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失说”想忽悠谁

2016-12-06 06:52王衍行
环球时报 2016-12-06
关键词:不良贷款消失贷款

王衍行

近日,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称:到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这则消息旋即引发争议。银行消失说似乎有些道理:目前,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新兴科技金融“准银行”类公司突飞猛进、势不可挡,银行在互联网、微信上的业务量、品种呈井喷式增长,一些网点利用率断涯式下降、前途未卜,招聘与裁员扑朔迷离等等。

但是,银行要消失,不能异想天开,要看到其中蕴藏的六大陷阱:

一是美国的技术专控。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数字经济,其技术控制者均是美国公司,若其它国家的银行单纯地搭乘美国公司的便车,万一遇到技术封锁,必然束手无策。譬如,近几年,美国监管当局凭借霸权对欧洲一些银行制裁并处以巨额罚款,使这些银行百口莫辩、苦不堪言。

二是银行对技术供应商及咨询机构的依赖。这些国际大型公司往往立足本位主义,频频发出其精心策划的所谓银行颠覆论、银行消失论等烟幕弹,真真假假、危言耸听,倒逼不明就里的银行就范,为促销制造舆论。据统计,过去5年,银行的设备供应商、咨询公司平均每年拿走10%以上的银行利润,但有的银行设备利用率低于30%。若银行不复存在,仅凭这类公司天马行空般指手画脚,必然导致金融领域一盘散沙。

三是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世界上多数国家的银行正面临不良贷款持续升高的空前挑战。据初步测算,清收化解不良贷款,需要银行至少增加10%的优秀人员。互联网金融、微信给客户带来的便利,目前主要表现在支付上。但全社会往往忽视了贷款的重要性,放松贷款管理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这是问题症结所在。贷款可以撬动地球,但若本末倒置地使用杠杆,即使找到支点,带来的必是社会的紊乱。科技金融可以有效提高贷款质量,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四是科技的安全难题。目前,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安全上尚存在漏洞,即使公司拥有最严密的制度,最优秀的执行,最优秀的人才,客户密码还是存在被破解的可能。现实中,己存在不少由于密码被盗用,受害客户投诉无果、起诉无门的案例。在这种技术条件下,谁也不想做成一锅夹生饭。

五是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把控。目前,在银行贷款业务风险管理问题上,虽然科技可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减少人工,但仍需要大量学养有素的人才对贷款客户及银行内部科技应用进行有效把控,这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尚无法替代银行员工,把科技说得天花乱坠,无异于自欺欺人。

六是合格的替代者。银行是百业之王,而目前的银行竞争者当中,尚未具备替代的基本条件,多数企业匆忙上马,“先开枪,后瞄准”,敌友不分,企业的命运往往昙花一现,个别企业甚至给社会造成混乱。要深刻汲取e租宝、泛亚等教训,防患于未然。防风险会成为今后金融领域相当长时期的重点所在,在此关键时刻屡屡谈什么银行消失,副作用不小,人心不稳是小事,腹背受敌是大事。新鞋子没有到,先不要把旧鞋子扔。

任何新技术都无法取代人的大脑;任何新程序都不能代替人的智慧。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离开了掌握高技术的人的操作使用和检查、验证、辨析,都是无本之木,失掉依托。因此,我们不能被技术神化论忽悠晕了头。银行消失说更像天方夜谭,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无论是银行还是其它企业,均应明辨是非,不能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银行需要与时俱进,与科技同行,或许这也是银行得以凤凰涅槃,获得更好发展的路径和契机。▲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原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消失贷款
消失之城
旧信封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消失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不良率农行最高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你会贷款出国留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