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

2016-12-06 12:19杨继宇谢宇瞿华礼刘宗胜王毓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亚组结果显示异质性

杨继宇谢 宇瞿华礼刘宗胜王毓杰

①中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 242000 E-mail:yangjy@xcvtc.edu.cn ②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通讯作者E-mail:xiey@hfut.edu.cn

·论 著·(社会心理)

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

杨继宇①谢 宇②△瞿华礼①刘宗胜①王毓杰①

①中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宣城) 242000 E-mail:yangjy@xcvtc.edu.cn ②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通讯作者E-mail:xiey@hfut.edu.cn

目的:使用Meta分析评价2000—2015年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状况,为校园欺负相关行为的研究提供资料。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信息资源库中有关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的研究,使用Meta分析报告率,对性别、年级和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筛选20篇研究文献,总调查样本22831人。Meta分析结果,学生欺负卷入行为报告率为26.7%(95%CI=21.0%~32.3%),欺负报告率为7.3%(95%CI= 4.9%~9.8%),被欺负报告率为15.9%(95%CI=12.8%~19.0%),欺负—被欺负报告率为4.8%(95%CI=2.5%~7.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高于女生,大学生高于中小学生,中西部地区学生高于东部地区。结论:中国学生欺负行为的状况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欺负行为;校园欺负;荟萃分析;学生

欺负是指使用各种手段反复地和持续地对他人实施负面行为,对其造成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它被认为是一种攻击行为的子集[1]。调查显示,欺负行为已经成为各国校园内普遍存在现象,约10%~30%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内被卷入了欺负行为[2-4]。由于受欺负行为定义、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年级分布、样本量、调查区域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学生欺负行为报告率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文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学生欺负行为报告率结果进行系统评价,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对中国学生欺负行为进行总结,探讨学生欺负卷入行为的不同类型,旨在了解不同因素对学校欺负行为的影响,为学生欺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信息资源库三大中文数据库,以“学生”、“欺负/欺凌/欺侮”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检出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2015年6月的906篇文献。

1.2 方法

1.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是中国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高职生和大学生;②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2015年6月;③对于欺负/欺凌/欺侮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或使用标准的欺负行为问卷;④研究报告了样本的欺负卷入行为、欺负行为、被欺负行为、欺负—被欺负行为发生率。排除标准:①相同作者重复发表文献;②多个研究使用同一调查结果;③文献中的数据报告不完整或无法进行转换。根据既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若对文献有分歧,由第3名研究人员进行裁定。最终有20篇文献被纳入Meta分析,具体信息见表1。

1.2.2 变量编码 对所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进行变量编码,包括变量有: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期刊类型、性别、年级、调查地区。结果显示,所纳入20篇文献共计总样本量为22831人,包括4篇一般期刊, 4篇核心期刊和12篇硕士论文[5-24]。

1.3 统计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转换,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若P>0.10且I2<50%,则可以判断各研究之间为同质,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0或I2>50%,则可以判断各研究之间为异质,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Meta分析计算过程中,率的标准误使用以下公式:se r=sqrt[r×(1—r)/n],其中r为报告率,n为样本量。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中国学生欺负卷入行为报告率为8.5%~53.5%,欺负行为报告率为1.9%~18.3%,被欺负行为报告率为4.0%~35.2%,欺负—被欺负行为报告率为0.9%~12.6%,见表1。

2.2 Meta分析

2.2.1 欺负卷入行为 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χ2=420.02,P<0.001,I2=95.5%),因此使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学生欺负卷入报告率为26.7%(95%CI=21.0%~32.3%)。

2.2.2 欺负行为 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χ2=55.99,P<0.001,I2=66.1%),因此使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学生欺负报告率为7.3%(95% CI=4.9%~9.8%)。

表1 纳入文献研究基本情况

2.2.3 被欺负行为 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χ2=103.81,P<0.001,I2=81.7%),因此使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学生被欺负报告率为15.9% (95%CI=12.8%~19.0%)。

2.2.4 欺负—被欺负行为 对所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间存在轻度异质性χ2= 19.96,P=0.068,I2=39.9%),因此使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学生欺负—被欺负报告率为4.8%(95%CI=2.5%~7.0%)。

2.3 发表偏倚分析

2.3.1 欺负卷入行为 图1显示,所纳入的研究散点比较分散;Begg秩相关显示,Z=2.24,P=0.025; Egger回归分析显示,t=-2.88,P=0.010,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

表2 不同亚组特征的中国青少年中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

图1 中国学生欺负卷入行为报告率

图2 中国学生欺负行为报告率

2.3.2 欺负行为 图2显示,所纳入的研究散点比较分散;Begg秩相关显示,Z=1.98,P=0.048; Egger回归分析显示,t=-2.31,P=0.033,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

2.3.3 被欺负行为 图3显示,所纳入的研究散点比较分散;Begg秩相关显示,Z=1.78,P=0.074; Egger回归分析显示,t=-3.33,P=0.004,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

图3 中国学生被欺负行为报告率

2.3.4 欺负—被欺负行为 图4显示,所纳入的研究散点比较分散;Begg秩相关显示,Z=2.01,P=0.044;Egger回归分析显示,t=-3.22,P=0.008,因此可以认为存在着一定的偏倚风险。

图4 中国学生被欺负—被欺负行为报告率

2.4 不同亚组中国学生欺负行为报告率状况

对性别、年级和地区等不同特征的中国学生欺负卷入、欺负、被欺负、欺负—被欺负行为进行亚组分析,见表2。

3 讨 论

校园欺负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欺负卷入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25-27],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塑形[28]。校园欺负行为带来了许多不良的结果,许多学生因长期被他人欺负,做出一些自伤的行为,更有甚者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造成了无法挽救的后果[29-31]。

本次研究对中国学生欺负行为报告率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欺负卷入报告率为26.7%(95%CI =21.0%~32.3%),欺负报告率为7.3%(95%CI= 4.9%~9.8%),被欺负报告率为15.9%(95%CI= 12.8%~19.0%),欺负—被欺负报告率为4.8% (95%CI=2.5%~7.0%);研究样本量大(22831例),涵盖了中国多个省份和地区,结果可信度较高。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存在一定风险的发表偏倚,这可能是因为欺负行为定义的不同和测量工具选择的差异。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3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欺负卷入行为的平均发生率为32%;与本研究结果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文献发表于2000年至2015年,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时间是2012年,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滋生了大量的网络欺负行为,这是十几年前几乎不存在的。Rigby和Smith分析了8个国家和地区近30年欺负行为发生率的变化,发现传统的欺负行为有所下降,但是网络欺负行为却日益增多[32]。本次研究除了对欺负卷入行为进行分析,还对欺负的3种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地区进行了亚组分析,更加细致地分析了欺负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男生的欺负卷入、欺负、被欺负和欺负—被欺负的报告率均低于女生,和国内研究结果一致[24]。这说明在校园内,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负相关行为。大学生的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高于中小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欺负手段更多样化,例如中小学生并不常用的网络欺负。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中西部地区学生的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要高于东部地区,这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学校教育水平高,注重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监管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研究所纳入的各研究对欺负的定义并不一致,特别是对欺负行为的划分不尽相同,例如有些研究使用二分法将欺负相关行为分为:欺负和被欺负;但其他一些研究使用三分法将其分为:欺负、被欺负和欺负—被欺负。因此,即使在Meta分析中使用了亚组分析,仍然还是存在部分发表偏倚的风险。

[1]Dodge K A,Coie J D,Pettit G S,et al.Peer status and aggression in boys'groups:Developmental and contextual analyses[J].Child Development,1990,61(5):1289-1309

[2]Cook C R,Williams K R,Guerra N G,et al.Predictors of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0,25(2):65-83

[3]Nansel T R,Overpeck M,Pilla R S,et al.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Jama,2001,285(16):2094-2100

[4]Solberg M E.Prevalence estimation of school bullying with the Olweus Bully/Victim Questionnaire[J].Aggressive Behavior, 2003,29(3):239-268

[5]邓伟.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1(1):1222-1224

[6]杜红梅,冯维.移情与后果认知训练对儿童欺负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2):81-86

[7]刘富良.大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8]刘小群,卢大力,周丽华,等.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85-87

[9]马焕芹.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0]孟冬月,武立民,薛军霞,等.中专生欺负状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97-98

[11]皮忠玲,江叶萍,夏丽荣,等.大学生欺负行为现状及其与移情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00-1202

[12]齐喜梅.中学生道德同一性、班级环境和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13]寿安庆.大学生网络受欺负、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233-238

[14]史高岩.山东省受欺负初中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5]王丽萍.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16]王令.儿童的欺负行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17]王美芳,张文新.中小学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2):1-1

[18]魏晓娟.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概念及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19]武立民.小学生欺负行为状况[J].邢台学院学报,2004,19(3): 90-92

[20]尹建军.延吉市小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21]张广利.寄宿制初中学生欺负现状及其干预实验[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22]张敏.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3

[23]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4]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4,34(4):387-394

[25]Arseneault L,Bowes L,Shakoor S.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youth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Much ado about nothing’? [J].Psychological Medicine,2010,40(5):717-729

[26]Woods S,White E.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ullying behaviour, arousal levels and behaviour problem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3):381-395

[27]Zwierzynska K,Wolke D,Lereya T S.Peer victimization in childhood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adolescence: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3,41(2):309-323

[28]Wolke D,Schreier A,Zanarini M C,et al.Bullied by peers in childhood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symptoms at 11 years of age: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2,53(8):846-855

[29]梁晓燕,薛小婷,高虎,等.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380-382

[30]Winsper C,Lereya T,Zanarini M,et al.Involvement in bullying and suicide—related behavior at 11 years:a prospective birth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12,51(3):271-282

[31]Klomek A B,Sourander A,Niemela S,et al.Childhood bullying behaviors as a risk for suicide attempts and completed suicides: a population—based birth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Adolescent Psychiatry,2009,48(3): 254-261

[32]Rigby K,Smith P K.Is school bullying really on the rise?[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2011,14(4):441-455

Reported Rate of Bullying—related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Students:A Meta—analysis

Yang Jiyu,Xie Yu,Qu Huali,et al
Xuan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uancheng 242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port rate of bullying—related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students during 2000 and 2015.Methods:Publications in terms of bullying—related behaviors were reviewed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Wanfang Databases and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s(VIP).The report rates of bullying—related behaviors were analyzed,particularly in three subgroups gender,grade and region.Results:20 studies were selected and 22831 students were involved.The report rate of bullying—related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students was 26.7%(95%CI=21.0%~32.3%),bully was 7.3%(95%CI=4.9%~9.8%),victim was 15.9%(95%CI=12.8%~19.0%),and bully—victim was 4.8%(95%CI=2.5%~7.0%).The results of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eport rate of bullying—related behaviors among 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tha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and that among students from middle and west region was higher than students from east region.Conclusion:The situation of bullying—related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draw the attention of society.

Bullying behaviors;Campus bully;Meta—analysis;Students

R395.6,B844.2

A

1005—1252(2016)11—1658—05

10.13342/j.cnki.cjhp.2016.11.016

2016-05-09)

http://www.cjhp.com.cn/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5SSK05)

猜你喜欢
亚组结果显示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艾灸神阙穴对不同程度力竭运动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核团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
肩肱距减小与肩袖损伤相关性的研究
最严象牙禁售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