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016-11-30 19:14王胜华
戏剧之家 2016年22期
关键词:道具制作创新

【摘 要】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是由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参与完成的一部大型舞蹈艺术作品,该剧以长江流域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多彩湖北。作品中的道具设计及制作由笔者完成。本文以《家住长江边》第六章“鱼恋洪湖”中的道具鱼篓为例,介绍其设计及创新。

【关键词】道具;设计;材料;制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J8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83-01

2005年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开始计划排演原创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由于道具设计制作的复杂和繁琐,此剧外包的舞美公司只接受了灯光、音响和服装的部分,道具设计和制作的任务就由笔者完成。接到剧本后,与导演充分沟通,初步定下道具的基本风格。

一、《家住长江边》中的道具元素的设计

湖北是长江流域的中心,楚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众多富有本土特色的民风民俗。道具无疑成为本剧体现“长江边”这一主题的重要舞台表现手段之一。在“水沃荆楚”、“魂牵三峡”、“梦寻神龙”、“情惊巴土”、“云依武当”、“鱼恋洪湖”、“福满长江”七个章节中,与导演商榷后,精选出糖人、斗笠、铜箍木盆、鳝鱼篓、信号灯、鱼篓等带有明显沿江依水、渔猎而居、码头文化特色的道具元素。

道具是在舞台上展现的艺术作品,其制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家住长江边》道具元素确定后,问题来了——如何能让这些民俗物品、生活用具甚至农具在舞台上既方便演员表演,又能让观众观赏到其美观、逼真、高于生活的特点呢?这就涉及到道具设计与材料创新。

道具设计要符合剧情,使道具在《家住长江边》上演时有画龙点睛之效。道具元素确定后,具体的形制图稿经过反复商榷,最终定稿。图稿确定后就是如何将图纸变为实物。每一件道具经过反复思量,笔者虽有多年道具制作经验,但每次遇到新道具时,仍然需要重新构思创作。从道具材料的选择、色彩的确定、质感、重量以及体积等各个细节加以斟酌,都需要在制作的道具样品上反复修改。在《家住长江边》中,笔者设计的大型道具有2m长、宽1.5m的鱼、龙、凤、狮子造型的仿真糖人等;小型道具有信号灯、铜箍木盆、鳝鱼筒、斗笠等。下面将以《家住长江边》第六章“鱼恋洪湖”中的道具鱼篓为例,介绍其设计及创新。

二、道具鱼篓的设计及创新

(一)道具鱼篓的构思

湖北的鱼篓有很多种不同的形状,为了配合舞蹈动作,笔者将原本生活中上下直径一般大的圆筒鱼篓,在外观上设计成上小下大的梯形圆鱼篓,将鱼篓的底去掉,看上去应该叫鱼罩更加形象。上小下大的形状设计在于,其一,视觉需要。上下一致的圆筒形状,从观众席角度看会呈现上面大、底下小的视觉效果。其二,舞台表演需要。在表演时鱼篓放在舞台上,若上下直径一样,鱼篓容易倾倒,不稳固。基于以上考虑,确定了鱼篓的形状。

(二)道具鱼篓的材料创新

材料选择方面,若按照传统做法,应该用竹篾来制作。但是,竹篾制作的鱼篓有些缺点,第一,竹子毛刺较多,容易刺伤演员或勾到服装;第二,竹子较重,若用竹子为材料制作出来的鱼篓体积大,笨重,不利于表演。于是在材料选择上,笔者大胆选择了玻璃纤维这种新型材料作为鱼篓的主要骨架。玻璃纤维的特点是重量轻、结实耐弯折、还原性较好。笔者将玻璃纤维代替传统的竹子为主材,完成了鱼篓主体部分的制作。在鱼篓顶部制作上选用钢丝扎制,最后用渔网来粘合。成品后,道具鱼篓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比真实鱼篓更美观的舞台效果。

(三)道具鱼篓的结构创新

在道具结构上,笔者也有所创新。鱼篓制作成功后需考虑搬运问题,为了便于搬运,笔者在鱼篓上下部分的主要支持圆圈边框上采用了套筒设计,这样的设计就使得一个直径50cm、高度65cm左右的鱼篓能拆分成为两个部分,经过拆分后,多个鱼篓便能依次套放,所占体积小,几十个鱼篓可以收起来装入一个道具航空箱内,不仅节省空间,还解决了搬运装车的问题。

三、结语

本文以《家住长江边》中第六章“鱼恋洪湖”中的道具鱼篓为例,介绍其设计及创新。道具设计及制作是在实物基础上,从美观、色彩、实用等方面提升,在工艺上改良,从材料上革新,在结构上创新,使道具在舞台上为表演增色,真正实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作者简介:

王胜华(1958-),男,湖北武汉人,汉族,中专,舞台主任技师,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舞台道具设计制作。

猜你喜欢
道具制作创新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