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及应对方式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2016-12-05 11:24夏慧华张玮曾海霞
中国医院 2016年4期
关键词:助产士胜任健康状况

■ 夏慧华张 玮曾海霞

助产士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及应对方式与健康状况相关性研究

■ 夏慧华①张 玮①曾海霞①

助产士 压力源 岗位胜任能力 助产士健康状况

目的:探讨助产士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应对方式对助产士健康状况影响,为助产士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临床167名助产士运用压力源量表、岗位胜任能力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健康状况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56人中,有34名阳性筛选者,阳性检测率为21.79%;健康状况九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中国常模,除偏执维度外,其他八个维度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状况总分分别与压力源各维度、应对方式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与岗位胜任能力各维度、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显示健康状况总分影响因素有:年龄、职称、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应对方式。结论: 助产士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临床护理管理者应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压力源、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和应对方式水平,改善助产士健康状况。

Author’s address: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cai Village, Nanbaixiang, Ouai District, Wenzhou, 325000, Zhejiang Province, PRC

目前助产士健康状况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研究多集中在健康状况的一般调查方面[1-2],缺少系统分析健康状况形成的因素及解决方式。本研究从健康状况入手,关注助产士健康状况,探讨社会人口学特征、压力源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其岗位胜任能力及应对方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提高助产士健康提供参考。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月—2015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温州市167名临床助产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能够独立承担助产士工作,具有助产士执业资格者;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排除标准:轮转、实习、进修者。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自我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社会学特征资料,如年龄、职称、学历水平、收入水平等。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填写,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在安静环境下填写问卷,数据录入人员盲法录入。共发放问卷167份,回收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为98.80%,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为93.41%。

1.2.2 相关量表。(1)压力源量表:由李小妹等[3]修订的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此量表共计5个维度36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各维度得分为条目得分的平均数,分数越高表明引起压力的程度越大。此量表已在国内护士群体广泛使用[4]。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62,分半信度系数为0.61,重测信度为0.71,内容效度为0.89,结构效度为0.52。(2)护士胜任能力测定量表:采用中文版6-D 量表,此量表为刘国云[5]根据编制者Schiwirian编制的6-D量表汉化修订而成,共52个条目六个维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65,分半信度系数为0.64,重测信度为0.74,内容效度为0.82,结构效度为0.49,信效度良好。(3)简易应对方式量表[6]:此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计20 个条目,采用 0~3分四级评分法,平均分值越大,表示积极或消极应对较多。本研究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4,分半信度系数为0.76,重测信度为0.73,内容效度为0.82,结构效度为0.64。(4)SCL-90量表[7]:此量表共90个项目九个维度,按五级评分制。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本

研究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8,分半信度系数为0.76,重测信度为0.72,内容效度为0.89,结构效度为0.63。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状况

本研究156名助产士均为女性,年龄34.29+5.67岁。学历水平:大中专67人(42.95%),本科89人(57.05%);职称:护士86人(55.13%),护师57人(36.54%),主管护师13人(8.33%)。

2.2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关系

助产士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及应对方式与健康状况各维度得分见表1。助产士健康状况各维度得分与常模比较见表2。156人中,有34名阳性筛选者,阳性检测率为21.79%。健康状况总分与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应对方式各维度的相关性见表3。

2.3 助产士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和应对方式对健康状况影响

以健康状况总分为因变量;年龄、职称(1=初级,2=中级,3=高级)、学历水平(1=大中专,2=本科)、收入水平、压力源总分、岗位胜任能力总分、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方程模型见表4。多元回归显示健康状况总分影响因素有:年龄、职称、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应对方式。

3 讨论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与健康状况

表1 助产士压力源、岗位胜任能力及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

表2 助产士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xs)

表2 助产士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xs)

维度 (n=156) 中国常模(n=1388) t P躯体化 1.51±0.53 1.37±0.48 3.417 0.001强迫 1.86±0.63 1.62±0.58 4.857 0.000人际关系敏感 1.78±0.39 1.65±0.51 3.084 0.002抑郁 1.62±0.61 1.50±0.59 2.400 0.017焦虑 1.49±0.52 1.39±0.43 2.692 0.007敌对 1.61±0.62 1.48±0.56 2.718 0.007恐怖 1.43±0.47 1.23±0.41 5.668 0.000偏执 1.54±0.52 1.43±0.57 0.870 0.385精神病性 1.39±0.46 1.29±0.42 2.792 0.005

表3 健康状况与压力源、胜任能力、应对方式各维度的相关性

表4 健康状况总分线性多元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助产士面临人际、 社会、 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心理压力,多种主观、客观因素影响其健康。作为社会人,助产士具有社会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作为客观因素对其健康造成影响。 本研究表明,年龄、职称这种社会人口学特征会影响其健康。年龄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而职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可能与年龄、职称这种职业特征相关,而职称与其结果不同。这可能说明职称和年龄不存

在共线性且不成正相关,即年龄越大职称越高,说明职称作为助产士的职业特征,具有很多年龄较大的助产士在职称竞聘上不占有优势特点,但他们具有较高的心理调适水平,更能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示年龄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提高职称水平来提高健康水平。

3.2 压力与健康状况

由于产房工作量大, 场所气氛较为紧张, 助产士的身体、精神需要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特别是夜间急诊多、手术多, 工作任务重, 体力透支较大, 加上夜班轮换快, 饮食、休息不规律,使生理机能下降, 健康状况受到损害。本研究显示,健康状况总分与压力源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布在0.2743~0.432,回归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此结论。即压力越大,健康状况越差。此种情况可以通过加强心理知识学习、业务素质训练、良好内外环境创造、最佳身心状态建立、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等多种手段减少压力源,降低压力水平,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3 岗位胜任力与健康状况

岗位胜任力是考核助产士适应岗位需求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他能把不同人的岗位适应潜质区分开来,岗位适应能力的概念核心模型还在完善中,研究多集中在模型构造[8-10]。本研究把岗位胜任力引入护士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状况总分与岗位胜任能力各维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布在-0.294~-0.205,回归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此结论。即岗位胜任力越强,健康状况越好。临床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影响岗位胜任能力的诸多因素,如年龄、学历、所在医院等级等[11],为护士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职业发展规划,注重助产士人才实用性培养,以提高岗位胜任力。

3.4 应对方式与健康状况

应对方式是人们持续地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主要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本研究表明,健康状况总分与应对方式积极应对维度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0.205,而与消极应对维度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0.267,回归分析也得出相同结果,说明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

[1] 袁锦英.助产士心身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9):1119-1120.

[2] 王翠欣,张洁,孙力争,等.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263-2265.

[3]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4] 吕冬梅.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及健康状况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5] 刘国云.护理行为六维度量表的编译评价及实用性研究.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1.

[6] 闫育敏.助产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18):1627-1629.

[7] 包满珍,吴丹,柳燕,等.488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压力源、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4,12(9):843-845.

[8] 王玉花,袁忠,谌永毅,等.新护士岗位胜任力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4,29(18):53-55.

[9] 李小丹,黄惠根,胡亚妮.护士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4,29(18):94-96.

[10] 郭亚楠,马玉萍.临床护士岗位胜任力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8):150-153.

[11] 刘予玲,王静,杨磊.护士岗位胜任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3):8-11.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sure source, capacity and coping style of midwife and their health

/ XIA Huihua, ZHANG Wei, ZENG Haixia// Chinese Hospitals. -2016,20(4):47-49

midwife, pressure source, capacity, health of midwife

Objective: To giv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midwife's health b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sure source, capacity and coping style of midwife and their health. Methods: 167 midwife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sampling to have pressure sources scale, post capacity scale, coping style scale and health assessment scale. Results: 34 in 156 was screened for a positive results and the rate was 21.79%. All of the 9 aspects of health assessment were higher than the benchmark of China. Except for crankiness, the other 8 dimensions all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total score of health has a positive relation with all dimensions of pressure sources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 (P<0.05) and has a negative relation with all dimensions of capacity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P<0.05). The results of multi-regression shows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health include age, title, pressure source, capacity and coping style. Conclusions: The midwife's health is lower than the publics. It is considered to reduce pressure source, promote capacity and coping style to improve midwife's health.

2015-12-14](责任编辑 王远美)

①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上蔡村

夏慧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助产士

E-mail:xiahuihua5988@126.com

猜你喜欢
助产士胜任健康状况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全球还需900万护士和助产士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我国助产士专业体系现状分析
助产士队伍亟待政策支持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