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文化符号——瓷林书法艺术欣赏(一)

2016-12-01 09:36◆敏/
上海质量 2016年10期
关键词:祭侄墨宝兰亭序

◆敏 之 / 文

创新中国文化符号——瓷林书法艺术欣赏(一)

◆敏 之 / 文

这个国庆,颇有收获。参观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形式——瓷林墨宝,大为震撼!

瓷板,是景德镇的。墨宝,则来自中国历代名家书法。

在嘉定南翔一处由厂房改造的展厅中,记者见到包括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等在内的瓷林墨宝。

每块瓷板150厘米见长、160厘米见宽,厚度仅为0.5厘米。在瓷板上面,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以来89位书法大家的160余幅作品“真迹”,“触手可及”。

瓷林墨宝,这个中国文化符号创新的亮点,不仅在惟妙惟肖“真迹”,更妙的是,不同年代的印章,都“栩栩如旧”,包括宣纸的纹路,年代的痕迹,甚至是破损的程度!

这么说吧,很多书法真迹,我们是无缘“亲近”的。瓷林墨宝,却给了我们近距离真切观赏的场景,其笔触,其纹理,传达了“真迹”的温度,这是目前连“VR”这样的虚拟技术,也是做不到的。毕竟,这是物理的存在,如一本书,如一幅画,如西安碑林。

说到西安碑林,记者1994年曾经去过,背了沉甸甸的一整套拓片字帖回来。一有闲暇,便打开几本翻翻,虽然能让尘世中的记者瞬间安静下来,但也总觉得有点缺憾——毕竟,与柔和的真迹不同,拓片字帖脱不了匠人的刻印之痕,而瓷林墨宝却没有这个硬伤……

参观之后,从心底升腾起一股对邱细乐老先生的敬意。这位20年扎驻山上未曾下过山的创作者,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工艺大师,其对特殊瓷板的反复研制,有着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耐心;他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对历代名家书法一点一捺、一方一印的仿真匠心,成就了今天的瓷林墨宝。

当然,秤离不了砣,砣离不了秤。一个好的创新,离不开慧眼识货、坚定不移的投资者。在这里,也要感谢发现者、支持者丁福林先生。这位在江西工作了几十年、曾担任江西驻沪办主任的上海知青,是将中国书法艺术文脉承载在“china”上的创新冒险第一人,曾经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在此,我们祝愿借“瓷林墨宝”的创新,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国书法瑰宝的影响力。

在160幅瓷林墨宝中,记者精心挑选出若干,并加以文字说明,以飨读者。

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兰亭序》书写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的修禊盛会。东道主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贵族名流参加他在会稽郡山阴城兰亭举办的这场修禊活动。大家饮酒、观山、赏水、作诗。诗文汇结成集,王羲之则乘兴作《兰亭序》,文采灿烂,隽妙雅逸,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修禊,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进而求福。兰亭修褉活动之后,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诗酒文会的经典范式。

王羲之《兰亭序》

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兰亭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浑然天成。这件书法珍品到唐太宗手里,他爱不释手,临逝竟命人用来殉葬。从此后世便看不到《兰亭序》的真迹了。现存《兰亭序》贴是元代摹本,贴上钤印“天历之宝”玺印。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唐玄宗开元进士,初为平原太守,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后世称“颜鲁公”。他的书法以沉着健劲的笔力,丰腴开朗的气度,形成了雄伟沉厚的风格,在书法领域中,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被后世誉为“颜体”。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23行,共235,又涂抹34字,合计269字。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皇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其悲愤激昂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后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口: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

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帖》或《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寒食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诬“谤讪朝廷”罪名贬谪到黄州时所书的五言诗作,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宋人尚意”的时代特色。全帖共两首,凡17行,共129字,后有黄庭坚大行书跋,明董其昌小行书跋,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朝廷中何正臣等人指摘苏轼的《伐塘集》(诗集)有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之嫌,弹劾苏轼。于是,兴起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由此,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进入了他政治的失意时期。《寒食帖》就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

《寒食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奇正疏密,似雨中夹雪,笔力沉劲,字里行间仿佛有一种悲伤郁凉的气息,毫无拘束地在纸面上宣泄,极富艺术感染力,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

猜你喜欢
祭侄墨宝兰亭序
陈墨宝作品
《祭侄文稿》后世传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书法作品
陈墨宝作品
陈墨宝作品
解读颜真卿之《祭侄文稿》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ТРИ ШЕДЕВР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