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染在骨子里的草药味

2016-12-01 01:00薛珊李佩祯
珠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梁氏梁先生中药房

文 | 薛珊 图 | 李佩祯

濡染在骨子里的草药味

文 | 薛珊 图 | 李佩祯

[制药]

若是要追溯中草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味味道,那将会是一篇关于历史的长篇大论,但若是问起澳门第一家注册的中药店铺是什么时候开业的,我们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杏和堂。杏和堂曾拥有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技艺在如今或许已经渐渐淡化,却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澳门第一家注册的中药店铺杏和堂,已有百年历史。

澳门第一家注册中药店

杏和堂有着绝佳的地理位置,距离游客们所熟知的澳门新马路喷水池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虽然算不上是临街店铺,但门口的空地成为许多游客逗留的休息场所,附近的手机电器店一到节假日也都是络绎不绝。相比之下,这家开了百年的中药材店,反而常常被人所忽视。

木质的招牌,唯独中间“杏和堂”三个字还保留着烫金,左右两边的“饮片”、“鲜明”、“药品”、“名家”都已经黯淡失色。临门的柜子上挂着红底白字的“正药之家”四个显眼的字,以无声的方式宣告着杏和堂的坚持。而另一块招牌上不起眼的“卫生司中药局注册编号1”则是周围街坊所津津乐道的澳门第一家注册中药店铺的证明。杏和堂对于许多澳门土生土长年轻人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走进杏和堂,仿佛是跨入了百年前的老澳门,只有墙上的澳门文化局以杏和堂为蓝本发行的特色邮票,和掌柜桌子上铺满的不同时期的家族合影,才能把人拉回现实。

越来越多好奇的游客,让杏和堂从一个制药圣地蜕变成旅游景点,即使是身体健康的游客也想看看当年的老店光阴。七十多岁的老板娘梁太指着挂在门口侧面的竖版老招牌,提起国外游客特意登门来店里拍婚纱照的趣事。“也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我们这的,穿着婚纱就来拍照了。”还有一些时尚杂志也在这里取景,被店里的古董迷住。

而这些古董的主人就是梁先生和梁太老两口,店里的古董比比皆是,大件的有实木柜台,雅致的有木质药柜、福建锡罐、白底蓝花的瓷罐,还有意想不到的手工打制的用来挂药的铁钩等等,都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好物件。识货的人陆续登门咨询购买,甚至有香港学者主动请缨想恢复药柜的原貌,但都被店家所婉拒了。“这些药柜以前都刷着油漆和金箔的,现在虽然变得古朴了,但都还很实用。”两面药柜,组成杏和堂里最吸引人的装饰品,柜台后面药柜有80个,正对门口的药柜有24个,所有药材柜外都没有注明或者贴有药材名称标签,稍微拉开其中之一,一种中草药特有的香气便溢了出来。

被问到如何记清这些药柜里的中草药时,梁太回忆起自己刚开始在店里帮忙的场景,而一旁的八十岁的梁先生只是用放大镜埋头看着报纸杂志。“我先生小时候,大约九、十岁的时候,就到店里来帮忙了,我是嫁给他之后,顺其自然地开始在店里帮忙的。所有的中草药都不会贴着名字标签的,只能看老伙计抓药的时候,自己一边看一边记。以前每天都要制药、晒药、包药、熬药,环境好的时候,店里包括我们一共有十个人在帮忙的。现在都没有愿意做这些事了。”很难想象这个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有上千种药材,其中常用的就有两三百种,而所有的名字、药性都是靠自己长年累月地在店里学习认知熟记。在繁盛期,每晚伙计的铺盖都铺满了整个店面,从柜台到地面,都成了工作劳累的伙计夜晚休息的场所。夜里如果有客人拍门来抓药,伙计也要马上开门。“有时候可能是救命药来的,再晚也都会开门的。”而现在,店里常年就只有第四代传人梁先生和梁太两位在看铺,“现在也不用制药那些了,都是从内地采购现成的。”梁太说起如今中草药行业的处境,也不免叹息。

追不回的往昔

其实中草药以其百分之百的天然性,和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应用,长久以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其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原始时代。据记载,远古时期的人们已开始有意无意地采集一些植物或动物的组织来治疗身体不适或疾病。

澳门历经400多年的中西方文化的人文冲突与交融,沉淀了两者的精髓,据澳门老一辈人回忆旧时看病都是去看中医,抓药去药馆。特别是在二战时期,广东、香港一带的药厂纷纷避难来到澳门设厂,在粤港澳家喻户晓的京都念慈庵川贝枇杷膏,就是当年迁至新马路喷水池附近设厂得以延续生产的,同期很多富人及中药师也纷纷逃至澳门避难。很多受华人光顾的中药房依然兴旺,中华医药也得以在澳门生根开花、发扬光大。

杏和堂的开业也是机缘巧合,籍贯广东新兴的梁氏一家,在1900年初到澳门,那时候有一门手艺就能吃饱饭,擅长制药的梁氏一家于是便在澳门新马路营地大街121号立足生根。杏和堂的创始人按照辈分算是梁先生的太公,到了他这一辈,就只有他一个独生子。说起为什么会坚持在杏和堂里工作,梁太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1950年代的澳门,打工的只有几个选择,一是做炮仗,二是制衣,最后一个就是做药材了。既然自家就是做药材生意的,肯定就在家里帮忙的。”这听之任之自然而然的坚持,贯穿了梁先生和梁太的大半辈子。

在澳门这座小城,中医药业依然深植于市民的生活之中,从错落的街道里弄林立的中药房、凉茶铺略见一斑。采访时,刚好遇到有客人前来询问夏季清热降火的中药,梁先生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和报刊,熟练地询问游客打扮模样的客人具体有什么症状、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平时有什么忌口……这时候的梁先生全然不像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靠着长达七十多年的经验,从没有任何标签的药柜里拿出各种如同珍宝般的药材,用重达几斤的铁铡去切药。对于药材的记忆早已成为了习惯,名字、药性、位置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就像家里的东西一样,都知道摆放在哪里的。”梁先生和梁太对于药材的熟悉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们去外面找裁缝做衣服,人家都说我们身上有很浓的中草药味道,一闻就知道我们是做中药的。很奇怪哦,我们自己反而却闻不到。”这可能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木质的招牌,唯独中间“杏和堂”三个字还保留着烫金。走进杏和堂,仿佛是跨入了百年前的老澳门。

店里的古董比比皆是,大件的有实木柜台,雅致的有木质药柜、福建锡罐、白底蓝花的瓷罐,还有意想不到的手工打制的用来挂药的铁钩等等,都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好物件。

世上无偏方 无形的技艺

虽然近十几年来,随着西方医药的传入,中草药也因为耗时等因素,慢慢不被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所熟知,澳门的中药业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低潮。药店的工作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入行,成为一个合格的药剂师并不容易,除了要记忆力好,认识上千种中草药,还要会看药方,了解中医,懂得跟客人聊天。“有一次一个客人拿着药方来抓药,他说他脚痛,为什么这个药方都是治肾的药材。其实肾主骨主生育,这个药方是医治根源的。”对待每一个来拿药的客人,都要以专业的角度和朋友的聊天方式去沟通,也是杏和堂的一味独特的“药方”。

“很多时候,别人来这里拿药,是信任我们,本来他可能没什么大问题的,只是为了求个心安,如果你说话稍微不注意,让他想多了,可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的。”聊起很多老店都会有的偏方,梁氏夫妇一致摇头。“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偏方,为了客人安全,都还是按照药方。”不过,在很多时候,两位老人家,都还是会不厌其烦一一询问客人的情况,买药材是给谁吃的,适不适合,吃药的人的年龄、身体情况等等都是值得顾虑的细节。这些光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非常耐心。就拿灵芝来说,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仙草”、“瑞草”,是吉祥、长寿的象征。《神农本草经》首载灵芝,说灵芝具有“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心气,安精魂,补肝益气,坚筋骨,好颜色”等功效。但其实,由于灵芝中含有的腺甘,具有防止血液凝固的作用,因此,手术前后几天应停用灵芝,以免增加手术后出血的几率,或影响伤口愈合。“所以说,因时制宜,并不能一味地追求补身体,要看实际情况的。”梁氏夫妇娓娓道来的这些观点,让人由衷地佩服。

说起缺乏新人入行铺租昂贵、利润微薄,行业经营店铺数目也在锐减。梁氏夫妇也直言新入行者要由杂工做起,工作极为枯燥及辛苦,加上所有药材知识都是要靠记性,少一点毅力都不行。而且近年来,澳门很多行业薪水福利都很好,更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此行了。虽然澳门现存的100多家传统中药房,多以家庭式经营或是子承父业的传统模式。但是,梁氏家族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年轻人并没有入行的打算。

为了增加盈利,现今的中药房都会兼营鲍参翅肚等参茸海味,及民间药材、凉茶、滋补药品,甚至五谷杂粮、糖果杂货等。而杏和堂这家澳门历史最悠久的、最古老的中药房,无论是出售的药材,还是提供的服务,都依然保持着100多年前开业时的光景,保持了澳门中医药的很多独有的特色、深受街坊信赖。或许杏和堂里的老人早已不再在每天的下午制药、熬药,这些过去用以养家糊口的手艺已经逐渐被替代,但在他们身上沉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技艺,却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Immersed Fancy For Herbal Medicine

猜你喜欢
梁氏梁先生中药房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梁漱溟演讲收费
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在中药房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梁氏情境应激箱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诱导作用
辽代定州梁氏兴盛原因研究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美国梁氏文化交流基金会白内障复明项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
“虚拟中药房”破中医药服务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