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发掘、传达

2016-11-30 19:02谭力黄昭艳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文学作品

谭力+黄昭艳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以网络阅读为手段的快速阅读,这导致了一些读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更好地传承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精髓并提高人们对它的阅读兴趣,我们需要尝试借助有声语言来唤醒、发掘、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更深刻的内涵,提高人们审美意识,使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广泛的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文学作品;经典诵读;有声语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67-02

文学作品和有声语言是两种形态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艺术的范畴内,两者一动一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有声语言,我们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视听化,使文学作品具有生命力;还可以唤醒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从中发掘出更深刻的内涵,让更多的人在传播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中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现状概述

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指的是中国模式的,权威的,经久不衰的杰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代表性、最完美的能表现文学作品精髓的最佳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1]它的特点是塑造的事物形象没有直观性。它由文字语言构成,它呈现给读者的是文字符号而不是事物本身,它需要借助读者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它的事物形象,文字不直接作用于眼睛而作用于想象。

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沛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魅力,承载着人们延绵不绝的精神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大量的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将书面的知识转化成人们内在的气质和底蕴,对人们的身心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和当今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人们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产生了变化。为了休闲娱乐,人们似乎更愿意阅读网络小说、快餐文学和同龄人的作品。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追求浏览阅读和飞行阅读。只要任意点击,网络就会带来目不暇接的海量信息,看得你眼花缭乱。这些阅读都只是感官上的阅读、表层上的触摸而不能真正的渗透到人们的大脑,沉淀到人们的内心。这些浅层次的阅读已经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倾向。另外,读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参差不齐,对于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真谛很难有透彻的感悟,想要感同身受就更难。所以有些人想读也读不懂,干脆就放弃了。因此,人们在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降低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有效的途径来对现状进行改善。

二、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传播的新趋势:有声语言传播

(一)有声语言的定义及特点

有声语言是指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自然语言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语言[2]。它是最常见的信息传递媒介,也是人类交际的最基本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有声语言能将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直接用声音表达出来,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二是有声语言具有松动活泼性,声音可以和肢体动作相结合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在视觉和听觉触觉上传播信息更立体化;三是便捷性,利用有声语言口耳相传和他人进行交际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

(二)用有声语言唤醒、发掘、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

1.唤醒作品的深刻内涵。朗诵是众多有声语言表现形式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它植根于文学作品。朗诵者可以在准确理解稿件、产生符合情境的内心视像的基础上,准确挖掘作品的内在语,唤醒作品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准确引领受众。比如:冰心的《纸船》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眷恋。但我们在初看文字作品时,会感觉这篇文章很普通。那是因为感情是很抽象的,不太容易在文字上表现出来。若静下心来细细揣摩,并用柔和、平静又充满回忆的声音轻轻诵读出来,便能体味这悠远绵长的情感。

2.发掘作品的情感美和意境美。中华经典文学作品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人们可以从作品中享受到情感美的意境。有声语言艺术的情感美是由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决定的。朗诵者在朗诵文学作品时要将文学作品理解透彻,结合情、声、气的技巧运用,使作品的情感得以完美体现。具体来说,有声语言的主体传播者在感化受众时要做到形象生动,情感炽热,在受众与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并且引领受众一起去再创造,产生内心的共鸣,共同完成对作品形象的塑造。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芳草如茵,春暖花开,和风细雨,生机盎然;在这样的春景中,人们容光焕发,辛勤劳作,充满了希望和活力。传播主体在朗诵时娓娓道来,平缓叙述,勾勒出一幅唯美而又欢乐的美妙画卷,浓浓的春意,与明亮的音色,舒展的气息,欢快的节奏共同构筑了朗诵主体的情感造型,在受众群体的欣赏期待中这种气息蔓延着并得到升华。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传情达意的再创作过程,有声语言的走向和变化幅度是由受众的“审美耳朵”引导的,而朗诵主体情感色彩再创造中要多于受众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多层次的期待。

此外,有声语言艺术的主体通过身份感和对象感的内部表达技巧,拉近自己跟作品的距离,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提高艺术品质,创造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受众共同感知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如:舒婷的《致橡树》在朗诵时把自己就当做那棵“木棉”树的形象,以声传情表述自己的内心对待爱情的态度,用声音刻画出一个充满独立人格,坚强向上的女性形象,让受众在美妙的声流中,心中能展开一幅立体的画卷,在自我感悟文字作品当下价值的同时获得崭新的审美体验。

(三)传达的方法和意义

受众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从审美意象的表面提升到意识水平,并通过静止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生动立体的艺术形象,取决于传播主体的艺术表达能力。而提高人们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和朗诵兴趣,则需要借助大众媒介扩大有声文学的传播范围,拓宽传播途径。

1.传播主体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传播主体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时,除了要具备吐字归音等最基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声音造型。声音造型是指调动发声技巧、声音弹性赋予有声语言强大的生命力。[3]在用有声语言外化文学作品时,声音造型可以是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型,也可以是舒缓流畅、清新明丽型,或者是凝重内敛型等等。如朗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对生命的赞歌,声音热烈明朗,音色甜美,既咬字轻巧又不失一定力度。但在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就需要感情热切真挚,语调慷慨激昂,吐字发音要饱满洪亮,展现出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信。

另外,有声语言具有内心外化的功能。人的内心世界是感性的,有声语言的主体传播者只有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中融入自己的审美体验,才能发现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从而获得创造的源泉。如余秋雨在《三峡》中写道: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施晴瑜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李白和刘备是两个不同性格和特点的历史人物,作品用人物来展现三峡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自然景观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历史景观和自然景观通过情感和智慧的相互交融,结合成了艺术的独特形象。朗诵主体在外化有声语言之前要准确定位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丰富的内心情感,细腻的感性被强有力的理性支撑,才能超越对文字作品表层的审美,而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也是有声语言充满生命的活力。

利用有声语言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传播者变思想情感为信息符号的制码过程。[4]利用一定物质手段规范和完善审美意象,将内心意象转化成外在物象,诞生生动立体的实际作品,获得真正艺术的生命,这就是传达。[5]

2.可以借助大众媒介传达中华经典文学作品

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除了依靠传统的印刷媒介,更离不开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提供的传播手段。如《电视诗歌散文》节目选材以抒情、叙述类的散文、诗歌为主,期望通过用中华经典文学作品来感染受众,让受众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感悟获得恬淡洒脱的人生观和快乐面对生活的能量。

三、结语

有声语言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再创造过程中,文字作品为有声语言奠定基石,有声语言也为文字作品增添异彩,两者相辅相成展现了融会贯通的和谐的艺术魅力。中华经典文学作品和有声语言传播的结合的益处绝不止如此,所以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有声语言传播研究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值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的。阅读和朗诵中华经典文学作品能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趣味,因为经典是浓缩了的文化结晶,它的原创性和超越性构成了民族和个人的文化根基。利用中华经典作品对人们进行文化教育,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全自身文化人格,依靠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从中汲取各种文化营养,使人们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为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焦桓生,岳甜.中国经典作品的文学品格特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32(4).

[2]张颂.语言传播文论:续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徐中玉.诗性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骆小所.论艺术语言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审美发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34):2.

作者简介:

谭 力(1984-),男,广西河池人,硕士,讲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影视传媒、播音主持、体育新闻传播;

黄昭艳(1969-),女,广西钦州人,文学硕士,教授、编审,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普通话与方言研究。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研究
浅析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