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2016-12-01 15:29张红晓
法制与社会 2016年32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教育管理

摘 要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持续高度关注。本文认为通过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可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张红晓,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218

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主义建党原则组建的政党,因此我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不断加速,人才、劳动力资源流动越来越频繁,其中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人群也日益增多。可以说流动党员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流动党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字面含义而言,流动党员就是指流动就业人口中的党员。根据人员结构不同,可将流动党员主要分为四类:一类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党员,这一类党员大部分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境遇;一类是下岗在家或打零工的原国有、集体企业党员,这一类党员大部分是因为原单位改制、破产、重组而“重又走进风雨”;一类是自主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及柔性就业流动人才中的部分党员;一类是组织关系仍在其党组织,但由于工作需要被派驻外地组织、机构的工作人员中的党员。

(一)主要做法

要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权益、优化服务、齐抓共管”原则,紧紧围绕流动党员的需求搭平台、创载体,着重在非公有制企业和服务行业等流动党员分布相对集中的领域,积极探索开展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就流动党员的具体教育管理做法而言,常见的途径有: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健全领导体系,统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形成上下贯通、纵横联动的组织网络。二是开展组织联建,将机关、社区党组织与市场、商会等流动党员集聚的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形成党群组织联动共创、合力共建的工作局面。

2.优化组织设置。集中精力优化组织设置,提高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覆盖。一是定期调研、摸清底数。针对流动党员人群流动性大的特点,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因企制宜、分类组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时建立单独党组织,并成立相应的流动党员党小组,提高企业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3.强化日常教育。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建立平台,重在日常。通过整合各方面党建资源,不断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搭建流动党员党建平台。一是筑牢阵地。建设集学习、培训、就业、调解、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辐射各片区党组织。收集流动党员的意见建议,对反映的问题积极帮助协调,并及时给予答复,构建和谐企业文化。二是搭建平台。设立“流动党员之家”,强化时间保障,设立党员开放活动日,确立活动主题,组织集中活动。三是创新载体。开展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搭建QQ、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

4.拓宽教育渠道。一是开展双向志愿服务。组建定向志愿服务队,由党员志愿者为外来人口群体定向提供服务。同时,在外来人口群体中积极开展义工活动,成立由流动党员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敬老、爱幼等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二是激发流动党员责任担当。选树流动党员先进典型。创新党课教育模式,探索教育模式,由评选出的优秀流动党员走上讲台上党课,引导全区党员岗位建功争先进。

5.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健全流动党员就业创业保障机制,积极开展流动党员就业创业培训。二是完善流动党员权益保护机制,开辟外来人口维权绿色通道,设立外来人口维权接待日,围绕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党组织针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从各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摸索了一定的经验做法。但从总体上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实际工作中还突出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地位尴尬”,党员发展难。外来人口长期在外,流出地党组织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没有好的办法对其中的先进分子进行跟踪培养。外来人口流动性较大,流入地党组织能够考察的时间有限,与本地党员相比难以做到知根知底,工作开展过程中更趋于谨慎,思想上同时存在怕为他人做嫁衣的困惑,对在流动性大、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的外来人口中发展党员积极性不高。

2.“身份隐性”,组织覆盖难。在组织关系接转未实现网络平台化之前,流动党员中主动到流入地组织部接转组织关系的较少。究其原因,除了外出时间、地点不固定外,主要还存在组织关系接转手续繁琐、花费时间过多等原因,导致党员的组织隶属关系和工作单位相分离,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对于这部分党员,由于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难以到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组织生活以及党员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导致相当部分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日益淡薄。同时,部分小型、非公等企业由于本单位党员人数较少,不符合建立相关党组织的条件,无法建立党组织,致使在这些“两新”组织中仍然存在“有党员无组织”的状况。而在一些建立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由于党建工作较为薄弱,党建活动开展时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客观上影响党员作用发挥。

3.“归属真空”,教育管理难。外来人口来源广、分布广,跨市、跨省的情况非常普遍,造成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需求多元化、碎片化。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没有针对流出党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使部分流出党员难以履行党章规定的学习义务、享有党章规定的学习权利。而在流入党员的“两新”组织中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对流入党员教育管理不够重视,也无法适应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出现了对流入党员教育管理的“真空”。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难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

二、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如何有效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的其他领域是相辅相承、互为促进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因此,在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方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制度和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有效教育管理。

(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

作为广泛处在的社会现象,各基层党组织“各自为战”无法解决宏观难题,因此需要在宏观层面建立起有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衔接机制。从流动党员在流出地作外出报告,到流入地后与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利用党组织关系网上结转系统实现党组织关系结转;流入地党组织如何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加强流动党员教育;流动党员如何缴纳党费、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的监督管理等,这些都需要在宏观层面作出严格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才能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健全组织设置机制

就业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设置不仅需要考虑属地原则,更需要结合各种新经济社会组织不断设立的现状。必须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实现无盲区的组织建设,做到的党组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设置。结合我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方法要求和实际情况,凡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条件成熟的,都应当单独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人数在3人以上、50人以下的,应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可就近与其他组织中的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员人数超过或接近50人、100人的,可分别建立党的总支部、党的基层委员会。联合党组织中,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要及时单独组建党组织。一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党员人数较少,暂不具备单独组建党组织条件的,要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专业市场等为单位,就近建立联合支部,组建区域性党组织。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依托行业协会、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组建行业性党组织,不断满足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需要。三是加强群众组织建设。把工会、共青团组织先建立起来,发挥党员服务中心、党建工作站“孵化器”、“主阵地”、“加油站”、“连心桥”等服务功能,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三)建立流入流出双边协调机制

必须破除由一个党组织独立实行教育管理的理念,在流动党员的流出和流入两端加强管理,树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合作管理、共管共赢的理念。一是落实外出登记制度。凡外出三个月以上的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所在党组织需将外出党员的相关情况登记存档,建立台帐。二是落实流入登记制度。流入党员及时凭党员有效证件,到从业地方或单位基层党组织登记,明确支部并参加组织生活,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活动。三是建立双向联系制度。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主动加强与流动党员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经常向他们通报家乡或单位的发展情况,征求对重大决策的意见。党员流动后至少每季度要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一次,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从业地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向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报告。

(四)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

社会流动性加强的背景下,根据流动党员的居住、就业、流动等情况,通过强化分类管理,可以实现分类教育引导,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一是优化教育管理的形式。由于流动党员工作、生活时间限制,难以经常参加集体学习,因此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开展教育,以方便流动党员参加教育、接受管理。二是科学设置教育内容。流入地需要结合流入党员学习需求,把流动党员教育纳入当地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有关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创新教育载体。流出地采取定期寄发学习材料,利用电话、QQ、微信等方式加强与流出党员联系。在流动党员集中返回时,要抓住时机开展集中培训、党员座谈会等活动,并与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党员外出期间,大力推行网络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激励与保障机制。一是落实完善党员发展机制。流入地积极吸收优秀流入党员参与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按照有关政策和指导方针,把年龄相对较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能够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外来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合格党员。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帮扶机制。按照“力所能及、适宜适度、深入持久”的原则,充分发挥流入地优势,选择困难流动党员重点帮扶对象,与其长期开展结对活动。三是建立健全党员激励机制。建立起多种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发挥贡献大的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要进行表扬,给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流动党员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毛晓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理论界.2006(4).

[2]方华明.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浅析.人民论坛.2013(2).

[3]杨群红.构建城乡一体农民工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中州学刊.2011(4).

[4]蒯正明.新时期非公企业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难题, 原因与对策分析.天府新论.2013(9).

[5]费高云.破解难题 在农民工群体中加强党建工作——以南通市为例.唯实.2013(3).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教育管理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