲁K836与中1507外,其他品种(系)均超过了70%。

2.3 不同棉花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单株成铃数LZ4最高,达到了16.0个,其次是鲁K836,为15.4个,邯无198最低,仅有11.5个;单铃质量农大601最高,达到了5.4 g,鲁棉研40、中棉所89也达到了5.0 g,其他品种(系)在4.5~4.9 g;衣分不同品种(系)之间差异较小,中棉所89衣分最高,为41.1%,邯无198衣分最低,为38.0%;霜前花率是衡量麦棉套作模式下品种适应性的一个最重要指标,LZ4与HL1这2个品系的霜前花率超过了70%,霜前花率在60%~70%的有邯无198、冀杂2号、中1507、中棉所89,冀863与冀棉958这2个品种霜前花率在40%左右;从皮棉产量看,超过1 600 kg·hm-2的品种有LZ4、邯333、冀863、农大601与中1507;而霜前皮棉产量以LZ4最高,达到1 203 kg·hm-2,但LZ4,HL1与中1507这3个品种(系)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中棉所89、冀杂2号是所有品种中霜前花率与霜前皮棉产量表现较好的2个品种。现有生产上审定的品种大部分霜前花率与霜前皮棉产量偏低,因此,棉花育种方面仍需针对麦棉套作模式,选育更为早熟的棉花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小麦遮阴对棉苗生长影响较大[11-12],棉花容易形成高脚苗,由于小麦在6月10日前后收获,此期棉苗株高太高往往容易影响小麦收获。本试验结果表明,6月15日株高较低的品种有LZ4、冀棉958、冀杂2号、鲁棉研40;套作棉花生长高峰出现在小麦收获以后到8月中旬,较单作棉生育进程明显推迟,基本没有伏前桃,产量主体以秋桃为主,霜前花率较低,这些因素是棉花产量的关键限制因素。试验结果还表明,从市场上搜集到的生产上目前应用的棉花品种,大部分存在霜前花率较低的问题,随着品种(系)生育期的延长,霜前花率与霜前皮棉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尽管有些品种皮棉产量较高,但产量构成中有大量不能正常吐絮的晚秋桃,从而导致霜前皮棉产量不高;由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提供的2个早熟品系,在试验中表现突出,霜前花率与霜前皮棉产量均高于其他品种(系),其次是中1507、中棉所89与冀杂2号,中1507等早熟品种(系),中棉所89与冀杂2号生育期均在122 d。因此,在生产上选用麦棉套作品种时,还需要选择生育期尽量短的品种;另一方面,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还需选育更为早熟的品种,才能进一步提升棉花的产量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优质高产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刁光中.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现状和展望[J].中国棉花,1990(1): 6-8.

[3]何旭平,纪从亮.现代中国棉花育种与栽培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1-219.

[4]孙磊,陈兵林,周治国.麦棉套作系统中小麦根区化感物质对棉苗生长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6,18(4):213-217.

[5]孙磊,陈兵林,周治国.麦棉套作Bt棉花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7,19(1):18-22.

[6]王瑛,王立国,陈兵林,等.麦棉共生期间棉花根系的生理特性研究[J].棉花学报,2007,19(6):446-449.

[7]霍克斌,郑彦平.完善棉麦两熟种植 确保粮棉稳步双增[J].河北农业科学,1991 (1):4-6.

[8]张金帮,张兰,孙本普,等.麦套春棉对棉花生育动态的影响[J].江西棉花,2005,27(4):15-19.

[9]王树林,刘文艺,祁虹,等.多雨寡照年份适宜麦棉套作的棉花品种筛选[J].河北农业科学,2016,20(2):63-66, 83.

[10]王树林,祁虹,张谦,等.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在冀南棉区的适应性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5):9-10, 64.

[11]刘锋,孙本普,李秀云,等.麦套春棉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育动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180-7182.

[12]周治国,孟亚利,施培.棉麦两熟共生期遮荫对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474-480.

猜你喜欢
早熟
基于边界变异的一种新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寒地西瓜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露地早熟耐热圆球甘蓝新品种筛选试验
13岁少女“早熟”的梦想:割肺救姐信念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