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岸边痛苦而孤独的反思者

2016-12-02 22:13杨文山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全诗婚姻爱情

杨文山

在教学《氓》(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时,学生常常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既然二人从小青梅竹马,又经过了热恋,为什么婚姻最终还会破裂,破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氓》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氓》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等等。

关于这首诗,参考书只做了情节的梳理和大意的概括,并没有总结归纳出人物的性格,也没有总结提炼出诗的主题。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产生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如全诗中人称多次变化,称呼男主人公的就有“氓”“子”“尔”“士”四种之多,称呼自己也有“我”“女”等,这是为什么?再如,“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们笑的是什么,自己的亲姐妹遭遇了不幸,他们真的能笑得出来吗?还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我”是一个“弃妇”,全诗表现的就是“我”对氓的悲愤和控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通过阅读全诗,我们知道“我”和氓从小常在一起玩耍,后来又结为夫妇,所以“我”肯定知道氓的大名与小名。可是全诗开头竟然用了一个“氓”字来称呼他,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氓,《辞源》上的解释是流亡之民,而教材的注释是民,不管哪一种都只是一种泛称,是一个零感情的称呼。这就反映出了一种矛盾,叙述的是最有感情的恋爱的事,而当事人却对他使用了最没感情的称呼,这就足以表明这一段动人的情感已经是美好的过去,由此确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即女主人公的回想。

全诗一开始,笑嘻嘻的氓利用一种合理的不引人注意的商业行为来追求自己的爱情,可见他是有智慧的,同时也反映出他娶妻的急切心情。“我”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不仅一送再送,而且还向他透漏了许多重要的家庭内部消息,甚至自作主张答应了他结婚的最后时间,给氓吃了定心丸。

其实,诗中省略了许多信息,这反映了诗歌跳跃性的特点。但是欣赏时,一定要补充出来。“匪我愆期”,不是我故意拖延订婚的日期,那么,是谁在拖延呢?“子无良媒”是真正的原因吗?自己一次又一次跑过来商量婚事,而每次商量都没有结果,氓再愚笨,也会问问差在哪里,难道还不能请一个媒人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发问:媒人有这么重要吗?

“我”今天就能向你承诺最后的日期,可见“子无良媒”并不是拖延的真正原因。读者可以推理到,“我”的父母还没有觉得这桩婚姻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他们对氓的人品还存有疑虑,所以用了“无良媒”这个借口,想要进一步考验考验他,以保证女儿婚姻的幸福。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两句很耐人寻味,这个承诺“秋以为期”是“怒”的结果,而非双方协商的结果。因为多次求婚无果,氓生气了,愤怒了。面对氓的一再追逼,善良的“我”为了不使自己的心上人太伤心了,而大胆承诺了婚礼的日期。可以想见,氓当时发怒的样子,这个“怒”字与后面的“暴”字遥相呼应,可以说是一次原形毕露。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我”被逼而答应了日期,就这样跨过了父母设置的最后一道护栏。

这一章中,表现出了“我”信任爱情但带有盲目性,面对感情时温柔、主动大胆而有主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是全诗中最美的一章,极其生动地描写出了热恋中女孩的状态。作者运用了借代、对比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再现了“我”全身心痴迷爱情的表现,见则喜,离则哭,忽笑忽哭,反复无常,全系于氓一人之身。其状跃然纸上,历历在目,诗作者的白描功力可见一斑。

“我”是一个爱得完全彻底,甚至可以为氓舍弃一切的人。因为担心未来婆家的态度,一再提醒他做各种形式的占卜预测,保佑自己和氓的婚姻大事吉祥顺利,热切地等待氓来迎娶自己。

“以我贿迁”是重要的一句,一则可见爱之深切,愿意带走自己所有的财物,二则可见氓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所以诗中才特别强调了这个“贿”字,即财物。其实,结婚要带走的最重要的是心,是情,是无限美好的憧憬。而强调这个“贿”字,是别有一番用意的,它在他们后来的婚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隆重的结婚典礼诗中并没有描写,叙事链条突然掐断。“我”本该沉浸在最甜美的回味之中,却戛然而止。正如此刻的淇水,一个恶浪扑上岸来,打湿了“我”的全身,让“我”战栗起来。爱之欲深,恨之更切。娓娓道来的柔情突然变成血泪的控诉,愤慨的哭泣与严厉的警告: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四句是比兴,后六句是议论,议论占了这一章的大部分,应该说这样直白的警示劝告,是诗歌写作的大忌,弄不好就成了败笔。高中教材所选的几首叙述诗《琵琶行》《长恨歌》等,没有一篇中出现过这种现象,特别是和《氓》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孔雀东南飞》,同样没有大段的议论。作者为什么甘愿冒这个风险而大发议论,完全是此刻“我”的情感所致,是叙述者的情绪使然。每当回想起这些美好的时刻,“我”都心如刀绞,那些斑鸠,因为桑葚太甜美了而贪吃起来,结果把自己弄醉了,很容易落得个被人抓住吃肉的悲惨下场。女人啊,我们是多么容易被爱情蒙住双眼,只见一个情字,而不见其余的一切!这是“我”惨痛的教训,爱情距离美好的婚姻生活还远着呢!不要相信承诺,那一切都会是过眼烟云。

这一节是“我”的沉痛呼告,所以在人称使用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就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将要恋爱结婚的女人;士,是女的对称,指一切男人。这里表明了“士”“女”是有着情感联系的一对男女,是泛称泛指。

为了让女人信服且记住自己的观点,“我”就地取材,拿来当时女人都熟悉的斑鸠贪吃桑葚而醉作类比,十分形象贴切,其艺术效果特别生动。

“我”在恋爱这个环节上已经做错了,没有听父母的劝告,爱情至上,此时此刻深刻反思,深切痛哭。这一章暗示了主人公的未来生活将出现重大的变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是第四章,叙事线索又重新衔接上了。前两句又是比兴,“陨”是一个关键的词,需要疏通一下。前一句已经有一个“落”字,这样“陨”显然就不能再当“落下”讲了,选择“破损”这一义项是准确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桑树的叶子落下来了,那叶子枯黄而残破。黄,是从颜色角度说的,言其失去水分了;陨,是从形状角度说的,言其不再完整,已经破损了。许多注释者认为,这两句除了有兴的作用外,还比喻“我”容颜衰老。这种看法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此章的“三岁食贫”和下一章的“三岁为妇”,都只说到了三年,尽管古诗文中有时“三”“六”“九”并非实指,“三年”也应该不是很长的一个时间;另外诗中始终没涉及到生孩养孩的问题,也可以算是一个婚后生活时间不长的不太充分的证据。由于那个时代女人结婚较早,所以,“我”现在的年龄也不会很大,跟年老色衰不大沾边。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婚姻也和院子里的桑树叶子一样,惨败破损了。

按着正常的思路,接下来应该叙述婚姻出现裂痕的原因才对,可是作者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句描述的是婚后的生活状况,使得诗歌在情节上与第二章又续接起来。它透露给读者的信息是婚后家庭生活比较贫寒,且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改观。“我”憧憬的幸福生活,其实并没有出现。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借景抒情,是饱含诗情的句子。一则点出来回娘家的时间是夏秋季节,二则用浩浩荡荡的淇河水比喻自己的无限愤慨之情。悠悠的淇河水,昨日你见证了“我”甜蜜的恋爱过程,今天你又目睹了“我”被迫回家的凄惨与悲愤。

最后四句又使用了“女”“士”这样对称的人称,申述自己回娘家的理由。刚才还在用第一人称“我”,马上就换成了一个泛指的“女的”,语气一下子客观冷静下来。本来应该说“我”是没错的,可是却说成是“女的”没有错,自己说自己的事情,有必要称呼自己是“女的”吗?这种人称的变换中,使得一个痛苦难忍、义愤填膺的“我”的形象赫然立于读者面前。同时,这种泛称也与上章相互呼应,也同样有警示的作用。

“我”是没错的,因为他没有底线,“二三其德”。其实这个原因十分含糊,从热恋到婚姻,一步挨着一步,怎么就眼见着男人变化得这么快,变化这么大呢?造成“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背后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原因。这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此处诗中并没有写出来。

第五章接着描述我婚后的生活状态: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一章叙事节奏明显加快了,信息量大增。全章可分四层。前四句为一层,实写“我”婚后家务繁重,却任劳任怨。“我”为家庭条件的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为一层,写了氓的突出变化,这里涉及到了婚姻破裂的真正原因。由于省略,对这两句有着不同的理解,造成了解读上的困难。教材上的注释是,“(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狠起来”。而有的版本上的解释是此句承接上文,写的是日子好起来了,氓就对她凶暴起来。氓的心愿是什么,并没有注明。是指迎娶“我”吗?从“我”许诺“秋以为期”之时起,氓的这个心愿其实已经实现了。“三岁为妇”了,还有必要再提这个事吗?从前面的“以我贿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和本章关于“我”的辛苦劳作分析来看,“言既遂矣”,指经过艰辛的努力他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改变。穷日子挨过来了,新的危机就出现了。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另一层,也是需要斟酌的两句诗。兄弟们笑话的是什么?是这个被迫夹着包裹失魂落魄回家来的姐妹吗?通常情况下,如果女儿在婆家受到了欺负,娘家的人是要找上门评理的。即使爹妈不来,也要派她的哥哥来,不然乡里乡亲该讲究娘家无人,会让娘家人没面子。这里没有写出“我”向家人的述求,没有看到我祈求娘家人替自己出气的任何信息,倒是悄悄躲到一边独自一个人伤心落泪(躬自悼矣)。为什么不向家人申怨?因为脚底下的泡是自己走的。想当年爹妈和兄弟们都曾经好言相劝,可是当时自己被爱情迷住了双眼,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如今被逼回家,又怎么能张嘴和他们解释。这也正是“咥其笑矣”的原因。兄弟们讥笑的是,那个当年毅然决然跟着他们并不看好的氓走了,而今又失魂落魄回家的“我”。“我”在娘家住着,心里的压力是不小的。所以,邻里邻居常常能看到淇水河畔一个孤单的身影,久久地徘徊。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最后一章里的前两句特别重要,是理解女主人公的关键之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教材上的注释是“(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显然是把这两句看成了恋爱时的誓言,这是不对的。因为此时此刻的“我”已经不在婆家了。第四章已经表达出了“我”看透氓,离开氓的决心了,此时已经回到娘家的“我”,根本不存在“及尔偕老”的问题了。由此也证明了“我”不是被氓所抛弃,是自己主动回家的,“弃妇”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这两句是“我”回娘家后,氓托人多次传过来的话,请求我再回婆家去。氓是“二三其德”的人,并没有必要一定就要休了“我”。氓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氓情感不专一,但并没有公开休了“我”,加之“我”又任劳任怨是个持家的好手,氓不会轻易放弃。氓托人捎话来,还想继续哄骗“我”,说要和我白头到老。缺少温暖,充满暴力的家庭让“我”害怕。淇水再宽,也有个岸,洼地再广,也有个边,那样的苦日子哪有个头儿。

话是这样说,可是想起“我们”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啊!那时的氓可不是这样,谁想到结了婚,他竟然变了心。氓要是不彻底悔改,“我们”的关系也就算彻底完了。媒人,你把这些话也捎给他,让他好好想想吧!当婚姻出现了裂痕,“我”并没有死守下去,而是十分清醒地终止了和氓的关系,及时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综上所述,“我”是一个重感情、重承诺、重爱情而又自尊自爱,善于反思,能够情感自控的人。面对失败的婚姻,悲而不伤,哀而不怨。这是一首有突破意义的诗,它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妇女形象,“我”并没有遵从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旧礼教,而是勇敢大胆地爱,也勇敢大胆地终止了爱。全诗由一个爱情、婚姻失败的人现身说法,反思深刻:女人要为自己的爱情做主,不能盲目地去爱,在爱情中要保持女性的尊严;同时也警示女人们,不要爱情至上,恋爱和婚姻完全可能是两回事,要理性选择婚姻,避免婚姻家庭破裂。

猜你喜欢
全诗婚姻爱情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劝学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解读爱情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