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农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启示

2016-12-01 23:52刘明
重庆行政 2016年5期
关键词:潼南融合旅游

刘明

近年来,重庆市潼南区立足自身优势,对以前粗放式农业推进提档升级,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实施“双百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产业,著力提高规模化、信息化、商品化、品牌化、科技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探寻特色突出、效益显著、富民强区的现代农业之路,叠加效应迸发出巨大发展潜力。

一、潼南农旅融合发展彰显强大生命力

(一)产区变景区,西部菜都风情无限。2006年,潼南确立了“西部菜都”的农业发展定位,经过十年发展,现潼南已经成为重庆最大的“菜篮子”保供核心基地,蔬菜、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重庆第一,成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西部绿色菜都,潼南萝卜、罗盘山生姜、汇达柠檬获得国家级原产地保护品种。在过去的十年,潼南还紧紧围绕“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战略,旅游产业规模和效益都迈上了新台阶。以节会聚人气,潼南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模式,连续举办了八届菜花节、两届玫瑰花节等旅游节会,打造出了包括潼南名片“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在内的多个旅游品牌,目前在建成的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内,以100万亩蔬菜、40万亩油菜、30万亩柠檬为带动,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进一步放大了农旅融合效应。

(二)产品变礼品,产销融合提升效益。在潼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太安核心区,朴真、农龙、帝安等蔬菜种植龙头企业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特色蔬菜达100多个品种。放眼潼南全区,高标准万亩级基地已达12个,形成了“一心二江三线四片”标准化蔬菜基地30万亩,年种植100万亩,产量200万吨,鲜销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西部第一。在潼南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农场不断推优创新,把蔬菜从食物发展成观赏品,进而变成“礼品”,让蔬菜的存在价值进一步提升,实现蔬菜效益最大化。潼南不只满足于成为蔬菜输出大区,还要从休闲观光、产品加工中提升传统产业综合效益,释放出现代农业新的能量。

(三)民房变客房,富了农民美了乡村。农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最直接受益的将是当地的百姓。潼南政府及企业通过积极介入和引导,将老百姓闲置的民房改装成客房,配合当地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农家体验等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前,潼南已发展各类农家乐70余家,2014年农家乐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营业收入6000余万元。到2020年,将培育金牌农家乐100家,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1000人。通过优化配置,尽快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力争到2020年,成功创建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园,打造美丽乡村。

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增强叠加发展效应

(一)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应该从长计议,系统筹划,制定规划。要依托良好的基础条件,主动顺应旅游消费新趋势,坚持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新抓手、丰富乡村旅游的新载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进行统筹布局。潼南区应该紧紧围绕特色资源、特色优势、特色区位做文章,突出观光体验休闲功能,把潼南建设成“生态文化休闲区”;围绕“西部菜都”、“天然氧吧”、“道教之乡”做文章,突出品绿吸氧洗肺功能,把潼南打造成“最美养生园”;围绕红色文化、古镇文化、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做文章,突出静气怡情洗脑功能,把潼南打造成“最佳养心地”。

(二)把握原则,规范有序建设。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要求,着力“求特色、创精品、强组合”上下功夫,彰显特色,抓好示范,推进融合。

坚持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双江猴溪水体打造、太安休闲设施建设、桂林运河开发利用等,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坚持先论证、后规划、再建设,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发展规划制定、市场环境优化、整体形象推介、导向性投入等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激励扶持。在资金筹措、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运作,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农旅项目开发,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发挥社会资金在农旅发展中的效力。

坚持产业联动、优先发展。打破景区、城乡、行业、部门界限,在全区发展规划上,把农旅融合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进行布局,引导产业向农旅景区集中,联动发展,优先发展,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以带动其它区域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确定目标定位,作好任务分解,细化工作措施。既有分块分项方案,又有分时分段安排;既有重点突破的“点”,又有协调推进的“面”。在推进“三区”建设时,要突出优先发展和近期完成的重点项目,在发展“十园”工作中,也要分出轻重缓急,制定出年度工作目标,分步落实。

坚持创新机制、提升效益。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农旅产业扩规模、上层次、增效益。

(三)抓住重点,优化综合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综合环境、基础设施、良好氛围的配套。

重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全区农业和旅游现有基础和形态,实施农旅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为“三线三区十园”。“三线”上要布局精品农家院落、特色产业和配套设施。“三区”要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品质,聚集人气。“十园”要做到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精品。

集中精力、打造形态。遵循“先做出来,后活起来”的思路,提高农业的多样性、观赏性和体验性,通过设施配套,扩大农业的可进入度和可亲近度,让人充分体会到观赏之喜、采摘之乐和参与之趣。

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场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农业、林业、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充分整合交通、建设、国土、环保、水务等项目资源,集中精力办大事,千方百计办成事,形成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局面。

(四)强化保障,推动产业发展。发展各要素的保障,必须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形成强有力的政策、要素保障体系。

一是资源保障。坚持“项目围绕产业布局、产业围绕景区发展”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在重要产业布局上,要优先考虑农旅发展重点区域,努力形成产业集群、产业组团,以提升景区的规模、档次和深度。各部门在项目包装和专项投入上要紧紧围绕全区农旅产业重点,统一安排,集中布局,明确责任,协力提升景区景点综合功能。

二是政策保障。制定农旅产业发展政策,引领产业的多样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制定农旅项目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制定农旅项目土地利用政策,每年安排一批农旅发展用地指标,促进产业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发展;制定农旅产品和农旅企业的税收政策,对重点发展的项目按投资强度给予税费补贴和奖励;制定农旅产业业态培育和激励政策,鼓励先行先试,优化众创空间。

三是资金保障。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加大对农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象推广、项目策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采取集成或分包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介入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旅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农旅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鼓励投资公司对农旅项目做好投资担保服务。

四是人才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旅人才进出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院校培养、岗位培训、技能竞赛等多层面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农旅宣传、策划、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尤其要加大导游解说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建立农旅服务中介机构和相关专业队伍,推行农旅从业人员、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和行业标准,大力提升农旅发展质量和水平。

五是组织保障。成立农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农旅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农旅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好促进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将农旅融合发展工作纳入全区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分时分段和分项分块工作任务,作好责任分解,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负责跟踪督查,做到月报告、季分析、年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效落实。

作 者:重庆市潼南区商务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潼南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融合》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