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行业”变“专业”
——以《中国公路》为例剖析行业期刊生存之路

2016-12-01 05:11文/张
传媒 2016年20期
关键词:订刊公路期刊

文/张 波

让“行业”变“专业”
——以《中国公路》为例剖析行业期刊生存之路

文/张 波

进入8月,《中国公路》启动了2017年征订工作。这看上去有点过分早了,但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情况下,期刊订刊工作10月份启动,11月末结束比较正常。但近年来,《中国公路》订刊量快速下滑,虽然不能称之为“断崖式”下滑,但数量减少之快,让人心惊。

在分析订刊数量下滑的原因之前,先看一下《中国公路》提供的内容,以及原有读者对象群体的构成情况。创刊于1994年的《中国公路》,是由交通运输部主管的,在全国公开发行的一本公路行业专业性期刊,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登记为经济类新闻期刊。期刊固有的订阅群体为:各省公路局系统,大约占了80%以上,其余20%是各省交通厅、各省勘察设计院所,以及相关高校。

《中国公路》订刊数量下滑如此之快,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财政经费实行预算管理,以及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各省公路局系统收紧财政开支,原本可以列支的“订刊费”大幅缩减甚至取消。大部分单位在保证党报党刊的订阅之外,已无多少剩余资金可以订阅行业期刊。其二,近些年,公路行业改革动作频繁,一线基层单位合并、重组的很多,客观上缩小了可以征订的范围。而且,改革导致了某些单位的“消失”,造成订刊费欠款无从追回,形成“死账”。其三,新媒体的快速崛起,给传播时效性不强的期刊造成巨大影响,直接导致了期刊的征订下滑。

拿什么拯救纸媒?

近些年来,“纸媒必死”的论调甚嚣尘上。与大众媒体一样,行业媒体也遭受了新媒体崛起的巨大冲击。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掌上阅读”正取代报刊,成为最流行的阅读模式。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没有十足的吸引力,纸媒订阅下滑之势将更加势不可挡,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思考,期刊对读者的价值是什么?期刊如何牢牢抓住读者,让他们非订不可?

与新媒体相比,在信息发布方面,期刊拼不过它们的速度;在信息的容量方面,期刊也拼不过它们的“无限容量”。笔者认为,期刊的优势在于内容,原创性更强,观点更加独特,内容更加有深度,给予读者的“养分”也更多。可以说,内容是期刊唯一可以与新媒体比拼的地方。而且,当前新媒体发布的内容,很多是从纸媒上直接“拿来”的。

面对发展危机,期刊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金科玉律。但在新媒体的轰炸下,期刊如何重新理解“内容为王”?笔者认为,抛弃原有的时效新闻传播理念,紧紧抓牢“深度”和“独家”的内容。这些内容才是读者真正需要的东西,才是期刊对读者的价值所在。同时,相比于当下新媒体广泛转载其他媒体的内容,期刊经过严格采编流程加工出来的内容产品,对读者来说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这一点,增加了期刊对读者的吸引力,也是期刊赖以生存的根基所在。

权威的内容从何而来?

长期以来,《中国公路》在内容上有很大一块为传达国家行业主管部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措施方法等,同时也是各省公路系统宣传成果、交流经验的平台,即具有很强的上传下达的功能。

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崛起的当前,上传下达的功能显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趋势了。《中国公路》不得不弱化这项功能,甚至取消。

《中国公路》由交通运输部主管、中国公路学会主办。交通运输部是国家交通行业的最高业务机关,而中国公路学会是公路交通行业最权威的学术组织机构。依托这两个权威平台,《中国公路》应该深挖行业优质专业、专家资源——交通运输部是政策的制定者,中国公路学会专家库中的专家,都是行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领军人物——他们是行业信息传播中最关键的人物,也是期刊应该锁定的目标。

一方面,期刊应该及时跟进最新出台的政策,约请行业主管部门官员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解读,为地方贯彻执行切实起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及时跟进行业最新的研究项目,为读者提供科技、技术与制度方面的创新信息与成果。同时,针对各地工作中出现的难点与热点,即俗称的行业焦点问题,及时推出专题报道,约请专家学者发表观点,提供解决方案,邀请相关单位分享实践经验、剖析问题原因、提供参考借鉴。

对读者来说,以上这些才是具有“含金量”的优质内容,这样的期刊才是“有用”的期刊,这样的期刊才有生存之路。这样才能将期刊传统的行业宣传的功能,转变成专业期刊的定位,即“行业”变“专业”。

发行是生存唯一的出路吗?

对纸媒来说,发行和广告一直是支撑其生存发展的两大支柱。新媒体快速崛起之后,分走了纸媒发行和广告的一大块“蛋糕”。纸媒生存艰难,《中国公路》也不能幸免。

在发行下滑、广告数量锐减的客观事实下,期刊生存的出路在哪里?除了做出“含金量”高的内容,留住原有的读者外,在吸引广告投放方面,成效十分微弱。期刊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求变的阶段。如何变?

中国公路学会是《中国公路》的主办单位,但是长期以来,期刊对中国公路学会这个平台“借力”太少。一方面,学会拥有上万名个人会员和上千家单位会员,而期刊自办发行与之毫无关系,白白浪费了大好的资源。另一方面,《中国公路》的编辑、出版与运营,长期以来独立完成,没有与学会的科技成果鉴定、发布与评奖相结合,浪费了发展的良好时机。

借助中国公路学会这个平台,《中国公路》可以实现内容、发行与全方位发展的转型。而发行,也不再是期刊生存的唯一出路。

全方位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当前,光靠卖期刊、卖广告已经不能养活《中国公路》了。期刊发展必须扩大其经营范围,目前来看,办活动是一条必由之路。一方面,期刊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长期以来形成了对期刊的信任,是组织活动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依托中国公路学会强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期刊可以承接一部分学术交流活动的附加活动;同时,公路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如火如荼,全行业急需交流互动的平台,期刊社是文化单位,开展活动具有天然优势,应创造机会、抓住机会。

总的来说,做好“内容”是期刊发展最为基础的工作,这个基础打不牢,期刊其他业务发展犹如浮萍,没有根基。其次,继续做好发行工作,对编辑部来说,人人都是发行员,争取每一个宣传期刊的机会,争取每一份发行的份额。并且,还要改善订阅流程,让订阅更方便、付款更便捷。在非发行季,还要做好发行跟踪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品质,及时弥补邮寄不到位、错刊坏刊等问题。最为重要的是,要积极策划活动,拉近专家、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为行业搭建交流的平台,凝聚人气,为期刊发展拓展空间。把期刊做“专”,把活动做“专”,让期刊的发展走上“专业化”的道路。

作者系《中国公路》杂志主编

猜你喜欢
订刊公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打通最后一公里
吉林省关工委下发《通知》要求吉林各地关工委做好2022年订刊、学刊、用刊工作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欢迎订刊《鸭绿江·华夏诗歌》
期刊问答
公路断想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