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杀窫窳考

2016-12-02 01:45吴晓东
贺州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天帝天神山海经

吴晓东

危杀窫窳考

吴晓东

《海内西经》记载了危与贰负杀窫窳的故事,这个故事与《西次三经》里鼓与钦杀葆江的故事、以及《海内经》的相顾之尸、鲧窃息壤的故事,甚至印度罗睺偷吃不死甘露的故事,都有同一来源,窫窳当是不死药的人格化。

山海经;窫窳;危;贰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一、危杀窫窳与鼓杀葆江同源

《海内西经》里记载了危与贰负杀窫窳的故事: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1]335

贰负的臣子叫危,危与贰负一起杀了窫窳,天帝便把危禁锢在疏属之山,铐住了他的右脚,又将他的双手与头发反捆在一起,绑在疏属山的一棵树上。之后,一群巫医不惜余力用不死药挽救被杀的窫窳: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1]352

一群巫医簇拥着窫窳之尸,用不死药使之起死回生,这一场面真可谓是惊心动魄,令人震撼,但这个故事在后世却鲜为人知。清代汪绂《山海经存》卷首《汉刘秀上山海经疏》中有言道:“孝宣皇帝时击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2]在石室中发现反缚盗械之人的尸骨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未必就是杀窫窳的危的尸骨。不过,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在当时已经不再流传,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很少,刘向用这个故事来解释发现的尸骨,竟然让朝士们大为惊奇。如此传奇的故事何以会失传,其实,这个故事并非失传,而是有所变异,以另外的表述在民间流传。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场杀戮发生在哪里。“危与贰负杀窫窳”是《海内西经》的第一个条目。《海内西经》的叙事顺序是“海内西南陬以北者”,也就是说,《海内经》也是作者以其为中心,然后按四方来叙事,在叙述每一边的时候,又是从一端叙述到另一端。具体来说,《海内南经》是“海内东南陬以西者”,换言之,是从东南角叙述到西南角,而《海内西经》是“海内西南陬以北者”,也就是从西南角叙述到西北角。《海内南经》的最后一句是“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1]332-333意思是说,在西南角的这个方位,有很多国家,开题国与列人国、匈奴等其他方国一起,都在巴蛇的西北。讲到这里,《海内南经》便结束了,接下来便到了《海内西经》。此经的开头一句便是关于危与贰负杀窫窳的记载,后面的“在开题西北”是点明了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从整体上来说,这个地点是在作者所处位置的西南方。《海内西经》从西南角讲到西北角,处于西北角的是昆仑之虚:“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1]344也就是说,危与贰负杀窫窳的事件发生在昆仑之虚的南面。这样的地理位置与《西次三经》里鼓与钦在昆仑之阳杀葆江的地理位置是吻合的: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1]50

其次,从名称上看,“鼓”与“危”似乎很难对上号,其实,这两个字很可能是不同时代的记音,“危”可能是相对较晚的发音,其上古音即ŋgrol,与“鼓”音相近,所以可以推测,“鼓”是对相对较古的音的记录,而“危”则是相对较晚的音的记录。类似的变化还有别的例子,比如蛙,古音为“顾”,《天问》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句子,其中的顾,便是蛙的古音,顾兔在腹,指蛙与玉兔在月亮里,后来蛙被蟾蜍替代,蟾蜍为蛙之一种。

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顾之尸。[1]524

相——臣

顾——鼓

在语音对应方面,相顾之尸的记载与鼓杀葆江的故事更接近,在故事情节结构上,则与危杀窫窳的故事更接近。通过相顾之尸作为中介,能更好地证明危杀窫窳的故事即鼓杀葆江的故事。

二、窫窳的原型是不死药

危杀死窫窳之后,天帝为什么要惩罚危?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危和贰负为什么要杀死窫窳?从《山海经》其他记载来看,窫窳是一种食人的怪兽:

有窫窳,龙首,是食人。[1]51(3《海内经》)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1]32(8《海内南经》)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兒,是食人。[1]9(2《北山首经》)

既然窫窳是食人兽,危和贰负杀死窫窳也就等于为民除害了,天帝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反而会激怒天帝?群巫医为什么又会不惜余力来抢救这个食人兽呢?这必定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也就是说,窫窳被说成食人兽,必定是故事发生变异的结果,远离了故事的原型。在这之前,窫窳当与天帝有某种特殊的关系。

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中提出的“窫窳与蚩尤为一神说”:“窫字从契,与蚩音通。窳或作窬,音尤与蚩尤之尤相同,窫窳在神名的语音上就是蚩尤”[4]窫窳即蚩尤的观点也解释不了窫窳被杀为什么使天帝那么动怒。孙琳的《“窫窳与蚩尤为一神说”献疑》便对窫窳即蚩尤的观点提出了质疑[5]。

徐客注释《山海经》说:“传说窫窳原来是一位天神,蛇身人面,后被贰负的下臣所杀。天帝念他罪不至死,命开明东的群巫用不死药救活了他。复活后的窫窳变成龙头怪兽,专门吃人,以此来发泄他被冤杀的怨恨。”[6]475这种窫窳原来是天神的观点倒是能解释为什么它被杀使天帝动怒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窫窳是天神的任何文字记载,这种观点只能提停留在猜测而不是推测的层面上。

窫窳被杀之后,众巫医用不死药挽救他,使其死而复生,说明这个故事与不死药有关。鼓与钦所杀的对象叫葆江,巫医救窫窳采药地点叫登葆山,“葆”字依然遗留有不死药的痕迹。《海外西经》云:“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1]263登葆山在《大荒西经》中叫做灵山:“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1]453登葆山的“葆”字,是群巫采药的地方,而这些药又与不死有关,因为用不死药挽救窫窳的正是这些巫医。“永葆青春”一词的“葆”,字典上一般解释为“保持”,那为什么不写成“永保青春”?这可能与葆这种野菜被民间认为是一种延年益寿的药有关。葆,是永远青春的象征。因此,鼓所杀的对象葆江,或许正是不死药葆的拟人化,而窫窳是葆的另一种称呼,窳与榆同音,葆是榆的孽生。《史记·天官书》有“主葆旅事”之句,《史记集解》引如淳语云“:关中俗谓桑榆孽生为葆。”[7]19这句话将窫窳与葆江联系起来了,桑榆即葆,而窫窳与桑榆一音之差。也就是说,窫窳可能也是不死药的人格化。

不死药的想象来自月亮的“死则又育”,月亮可以死后重生。西王母为月亮神,她拥有不死之药;嫦娥也是月亮神,她有吃不死药之后奔月的故事。在神话故事中,月亮不仅被人格化为西王母、嫦娥、女娲等,同时也被物化为不死药、砍了又长的桂树,以及能自动生长的息壤等。笔者在《鲧窃息壤神话考》一文中论证了息壤是月亮的物化表现[8],现实中没有能生长的息壤息石,只不过是人们把月亮视为不断运转的磨石,看见这一磨石从月牙儿长成满月,故称为息石。由息石演变到息壤,衍生出鲧窃息壤的神话来。鲧窃息壤的神话故事和危与贰负杀窫窳,以及鼓与钦杀葆江的神话故事,在结构以及某些细节都可以对应得上。《海内经》云: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1]536

鲧、鼓、顾的上古音分别为kuunɁ、kwaaɁ、kwaas,都十分相近,鼓杀死葆江,危杀死窫窳,犹如鲧窃息壤,被天帝杀戮。也就是说,窫窳是不死药的人格化,危杀窫窳的故事,是鲧窃息壤故事的变异。这就能比较合理地解释,危杀窫窳之后,天帝为什么如此动怒,要惩罚危。也能比较合理地解释,窫窳被杀之后,巫医为什么要用不死药使其起死回生,因为窫窳的原型就是不死药。

危与贰负杀窫窳的故事,还可以联系印度搅乳海神话中的一个情节,即罗睺偷吃一种叫苏摩的不死甘露。故事是这样的:传说中有一种长生不死的药,叫不死甘露,它被藏在须弥山(Mountain Meru)底下的乳海(OceanofMilk)中。为了长生不死,毗湿奴提出让天神(Deva)和阿修罗(Asura)齐心协力搅乳海,以便取得甘露。毗湿奴端坐在须弥山之上,并使自己的化身巨龟沉入海底作须弥山的底座,再用巨蟒舍沙作转动大山的绳索,天神拉住蛇尾,阿修罗拉住蛇头,来回反复拉动,于是从乳海中浮出十种东西:月亮、吉祥天女、宝石、酒神、乳牛、如意树、白马、大象、毒药,以及神医搜般陀里(Phanwantari),他手里拿着盛满不死甘露的碗。毗湿奴为了不让阿修罗们喝到甘露,他让天神和阿修罗分坐两边,又化作美女跳舞,与好色的阿修罗调情,天神们则乘机在一旁分饮甘露。有一个叫罗睺(Rahu)的阿修罗见到此景,便化身为天神的样子混在天神之中分饮甘露。太阳神苏利耶(Surya)和月亮神旃陀罗(Chandra)发现了罗睺,并揭穿了他的伪装。毗湿奴大怒,砍下了罗睺的头。由于罗睺已经喝了甘露,他的头得以不死。为了报仇,他的头经常咬啮或吞食日月。但由于罗睺没有身子,他吃掉的日月又从后面出来了。

苏摩是月亮神,罗睺偷吃的苏摩甘露是一种长生不死药,与中国的传说不死药一样,其实都是月亮死则又育的物化表现。罗睺偷吃苏摩甘露后天帝毗湿奴很愤怒,杀了罗睺;鲧偷窃了息壤后天帝很愤怒,杀了鲧;危杀了窫窳后天帝很愤怒,禁锢了危;鼓杀了葆江之后,天帝也很愤怒,杀了鼓。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罗睺偷吃不死甘露的地方是发生在搅动乳海的须弥山的旁边,而危杀窫窳、鼓杀葆江的故事是在昆仑山的旁边,须弥山与昆仑山都是古代人们想象的宇宙中心,可见这三个故事的结构相似,细节相似,极可能有同一来源。

以上这几个故事的结构基本一致,可图示如下:

罗睺偷吃不死甘露的故事,就其因偷吃而被杀的故事结构来说,确实与危杀窫窳、鼓杀葆江、鲧偷息壤的故事相似,而就其被杀之后身体依然不死,并报复日月的故事情节,又与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有几分相似。

笔者在《刑天神话考》一文中,在提出《海外经》与《大荒经》是同一本书的两个版本的基础上,比较了《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的条目,提出刑天的故事即夏桀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是这样的: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1]258(《海外西经》)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1]470(《大荒西经》)

刑天即夏耕,他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头被砍了,身子依然舞动干戚。偷吃不死甘露的罗睺也是被砍了头,不同的是,一个是身子依然动,一个头依然动。

仅凭这一点,还远不足以将这两个故事扯到一起,关键是罗睺偷吃不死甘露的故事与鼓杀葆江的故事、相顾之尸的故事搭上了关系,而刑天/夏耕的故事又有一些因素与这些故事可进行比较。首先,夏耕与相顾音近,有可能是这个缘故,古人将这个故事与夏桀的故事糅合到了一起。耕、顾、鼓、鲧、危,本是一人。其次,刑天/夏耕故事的发生地是常羊山/章山,而鼓是钟山之子,章山即钟山。第三,夏耕操戈,而相顾也操戈,两者形象相似。人物名称相似,形象相似,故事地点相似,又都是被“帝”所杀,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刑天/夏耕的故事与印度的罗睺被毗湿奴所杀的故事有关,与危杀窫窳后被天帝惩罚、鼓杀葆江后被天帝所杀的故事有关。

从鲧窃息壤故事到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演变是一点一点的,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通过中间的环节,我们也可以看到两者的联系。这好比一种英文变字游戏,即从一个词一步步变到另一个意义相反的词,比如从cool变到warm,每一步都变一个字母,如:Warm(暖和)—Worm(虫)—Word(词)—Wood(木头)—Wool(羊毛)—Cool(凉)。

三、窫窳与猰貐

关于窫窳,还有一个问题,即窫窳与猰貐是否同一的问题。与窫窳同音的,文献中还有猰貐,《淮南子·本经训》云:“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9]80《述异记》云:“猰貐,兽中最大者,龙头马尾虎爪,长四百尺,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君隐藏,无道君即出食人。”[10]169

关于两者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马灿杰认为两者只是偶然同名,绝无关联,他在小说中写了这样的一个片段:“文命连连道谢,并问道:‘这怪物名叫窫窳吗?’夫人道:‘是。’文命道:‘某闻帝挚之世,少咸山出一种妖兽,名叫窫窳,能食人,后来给老将羿射死,想来与此物同名。’夫人道:‘名字偶同,实则绝不相干。那少咸山上的窫窳,一名叫猰窬,早绝种了。’”[11]722但也有认为是同一物,比如弓保安在小说中写道:“黄帝时代,蛇身人脸的天神贰负,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谋杀了也长着蛇身人脸的天神猰貐。黄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派几名大力天神捉拿了贰负和危,给他们的右脚上戴上枷锁,手和头发反绑起来,拴在西方疏属山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对无辜的猰貐,黄帝十分同情,叫手下天神把他抬到昆仑山上,让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几位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他。谁知他活了以后,竟神智迷乱,狂蹦乱跳,掉进了昆仑山下的弱水里,变成了形状象牛,红身、人脸、马足,叫声如同婴儿啼哭的猛兽。十日并出时,弱水都沸腾了。他在滚烫的水里呆不住了,就跳上岸来,跑到中原,见人就吃。”[12]206弓保安在此将《山海经》里危所杀的窫窳写作猰貐,可见他认为二者为一,并构拟出窫窳原来是天神,被危所杀,复活之后变成了食人兽,再度被羿所杀。

以上只是小说家的演义,虽然体现了后人的不同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没有得到学术上的论证。按照上文的分析,危是鼓、顾、鲧的变异,窫窳是桑榆、葆、息壤、不死药的变异。笔者在《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一文中论证了,羿是从太阳神“羲和”一词分化出来的,[13]其本身属于天帝,即惩罚危、鼓、鲧的天帝。如果窫窳即猰貐,那么羿杀窫窳则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变异,这种演变在理论上可以成立,只是目前我们没有足够证据来证明,只能做一简单的猜测。

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即鲧窃息壤的故事中,鲧只是单身一人,没有同谋,而在危杀窫窳、鼓杀葆江、以及相顾之尸的故事中,危、鼓、顾都有一位上司同谋,夏耕也有一位上司,甚至偷吃不死甘露的罗睺,在有的故事版本中,被杀之后也变成了两个罗睺。令人迷惑的是,危、顾、耕等人被杀,而其上司却没有受到处罚,比如贰负没有受到处罚,顾的上司常倍也没有受到处罚或杀害。只是鼓的上司钦与鼓一样受到了杀害。这其中暗藏了怎样的故事演变路线呢?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羿、逢蒙、嫦娥/不死药的故事。嫦娥本是月神,是不死药,逢蒙是雷神,他的名称与鲧一样,都是由“隆隆”的雷声演变过来的,而“羿”是从“羲和”分化出来的,羿本身即天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的早期,偷窃不死药和被杀的当是逢蒙,故事的结构当如下:

可是,为了说明嫦娥奔月的原因,后来演变成了嫦娥偷窃不死药,逢蒙再向嫦娥逼要不死药,或者逢蒙与嫦娥合谋偷窃不死药,这时,嫦娥便演变为逢蒙的同谋,故事演变成如下的结构:

也正是因为这一关系的转变,致使原本应该是帝(羿)杀逢蒙,也演变成了逢蒙杀羿。鼓的同谋叫钦,鼓的同谋叫常倍,常倍、钦、嫦娥,名称近似。

[1]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

[2]汪绂.山海经存[M].杭州:杭州古籍书店根据光绪二十一年立学斋印本影印,1984.

[3]张儒,刘毓庆.汉字通用声素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4]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5]孙琳.“窫窳与蚩尤为一神说”献疑[J].鸡西大学学报,2013(7).

[6]徐客.图解山海经[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莫超.西北方言文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吴晓东.鲧窃息壤神话考[J].中原文化论坛,2015(6).

[9]吕氏春秋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0]黑兴沛,金荣权.中国古代神话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1]马灿杰.中华历朝兴亡通鉴:第一卷[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12]弓保安.中国神话故事[M].西安:未来出版社,1989.

[13]吴晓东.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J],民族文学研究,2014(3).

[责任编辑]肖晶

A Study on Wei Killing Yayu

WU Xiao-dong

(InstituteofEthnic Literature,CASS,Beijing100732)

The story of Wei killing Yayu which was recorded in Hai Nei Xi Jing,has the same origin with the story of Gu killing Baojiang,Gun stilling Xirang,and the Indian story of Rahu stilling Soma dew.Yayu was the anthropomorphism of immortality drug.

Shanhaijing;Yayu;Wei;Erfu

I106.7

A

1673—8861(2016)01—0096—05

2016-01-07

吴晓东(1966-),男,苗族,湖南凤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神话学。

猜你喜欢
天帝天神山海经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狐假虎威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江乙对荆宣王
天神我也想快快长大
天帝的御车——北斗七星
牛郎织女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一只老鼠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