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2016-12-01 23:47崔如波
重庆行政 2016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发展

崔如波

2016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九次全委员会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实施重庆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对于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五大功能区协调发展,谱写重庆创新发展壮丽篇章,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

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所谓“城市创新”是城市存在和运行的基本功能,是指通过城市管理、组织和服务的创新与持续改进,以协调多方利益,推动城市高效率运转。城市创新有以下特征: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二是以创新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三是城市创新是城市的不同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作为结点以及要素之间的协调因素互相作用的过程;四是当城市空间内部各要素以及环境要素相互作用时,便形成城市创新发展的态势。城市创新是城市赖以生存、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功能。城市创新通常是依托某种或者某几种资源,在科技、体制、文化、制度、组织、观念等方面实行单体或者综合的更新与变革,从而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所谓“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创新型城市是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引领的城市形态。一般说来,创新型城市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型城市通过不断集聚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城市进入创新驱动的高效集约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型城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上看,创新型城市实现了创新资源的高度聚集与优化配置,因而从城市发展动力上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二是从城市创新系统上看,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创新系统,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全面创新;三是从城市创新主体看,创新型城市创新主体突出,特色鲜明。城市创新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是城市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型城市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协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十分完善;四是从创新型城市创新环境来看,创新型城市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创新文化等软环境,创新型城市具有浓厚的创新文化。尤其是具有尊重科学、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型城市人文精神,对形成大众创业、万从创新的城市创新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的区别在于:

在概念定性上,创新型城市是城市类型的划分,而城市创新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前提和基本要求,创新功能是城市的日常功能或基本功能之一。城市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途径,但城市创新不一定能建成创新型城市。

从覆盖范畴上,创新型城市是少部分城市具备要素集聚等要求达到的一种发展状态,而城市创新是对每个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每个城市都需要创新,但是未必都能够成为创新型城市。

在创新内容上,城市创新更多强调通过技术、制度、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社会问题予以关注并解决;而创新型城市在强调引进消化的同时,更强调形成持续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进而带动产业创新,形成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从创新能力上,城市创新更加强调对某种要的创新,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而创新型城市强调的是各种创新要素协同创新,创新能力更强。

在集聚效应上,创新型城市通常产生比较显著的集聚效应,在创新要素聚集、产业聚集方面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创新所呈现出更为显著的特征,创新型城市将创新转为生产力的能力更强,创新效益更加明显。

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又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城市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途径,具备良好的城市创新功能是跃升为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城市的创新资源越丰富,创新功能越健全,创新能力越强,就越可能发展成为创新型城市。同时,城市创新是创新型城市永续发展的持久动力,它贯穿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的始终,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

二、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

1.美国纽约: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打造“世界第一金融中心”

位于美国东北部的纽约具有濒河临海的优越地理位置。近年来,为了顺应科技革命形势下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纽约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一方面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极高的生产者服务业,通过知识来提高产业附加值。两者双管齐下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城市。生产者服务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其首要任务就是有针对性地为各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纽约市几十所高等院校纷纷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新专业,为企业界培养业内精英。其次是重视科技,利用联邦资金,纽约在市区建立“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联合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大力研发高端科技产品。该政策效果显著,生产服务业已经成为纽约的主导产业。

2.英国伦敦: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打造“欧洲创意中心”

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是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也是一种典型的节能产业,因而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近年来伦敦金融服务业的衰退的背景下,伦敦发展另辟溪径,以创新与产业结构多样化特别是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创意产业每年为伦敦市带来近210亿英镑的产值以及40万个就业岗位,仅排在金融服务业之后,成为伦敦市经济发展的第二主导产业。伦敦充分利用名校云集、知识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欧洲创意中心”。其主要措施:一是重视产学研合作网络,实施“孵化器网络服务”计划;二是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关注企业创新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的理念提供给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天使”会鼓励企业创新者参加或形成网络,并协助他们申请创新基金;三是建立“知识天使”创新指导网络,开展“青年展望项目”和“教学公司项目”,促进大学、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知识转移,引导青年创新创业;四是营造创新文化,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营造一种创新文化氛围,提升市民创新意识。

3.日本东京:构建创新支持系统,打造“亚洲活力城市”

东京作为占日本GDPl8%的经济龙头,之所以成为亚洲地区经济较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其主要举措:一是实施免税收政策,东京从2000年起,根据《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包括免征计算机物产税、固定资产税、对信息产业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等大力度优惠政策;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年息仅2.7%的特别贷款;三是积极培育高科技创新体系,政府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有严格的选审标准,并倾向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国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的成果,个人可得专利收入50~80%;政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

(二)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

1.立足实际,制定符合重庆实际的城市创新战略和规划

城市创新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化的路径,特色定位是城市蓬勃发展的持久动力,国际国内城市创新发展中,都是十分强调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特色化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因此,必然从重庆实际出发,立足重庆,总揽全国,放眼世界,制定符合重庆实际的、具有世界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和规划。一要立足城市以及周边区域资源特点,在深入分析、摸清底数基础上,对城市创新功能进行科学定位;二要明确城市创新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三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根据自身特点,寻找达到创新政策效果最佳的突破口,实现政策的针对性与集成化。

2.鼓励创新,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城市创新建设实践的“助推器”与“动力源”,是国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经验。企业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构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体系则是重中之重。一要建构有利于创新的城市文化体系,形成崇尚竞争、容忍失败、敢闯敢试的社会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推动城市创新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持续性创新。二要特别重视、引导、鼓励、培育和扶持中小型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营造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创新环境,发挥创新文化的积极作用。

3.消化吸收,不断提高城市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正视重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消化吸收再创新无疑是最佳路径。要明确技术研发的市场化导向,坚持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的高效结合,充分重视技术的集成创新,注意单项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形成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整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4.产业整合,持续增强城市产业集群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培养以创新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产业创新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容。要结合重庆产业发展现状,加强相关产业特别是优势产业整合,提高资源集聚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产业集群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当务之急。

5.夯实基础,加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美国、日本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政府作用不可忽视。但城市创新是涉及全民的大工程,如何明确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而又不逾矩,以激发一切创新活力,是重庆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加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产学研三者合作为主,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创新中的引导推动作用。二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与职能错位等问题,建立适应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加大科技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科技政策透明化、管理民主化、科学化与制度化。三要制定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四是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争取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

三、着力培育重庆城市创新力

从城市创新系统的角度,城市创新力可以定义为反映城市创新系统特点的一种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系统中所有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总体能力与协调能力。因此,城市创新力也是一个综合能力系统,包含了创新潜力、创新活力、创新动力和创新实力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潜力。创新潜力是城市创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创新的连续性、增长性、长期性以及价值资源的存量与优势储备,是城市创新延续与发展的后劲。人才是城市创新的主体,研发机构则为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创新平台,二者的富足度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创新潜力。因此,对创新潜力的考量主要从人才要素这一角度进行。

二是创新活力。创新活力反映了城市创新主体创新的主动积极性和生存发展能力,是创新主体内在动力和外部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城市要想保持创新活力,必须创造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价值,城市创造价值的机制反过来取决于城市有效运用资源的能力,而市场是城市创新活动的实现场所。因此,对创新活力的考量主要从市场交易角度来进行。

三是创新动力。创新动力是推动城市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城市创新提供了激励机制。一个城市的创新动力是否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入。因此,对创新动力的评价主要从创新投入等方面进行。

四是创新实力。创新实力反映了城市创新的整体状况,揭示了城市创新的基本地位和竞争基础。创新绩效是体现城市创新实力的主要指标。

培育重庆城市创新力,对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构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为重点,以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抓手,以创新环境打造为支撑的全面创新框架体系,着力培育和提升重庆的城市创新力,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

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面向全球引进研究机构、领军人才和优势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积极与全球百强创新型企业、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和知名大学建立研究开发合作关系,促进创新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完善创新激励保护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加强城市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建立以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为导向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全市上下必须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对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考核,支持创新主体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任务,组建一批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健全以专业化社会化为特点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搭建科技、金融、技术交易、企业孵化等中介服务平台,重点拓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设西部技术交易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企业创新链配套服务。建立符合市情的城市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提升城市创新的发展效率。

三是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创新战略,培育具有重庆特色的创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改造提升“6+1”支柱产业集群,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先进汽车、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围绕汽车、电子、装备、化工、医药、材料、能源、消费品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创新,攻克一批主导产业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的研究开发,重点解决关键原材料、重大装备、基础器件等附加值不高、本地配套率低的问题,支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重庆产业竞争能力。

四是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弘扬科技人员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加强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定和实施科技人员创新探索的保护政策。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加强创新创业配套环境建设,着力建设“品位重庆”,提升重庆城市整体形象,增强重庆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开创重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谱写重庆创新发展新篇章。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创新型发展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培养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的思考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