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2016-12-06 19:25
旅游学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效率

主持人:马勇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它为我国未来5年以及中长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纵观全文,通篇都透露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它的快速发展既会带来区域经济的增长,又会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实现旅游业有效率的发展是学界近来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社会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学刊》于“十三五”开局之年以“旅游生态效率与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展开笔谈,就是希望通过各位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抛砖引玉,引发旅游学界对旅游业发展中生态效率的关注。即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旅游业生态效率?如何提升旅游业生态效率?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系?本期的6篇笔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回答了上述问题。

绿色发展背景下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价值及提升策略

马勇,刘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旅游业作为国民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建设美丽产业的天然优势与基础。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UNWTO-UNEP-WMO(2008)的数据显示,2005年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碳排放量的4.95%。钟永德等(2014)采用自上而下法对我国旅游业碳排放估计的数据显示,旅游业碳排放量占到总碳排放量的2.71%。“十三五”时期,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旋律,如何寻求旅游业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平衡是当前我国政府、产业界以及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旅游生态效率是表征旅游业经济价值与环境影响的指标,它无疑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理念

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理念源于生态效率,生态效率一词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m(1990)提出,主要考察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效率的定义,并给出了生态效率的计算公式,即用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与其环境影响的比值来表示生态效率。G6ssling(2005)首次提出了旅游生态效率,他在研究中借用WBCSD关于生态效率的计算公式,对落基山、法国、阿姆斯特丹、锡耶纳等地旅游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随后,国内外学者均对旅游生态效率展开了研究,如Kellv等(2007)、李鹏等(2008)、Reilly等(2010)、姚治国(2013)、蒋梅素(2014)等。基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理念在于它是衡量旅游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影响关系的指标,其目的是实现用旅游业较小的环境影响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它强调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减量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它强调旅游业在环境影响一定的情况下经济产出的最大化;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它强调环境影响与经济价值之间的最优化。

二、旅游生态效率的三维价值诉求

(一)政府治理:有利于对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程度的考评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发展思路、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的着力点。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深远,各级政府也更加关注如何在“十三五”时期率先实现旅游业绿色发展,并将其打造为绿色发展的典范。同时,政府作为旅游业的监管部门、绿色发展的主导部门,如果不转变其旅游经济增长优先思想,改变旅游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旅游业绿色发展的推进将遇到较大的阻碍。从我国区域旅游发展实践来看,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评判一般根据其旅游业收入、接待旅游人次数,这两个统计指标主要从旅游业的经济价值着手,忽视了旅游业的环境影响。从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理念来看,它是旅游业经济价值与环境影响的比值,即考虑了区域旅游经济增长,同时又将重视其环境影响,并从政府治理的层面上满足了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绿色考评,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旅游业绿色发展,此外该指标也有利于对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评价。

(二)产业升级:有利于对旅游产业生态化生产效率的测度

我国正朝着生态文明社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地位日益突出,并逐步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生产方式带动区域全面健康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升级。因而,旅游业要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着眼于提升旅游附价值、降低旅游业单位能耗,提升旅游产业生态化生产效率。由于目前对旅游业运行的指标都集中在经济价值,而缺乏其他指标的支撑,这使得对旅游业生态化进行测度较为困难。既有的旅游生态效率指标构成维度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出旅游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但它测度出了旅游业经济价值与环境影响的比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旅游业生态化生产效率。另外,从其他产业生态效率既有的研究来看,相关统计指标的完备性,使得其可以从投入产出视角全面反映出产业的生态化生产效率。因而,随着旅游统计指标的完善,如旅游业能耗指标、旅游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以及旅游资本投入指标等,从投入产出视角测度得到的旅游生态效率将更为全面地反映出产业生态化生产效率,更加有利于各级政府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判断。

(三)企业发展:有利于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关系的衡量

从国外生态效率实践来看,国外企业如BSF集团、SONY公司、DAIMLER CHRYSLER公司、3M公司很早就开始关注生态效率,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生态效率管理,并形成了从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生产的全过程生态效率管理。我国企业还没有树立提升生态效率的意识,旅游企业更是忽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企业经营生产还处于粗放型增长的局面,从而造成区域旅游业提质增效缓慢,企业转型升级滞后。从旅游生态效率的核心理念来看,它反映的是旅游业创造1单位经济价值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在既有研究中通常用创造1单位旅游收入或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因而,该指标值的下降,意味着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说明:(1)在旅游业收入或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碳排放变少了,即旅游业环境影响变小了;(2)在旅游业碳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旅游业收入或增加值变多了,即旅游业单位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变大了。同时,旅游业各部门之间的旅游生态效率也存在显著差异,既有的研究表明旅游交通一般比旅游住宿、游憩活动部门的生态效率要差,它创造1单位经济价值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更大。因而,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也要以旅游生态效率指标为标尺,进一步权衡旅游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实现区域旅游业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

三、旅游生态效率提升助推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实施建议

(一)旅游需求侧:普及低碳旅游教育

旅游者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旅游需求侧来看,游客降低其每次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将会提升总的旅游生态效率。既有研究中对于不同类型旅游者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度假旅游者高于商务旅游者与观光旅游者。由于通常环境下的社会教育将旅游业认定为一个可持续性、无污染产业,这使得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认识不够深刻。这样的旅游认知观需要进行重构,至少要从教育层面上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的环境影响,尤其是旅游交通活动碳排放对旅游业的影响,它占到了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60%-95%。只有当旅游者树立起低碳旅游的理念,旅游供给侧才会进行结构性改革,提供相应的低碳旅游产品或服务。

(二)旅游供给侧:提升旅游投入产出

从投入产出视角来看,旅游生态效率提升可以从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两个视角进行优化。从投入视角来看,旅游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旅游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能耗投入和水耗投入等。由于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劳动力依赖较大,许多核心产品或服务都离不开劳动力的配合,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优化管理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为旅游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当然,管理流程的优化也会使企业更加注重对投入要素的使用,这意味着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单位能耗、水耗指标将会降低,即旅游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将会减小。此外,管理流程的优化将使企业决策者在信息更为对称的情境下完成决策,从而提升旅游资本的利用效率。

从经济产出视角来看,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将增大旅游业经济产出,从而促进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这也是优化旅游生态效率的重要途径。从我国港澳台地区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香港的旅游发展除了以购物活动吸引旅游者前往外,其在游憩活动上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土的海洋公园、2004年开放的星光大道、2005年开放的香港迪斯尼等都成了赴港旅游者必游景点,从而增加了香港的旅游业收入。澳门在持续以文化遗产为吸引物的同时,不断在区域内创造新的吸引物,如威尼斯人、银河、新濠天地、悦榕庄、百老汇等都对游客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台湾旅游的发展不仅以特色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往,如垦丁国家公园、阳明山国家公园、阿里山等,还重点发展旅游购物、美食和旅游节庆,大大增强了台湾旅游业的创收能力。因此,我国大陆地区在提升旅游生态效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时也应重点关注延伸旅游产业链,丰富目的地旅游产品类型,进而提升旅游业附加值。

从环境产出的视角来看,旅游业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碳排放。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技术进步是减小旅游业环境影响的关键。旅游业应着力提升其行业的技术水平,让技术进步推动旅游业生态效率的提升。首先在能源方面,引进清洁能源,如景区、酒店可以大量使用电瓶车、电动客车、电动小轿车等,从能源方面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其次,在旅游业各种装备以及设施方面,应着力引进科技水平高、能耗低,对环境影响小的,如景区内部的索道,虽然其一次性投资大,但在运营过程中它仅依靠电能,且耗电量低,运营成本小。最后,要加大旅游科技研发的投入,目前的旅游科技主要来源于其他行业,旅游业并未建立起科技研发体系,因而使得旅游业的技术进步稍显滞后。

四、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生态效率提升中的担当

旅游生态效率对助推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如何对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是各级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既有研究中旅游生态效率的测度来看,旅游生态效率值的计算涉及旅游收入与碳排放两个指标。政府的旅游统计数据不包括详细的碳排放数据,从而使得目前旅游业碳排放量指标主要靠估算,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所以,旅游主管部门首先就要从官方统计指标体系上解决旅游生态效率测度指标问题,争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各地区旅游卫星账户体系。其次,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树立旅游业绿色发展的理念,用绿色发展的战略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用绿色发展的旅游生态效率指标考核旅游业发展。最后,各级政府应勇于当担,敢于创新,率先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示范产业。

(第一作者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院讲师;收稿日期:2016-07-12)

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效率,建设美丽中国

高峻

旅游产业目前正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不足的地区更是受到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重视。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效率,更需要我们关注生态旅游的实践。

一、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回顾国际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到生态旅游最早并不是为了开发某种旅游产品,或者是为发展旅游产业而提出的,而是把生态旅游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是全世界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时代。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4年以后,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成员们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为“可持续发展”作出如下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美洲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压力,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矛盾突出。1983年,为了积极响应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为了解决当时拉丁美洲地区发展的困境,墨西哥保育专家Ceballos-Lascurain创造性地使用了“生态旅游”一词,目的在于用“生态旅游”这个名词游说墨西哥当地政府在北尤卡坦湿地设立美洲红鹤繁殖地保护区,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80年代中期,中美洲地区开始实施“玛雅之路”国际生态旅游项目。“玛雅之路”全长约1500英里,跨越了墨西哥、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等5个国家。将分散在各国的生物圈保护区如玛雅生物圈保护区、先卡安生物圈保护区和蒂卡尔国家公园等连接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其目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它们所共有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整条旅游路线由公路、季节性小道、非季节性小道和河流等组成。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了缆车和单轨铁路穿梭于茂密的森林间,这样既避免了开挖公路对森林的破坏,同时又能使旅游者更易进入森林腹地,观赏野生动物和探访玛雅文化遗址。“玛雅之路”国际生态旅游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生态旅游不仅作为概念为世界所接受,还成为一项实践活动。生态旅游的实质是促进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是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之间的最大区别,生态旅游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战略。生态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中国,也得到广大学者和政府的重视和推广,不少地方也纷纷举起生态旅游的大旗,希望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旅游在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的四大途径

(一)以生态经济统领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经济学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处理好生态系统、当地经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旅游经济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经济合理发展与旅游区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旅游区生态经济系统与相邻区域及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关系。人类既是旅游经济系统的主人,又是区域生态系统中生命系统的主体。因此,人类应该而且有可能通过科学规划来构建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的旅游经济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规划是一个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性大纲,对于合理开发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当地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态旅游规划涉及空间布局,是将旅游活动落地的重要方式。可以说生态旅游规划是综合发展战略与旅游形式的整体途径,对生态旅游规划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使规划体现出生态旅游的内涵。生态旅游规划与一般旅游规划的差异性表现在需要更多地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地方经济利益的保障。

(二)以生态工程促进旅游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不是要抑制旅游者的消费,而是注重提倡生态保护的理念,提倡合理消费,自觉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环保。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都是与消耗能源和资源关系密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设施的开发,绿色饭店的标准实施,饭店与景区污水的处理中,水回用技术的采用,生态步道的修建,无水、堆肥生态厕所的建设,天然河流的保护,景区空气污染的控制,旅游区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工程技术实施等。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结构与功能协调、系统优化、良性运转的生态旅游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利用生态工程设计资源的配套设施,促进旅游活动的和谐美,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三)以社区参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生态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生态旅游可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由于旅游产业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事实上,生态旅游是否开发成功,核心标志之一是当地社区的发展,这也是当年墨西哥保育专家Ceballos-Lascuratin创造性地使用了“生态旅游”一词的目的所在。

生态旅游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同时,还有着巨大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生态旅游的直接利益是指生态旅游者的支出带给当地居民的收益以及生态旅游给当地创造的就业机会,间接效益则包括间接引发的收入和劳动力、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地社区与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平衡和促进大众旅游及社会稳定。因此,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意味着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需要当地群众的参与,从资源调查、旅游规划、产品设计、经营管理各个发展环节都要让当地群众参与,通过组织乡村旅游合作社使得当地群众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确保当地群众有参与旅游开发的优先权,不能为了完成招商目标而将当地社区排除在旅游发展之外,避免投资商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真正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四)以环境教育提高游客科学素养

开展生态旅游的初衷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生态旅游就是让游客在感受自然过程中增强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近年来,我国不少自然保护区、公园和旅游区逐渐开始重视环境教育,通过建立一些生态科普馆、环境教育中心和户外解说牌等,开展环境解说,向旅游者宣传自然保护,介绍当地珍稀和濒危的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环境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增强旅游者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未来环境解说规划和设计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户外解说牌的设计。目前,国内的一些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区缺少整体的环境解说规划与设计,户外环境解说系统不仅数量偏少,而且布局不合理,设计观赏性不够,解说牌上的解说内容有的过于深奥,有的还存在一些差错等,在科学性和观赏性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自然类旅游区,由于地广人稀,游客分散,其旅游的主要方式是自助游,因此很难提供集中式的导游解说。因此分布在公路、自行车道和徒步道等各类道路的停留点上的户外环境解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就非常重要,是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提供旅游者在途中驻足休息时观看,增强旅游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规划设计人员要关注户外环境解说系统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布局,以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为基础,通过传播学、心理学和设计学的方法来“改造”复杂的科学内容,让科学变得“亲切有趣”。

三、结束语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更加积极地认识和支持,因此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关键是提高旅游生态综合效率,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率,还要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率。把生态旅游发展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生态旅游发展内涵,改变把生态旅游仅仅当作旅游开发的噱头或者招牌的状态,自始至终把生态环境和当地社区放在第一位,尊重自然,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以生态经济统领生态旅游规划,以生态工程促进旅游环境保护,以社区参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环境教育提高旅游者科学素养,使得生态旅游成为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名片。当前,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漫步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热切地希望通过生态旅游的方式更好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更加珍惜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和幸福中国。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制

陈秋华 修新田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9.003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中国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中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趋明显,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的超负荷、低技术、高同质开发日趋严重,带来巨大的旅游资源承载压力以及旅游消费的浪费、旅游景区的高碳排放和旅游产业经济低效率等问题。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对旅游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推动旅游产业向更低的能耗、污染、碳排放方向发展,持续减轻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产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的概念、实质

(一)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的概念

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也称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管理,是指为了实现旅游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旅游生态经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旅游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过程进行调节、控制等人工活动的总称。因此,从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的概念可知,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通过调整旅游生态经济关系,不断解决旅游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调整优化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提高系统综合功能,从根本上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旅游生态经济的需求。

(二)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实质

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经济系统和旅游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因此,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管理和旅游经济系统管理的有机统一,或者说是对旅游生态经济系统这个复合系统的整体管理,这就要求旅游生态经济管理过程中既要遵循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又要遵循旅游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在取得旅游发展的同时,又能够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也就是说,旅游生态经济管理要实现人类的旅游经济活动,维持在良性的生态系统中进行,保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的层次体系

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系统结成有机的整体,要求旅游经济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这就必须要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系统管理的有机统一,或者是对旅游生态经济系统这个复合系统的整体管理。

(一)宏观层次——政策法规

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宏观层次主要指为了实现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所制定的各类政策法规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旅游生态经济管理有关法律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生态经济追求的是在旅游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就更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旅游生态经济规范、有序的开展。当前我国保障旅游生态经济管理运行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宪法性规定、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生态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标准等。总体而言,我国在保障旅游生态经济管理运行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旅游生态经济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各种以旅游生态化发展为名目的盲目、无序开发大量涌现,导致旅游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层出不穷。旅游生态经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与有序化运行之间的矛盾成为影响旅游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关于旅游生态经济运行的标准和规范体系迫在眉睫。

旅游生态经济政策体系是推动旅游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本质是建立起对旅游生态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激励机制,有效组织有关经济主体实现旅游生态经济综合目标。旅游生态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包括旅游产业和组织政策、地方或区域旅游生态经济发展政策、生态旅游金融投资政策等。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通过制定、实施具有激励性的政策措施不断引导、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

(二)中观层次——行业管理

旅游生态经济行业管理层次介于宏观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与微观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之间,是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旅游生态经济行业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旅游生态经济行业规划、行业组织、行业协调以及按照行业沟通等。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主要实施的是“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涉及旅游生态经济行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由全国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主导管理,具体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布局、旅游资源开发等规划;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旅游市场准入、旅游市场治理与监管、旅游统计、旅游安全管理乃至旅游促销等等。除了“政府主导”管理外,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非官方行业组织,如各级旅游协会、饭店协会、旅行社、车船和乡村旅游协会等,承担了一些旅游行业管理的职能,但总体而言,我国旅游业非官方组织力量还十分薄弱。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旅游经济的不断对外开放,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型旅游生态经济行业治理机制十分重要。作为非官方、中立性质的旅游行业组织在实现行业自律,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促进行业间及旅游行业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应不断加强其组织、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三)微观层次——生态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生态经济微观层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住宿企业和旅游交通企业等。旅游景区的生态管理方面的任务主要包括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健全旅游生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旅游景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的生态管理等。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是旅游者和旅游资源的媒介,因此,旅行社的管理综合性、复杂性特征明显。对旅行社的生态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旅行社的准入管理、旅游社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导游资质评定和管理以及旅行社生态经营管理理念的引导等等。旅游住宿企业的生态管理目标主要致力于实现生态旅游业发展所要求的“生态型住宿企业”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三化”,即致力于实现旅游住宿企业生产生态化、服务生态化、管理生态化。旅游交通企业的生态化管理目标在于构建起具有节能性、环保性和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容性的旅游交通体系。

三、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制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全新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五大理念,表明我国发展进入全局性变革的时代,必将深刻影响着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旅游业发展。我国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制的构建必须以五大理念为指导,不断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才能不断将我国旅游生态经济推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一要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全域性生态旅游建设,要以全域性生态旅游建设作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载体,逐步形成与旅游生态经济产业相匹配的大旅游管理体制。二要注重协调发展,推动旅游发展行稳致远。应围绕推动区域、城乡、部门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角度,从政府、企业、市场三个层面构建起利益协调机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以价格为手段的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通过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旅游资产收益水平,提升旅游业产业效率水平,进而提高全民旅游福祉。三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保护优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旅游发展中倡导低碳绿色旅游发展模式。四要深化开放发展,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利用G20、中国一东盟、世界旅游发展大会等平台,加强旅游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将互联网作为旅游深化开放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营造相互开放、相互包容、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旅游+互联网”为特征的旅游产业生态圈体系。五要促进共享发展,营造支持旅游生态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参与式旅游发展中社区的参与等方式促进旅游的共享发展,为旅游经济的发展获取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二)建立健全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组织

机构是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的实体,是建立健全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制的组织保证。针对目前我国旅游生态经济管理机构薄弱的问题,应从全国层面成立旅游生态经济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中央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相关部门,如旅游、文化、国土、住建、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各职责按照部门工作职能负责,并设立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办公室,挂靠国家旅游局。旅游生态经济管理领导小组在国务院领导下开展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工作。主要职责包括:(1)主导全国旅游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2)制定扶持政策。具体包括:支持生态旅游业发展、鼓励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支持绿色科技研发,促进相关成果在生态旅游中的运用以及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资金保障等相关政策。(3)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旅游的教育、宣传和引导。(4)加强生态旅游监管,确保生态旅游有序、健康发展等。

(三)加强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制度建设

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制度是人们进行生态经济活动的准则,也是现代生态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生态经济管理的实践证明,必须实行以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现代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制度,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经济责任目标体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环境责任目标和经济责任目标的有机结合,建立二者相统一的责任目标体系,从而保证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一是旅游生态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生态经济目标管理制度、旅游生态经济运行管理制度和旅游生态经济信息反馈制度等。二是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统一的旅游景区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旅游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四)完善旅游生态经济运行管理机制

为建立和健全旅游生态经济管理体制,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管理机制。在遵循旅游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内在要求的基础上,旅游生态经济管理机制完善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并完善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旅游开发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受益主体和旅游开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原则、力度等;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生态补偿实施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功能,根据不同市场状态,运用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对旅游开发区进行多元化补偿,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构建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以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旅游景区环境预警机制的构建及其有效管理的实施,把游客数量控制在旅游景区环境的承载范围内,以实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承载,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旅游景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打破景区区域界线,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保护,控制污染,提高污染防治综合能力,通过划定这些区域生态红线以及建立区域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体系方式,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四是建立有效的旅游生态环境监督机制。整合分散在各领域、各部门、各层次的监管力量,构建“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旅游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健全有关制度,为实行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提供保障。

(第一作者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该校讲师、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6-07-12)

提高生态旅游产业效率的边缘性思考 张玉钧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9.004

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是指人们前往相对偏远的自然区域进行游览,目的是欣赏和享受自然风景(包括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文化,并促进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具有较小的环境影响,并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近年来,生态旅游逐渐成为很多地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1999年,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出“中国,99生态环境游”;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支持发展生态旅游”,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旅游局的推动下,启动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生态旅游作为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沿着绿色发展道路向前推进。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绿色发展就是认可自然的生态服务价值。生态旅游属于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开展生态旅游正是发挥生态服务价值的重要体现。生态旅游产业是驱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禀赋丰富,现阶段生态旅游产业规模和体量已初步显现,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巨大。生态旅游产业的特征,除了兼具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一般特征之外,还主要体现在生态性、体验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首先,生态性是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基础标准,它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产业所依托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其物质能量循环的平衡上。生态旅游产业依托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而提供生态旅游产品。近年来的环境保护运动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自然或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认识。目前,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已经带有融入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两个方面内容的“统合的自然”的特征。生态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它是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之上而运营的。如果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受到破坏甚至消失,生态旅游产业也无从谈起。其次,体验性体现在为旅游者提供的深度体验质量,它是生态旅游产业的运营目标。为了使生态旅游者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和旅游景区的环境特征,以便更好地实施环境教育。生态旅游产业不仅要承担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效果,而且还要借助环境教育设施,经过周密的环境设计和环境解说等环节进行环境教育活动。第三,可持续性集中体现了生态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的最终结果,即通过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性利用,使当地社区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提高整体生计水平。

围绕生态旅游产业效率的提高,笔者作如下边缘性思考,以就正于识者。

1.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为了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生态旅游产业同时体现生态性,需要对所依托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进行有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由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过程所形成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效用,具体可归纳为4个方面的内容: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其中的文化服务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生态系统具有的在游憩、精神、宗教、美学以及其他非物质方面的效益。

2.基于风土文化的视角:近年经常听说将自然保护作为一种文化付诸实施,这其中充分考虑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历史大部分是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前不知所措、无能为力的历史。但是19世纪到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逐步征服自然,呈现出入类转眼间支配自然的状态。可实际上,人类从未料想到环境问题的产生,甚至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应对此做深刻的反省,今后要有“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觉悟,努力寻求与周边大自然和生物共存,切实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面对破坏了的自然、变化了的生活,人们内心的疑问和沮丧的呼声不断高涨,我们开始反复思索人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这需要努力关注传统生活方式,将其与最新的知识、技术结合起来。同时应该与地方居民共同找寻扎根于风土的解决方法,比如,在更有效利用丰富的环境资源基础上的新能源开发,培育能与自然共存的产业。风土是大气和土地相互作用形成的某一地区特有的现象,它并不单单是环境,而是融入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人们不是在环境中生存,而是在风土中生存。风土中有某种特有的意思和方向,即“风土性”。创造这种风土性的媒介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或文明。这也正是里山所富有的“韵味”所在。另外,风土不仅是客体,其中还具有主观性。人们在环境中生存,在环境带来的空气、氛围、景色中得到陶冶。所谓生态旅游就是品味“风土性”的过程。

3.提倡环境伦理的必要性:生态旅游究竟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有多大?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今天的环境破环问题已扩大到全球规模,土地沙漠化、热带雨林减少、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复杂而深刻。人类达到文明极点时,自己又左右为难。环境伦理就表现出要从根本上批判这种文明观点的姿态,否定将自然视为为我之物来利用践踏的文明。人类应对自己辛苦建造的文明进行反思,从以支配和破环自然为代价建立的文明逐渐转变为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上构建的文明。其基础便是从整体上将自然视为生态系统或生命系统,使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转变为生命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过去的生态思想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发达国家居民的健康和繁荣,略显浅薄,其实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任何生命体都拥有自身的价值和权利。绿色和平(green peace)及地球优先(earth first)等环保组织的成员为了保护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在积极从事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的环境思想基础之一就是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深层生态学是挪威哲学家Ame Naess于1977年提出的生态概念。深层生态学思想以一切物种都具有其固有价值为前提,认为人类没有左右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权利。但是现在的人类活动,或多或少都在破环地球物种多样性,因此主张必须变革现存的政治、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结构。目前这种思想变化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非提高物质消费),探讨环境质量,将重点落在文学和文化上。如果人类相信自己灵魂深处存在神的话,就应对地球的权利怀有最深远的尊敬和敬畏。深层生态学的任务便是唤起人类这种敏锐的感觉。因而,深层生态学便成为促进变革政治性直接行动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哲学。

4.基于个性体验的旅行:20世纪90年代,以科学技术为后盾的大规模开发使世界人民更加“亲近”,“时间一空间的压缩”进展迅速。“距离的消灭”及由僵硬固定的现代性向富有流动性的加速的“易推移的现代性”的转变在缓缓进行。空间压缩感的一个发端是前往各地消费的游人和旅游者迅速流动。比如,众多不同的国家,特别是过去“东洋”还是“西洋”人出行和消费的对象地,而如今“东洋”各国的出游者数目也在激增。亚洲中产阶级随着自身收入增加,也开始强烈希望用“自己的双眼”领略“西方”这个兼具全球文化特征的地区。同时,在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新加坡也建立了充满所谓“西方特色”的异国风情特征的主题公园。那里有具有西方文化各种特色的展览,亚洲人即使不出国,也可以享受异国情趣。这方面,中国正走在路上,迪士尼就是明证。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有关“旅行”的词语十分丰富,如旅游、旅途、途中、云游、观光、游山、游玩、巡礼、游历、周游、环游、游览、漫游、出国游、坐船旅行等。“旅”字是由表示“旗帜”的“方”和表示人数多的“人人”组成,原本指“旗帜”下聚集很多人,进而有“军队”“行军”之意。当然,“旅”不仅仅表示军队行军,实际上我们人类规划了丰富多彩的旅行,丝绸之路上商队的远行,探索极地、高山、海洋甚至宇宙的探险之旅,周末的短途游玩等,没有人不憧憬旅游。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是拥有对食物、保暖、睡觉、相爱、社会的一员、教育、信念、文化活动、参与政治等欲望的生命,并作为整体生存。现代的“旅行”可以说是“基于‘个体的旅行”,已不是将大量游客运到某一特定地区,像参加大型宴会似的,而是按照兴趣和体验等分成目标志向型很强的小团体,分散到各个观光地区,开始各自的旅途。近年,越来越多的出游者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旅行线路。这种旅游方式可以称为“自助游”,旅游者自行规划自己的旅行。日本学者宫本常一认为,“喜爱自然并不是享受自然,而必须是保护、抚育大自然。过去通过信仰来实现”,而对于失去信仰的现代人来讲,“只能靠人类具有的理性和意志”来支撑了。“并不是作为过客的旅行,至少在出游对象地长时间享受旅途的方法、设施和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旅行并不是以拥有和消费的丰富为目标,而是追求“存在的充实”。深层生态学运动提倡的“自我实现”,即从个体的自我向作为生态整体中的自我转变的旅行。

5.社区生计:当地社区居民不论是从事采集、狩猎和渔业,还是从事农业和林业,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从大自然中获得资源,并赖以生存。这种乡土自然作为一种风土与文化传承的场所而存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乡土自然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氛围,是任何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在现实世界里,乡土自然与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契合关系,除为当地居民提供正常的生计场所之外,还附带一种可以称之为小生计的产物。就是说,经济上的考虑并不多,玩耍的色彩则很重。当地居民置身于乡土自然中,切身感受到自然循环的力量、四季的变化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乡土自然所固有的快适性,也成为现代城市人人生情趣和文化感性的一种源泉。城市人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到乡土自然中来寻找乐趣,充实自己。这一点正是生态旅游得以实现的原动力。

6.评价生态旅游适宜性:(1)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在调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对所在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价值做出判断和鉴定。评价内容有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个体评价、系统评价和开发条件评价3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生态旅游资源的快适性评价(assessment of amenity)。(2)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针对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评价其生态环境总体或其中的某些因子对旅游者生理、心理及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包括自然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人文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及综合环境质量等方面。(3)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了与旅游活动的类型、强度及频度等有关外,还与旅游地的承载力有关,特别是对自然保护区而言,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都不能超出其旅游环境承载力。因此,分析各个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本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4)生态旅游适宜度分级:在上述3项内容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确定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因子,并对所确定的因子进行加权重赋值,从而计算出生态旅游适宜度指数,最后对保护地的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分级。

7.关于生态旅游的准入标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既能体验大自然又能充分关注生态保护和社区参与的特殊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被广泛推崇。中国的生态旅游也在发展,但亟须规范。当务之急就是在坚持生态旅游原则的基础上,完善其运营机制。同时,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提高其准入门槛。具体措施是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旅游标准,充分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加快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标准,并尽快形成体系。所幸的是,国家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已经颁布,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也陆续出台。

综上分析,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尚不能进行生态旅游产业独立核算和统计产业体量,这是今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明确生态旅游产业边界的情况下,其生态效率的发挥将很好地反映了人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作者系该系教授;收稿日期:2016-07-10)

旅游业碳排放计量与生态效率评价 钟永德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9.005

气候与旅游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国际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且逐步由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转变为旅游业对气候变化贡献的研究。政府、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已经意识到旅游业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而且也是贡献者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环境问题中也一直备受关注。在2015年9月举行的历史性首脑会议上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会议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议》,它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开始了新一轮减缓温室效应的全球行动。

1.旅游业的碳排放到底有多大?

早在2008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环境发展署(UNWTO&UNEP)就指出,应充分认识到因旅游交通、住宿及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4%~6%,如不采取缓解措施,在未来30年内旅游业碳排放量将增加1.5倍。有学者甚至通过计算认为,旅游业碳排放贡献率与其直接经济贡献率几乎相等,甚至还略高。但国内前几年在旅游业碳排放计量方面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业碳排放占全国的比率都不是很高,如石培华、吴普(2011)计量2008年中国旅游业排放二氧化碳51.34Mt,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0.86%;陶玉国、张红霞(2011)得出2009年江苏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为3.7Mt,占江苏碳排放总量的比例0.56%。

笔者的研究团队从2008年开始关注旅游业碳排放的计量,先后有3位博士研究生在这个领域完成了相关的博士论文,如王怀探(2010)的《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李世宏(2012)的《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计量研究》,石晟屹(2014)的《我国旅游业碳排放驱动力研究》,与前述基于旅游需求的“自下而上”计量方法不同的是,李世宏和石晟屹采用基于旅游供给视角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来计量全国的旅游业碳排放。李世宏运用投入产出法,针对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投入产出表的年份分别计量了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旅游业总CO:排放当量(直接的和间接的)分别为14026.00万t、13589.89万t、14890.30万t、16978.47万t,占我国所有产业CO:排放总量的4.64%、3.95%、2.84%、2.71%,同时占我国C02排放总量(包含生活消费C02排放)的4.11%、3.50%、2.54%、2.44%,这一系列比重呈下降趋势。石晟屹修正了李世宏的计量参数,并且把计量时间扩大到1997年和2010年,结果表明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C02排放量依次为11324.49万t、13521.93万t、13184.05万t、13274.02万t、16854.89万t、19012.30万t,分别占各年我国CO2排放总量的3.67%、4.74%、3.81%、2.41%、2.69%、2.71%,总量逐年上升,比率呈波动趋势。两个研究结果没有很大的差异,从总体上也更接近世界旅游组织的估算结果,表明“自下而上”方法有可能造成较大程度的碳计量“漏损”。

2.如何评价旅游业的生态效率?

当前有不少学者关注旅游业生态效率,并且已经有了相关的成果,如李鹏(2013)出版了《旅游业生态效率》,马勇(2015)出版了《旅游生态经济》,其中收录了不少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基于旅游碳足迹的旅游业生态效率评价。笔者在上述的旅游业碳排放计量中,应用了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allite Account,TSA)和环境一经济综合账户(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Economic Accounting,SIEEA)理论方法和成果,旅游卫星账户厘清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与旅游业的关系。环境一经济综合账户解决的事实上就是一个狭义的旅游业生态效率的题。其中使用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计量指标就是生态乘数。

生态乘数源于生态效率,基于对1992年巴西里约地球峰会的回应,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The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提出了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的概念。生态效率这个概念不仅对企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对公共政策领域产生了显著影响,其目的是构建经济绩效与环境成本之间的关联。但是,生态效率一直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提出生态乘数(ecologicalmultupliers)这一指标。生态乘数可以测定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内的直接与间接资源消耗量,也就是说,生态乘数是衡量对于某一给定的商品或产业,每创造1元价值的产出所在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污染物。

基于投入产出矩阵,生态乘数的计算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数学方法。然而所有的这些方法几乎都是彼此类似的,都是通过使用矩阵代数得出。在旅游业碳排放计量中定义的生态乘数是万元旅游增加值的CO2排放量。石晟屹(2014)得出的我国旅游业生态乘数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分别为3.5256t/万元、2.7885t/万元、2.3685t/万元、1.7994t/万元、1.6926t/万元、1.4093t/万元。该研究结果是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1997-2010年,我国旅游业生态乘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3.5256t/万元降低到了2010年的1.4093吨、万元,提高了150%。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旅游业单位GDP的CO2排放是不断降低的,能源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增长。与其他行业对比,旅游业在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生态乘数分别排在23行业部门(计量中把国民经济统计部门综合为22个,旅游业作为第23个虚拟部门参与计算)的第11位、第ll位、第9位、第15位、第12位和第14位,整体处于中间位置。这一结果也表明,旅游业可能已经不是惯常思维中的低碳产业。

3.未来的研究该怎样深入?

总体说来,我国在旅游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还是不多的。我国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培育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促进投资、扩大消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构建我国的可持续旅游产业,需要更多的学者投入旅游与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

在碳计量方面,由于国家统计局并不是每年都编制全国的投入产出表,这给连续的年度旅游业碳排放计量带来困难,同时市、县一级及区域水平上也难于获得投入产出表,为这一方法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张敏等(2008)探讨了省域内多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更新,为如何与旅游业碳排放计量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旅游业碳排放内部结构方面还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碳减排方面,已经有学者开始探讨旅游业碳排放的驱动力,驱动力的分析对减排政策的针对性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结合碳排放计量,在交通、住宿和旅游活动中的碳减排研究还鲜有涉及,这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同时,此类研究还可以拓展到水耗、化学品使用方面的定量研究。

在旅游业生态效率评价方面,生态乘数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讨,需要从单一的碳排放当量的生态乘数来衡量生态效率扩展为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旅游业中各种关键资源消耗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已经有此类研究成果,但限于测定手段等原因,国内的此类研究刚刚起步。

(作者为中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6-07-12)

我国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

杨德进 白长虹

Doi:10.3909,/i.issn.1002-3000.2010.09.006

2015年国家旅游局携手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宣布,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预计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标志着旅游扶贫正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也标志着旅游扶贫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战略弓l领下迈入新阶段,并逐步走向以生态和环境为底线、以投入和能耗为标尺、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新方向。基于此,旅游扶贫生态效率提升便成为我国当前贫困地区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由旅游生态效率概念衍生而来,两者具有原理和属性上的继承性,是指在快速实现贫困人口及地区脱贫致富目标的同时,不断降低资源能耗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核心内涵及特征可以概括为: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旅游扶贫开发行为能够实现贫困地区经济增长、脱贫人口及家庭数量增加、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而在此过程中却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生态和环境负面影响小、废物和污染排放量低。在此理论框架下针对我国旅游扶贫发展的现实基础,总结出我国旅游扶贫生态效率提升的六大路径。

一、新技术旅游扶贫。降低全过程资源能源消耗

技术进步对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旅游扶贫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全过程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将低冲击开发理念及模式运用到生态敏感的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开发中,采取各种手段减轻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和破坏,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加强蓄能、变频、洁净煤、新能源汽车、节能灯、建筑节能灯等低碳技术及产品在旅游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倡导和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形成低碳旅游发展的新格局。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深入融合,通过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旅游信息互动终端、旅游物联网设施、在线旅游创业平台、智慧景区及乡村等建设,实现旅游扶贫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以创新创意提升贫困地区旅游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创新、项目创投、大众创业等新方式对旅游资源进行集约高效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从而转变贫困地区旅游增长方式。

二、负责任旅游扶贫,消减开发行为的负面影响

“负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的提出缘于减少游客行为和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而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理念的提出则是针对我国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文化景观脆弱地区、自然生态敏感地区高度重叠的基本特征,为消减旅游扶贫开发行为产生的诸多负面影响所形成的生态效率提升路径。负责任旅游扶贫首先是增强开发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要求旅游扶贫开发主体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其次是减少旅游扶贫开发过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规避不负责开发行为对当地造成的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地域文化衰退、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等诸多负面影响。最后是将旅游扶贫开发的最终目标确定为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在贫困地区实施负责任的旅游开发应致力于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社区的受益,使得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现阶段而言,主动担负起责任的旅游者和社会型旅游企业是引领贫困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进而将形成负责任旅游者驱动开发模式和社会型旅游企业带动开发模式,以促进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提升。

三、便利化旅游扶贫。缩短投资回报的时间周期

“旅游扶贫便利化(pro-poor tourismfacilitation)”是贫困地区政府为加强旅游企业与当地合作者(当地贫困人口、家庭、社区及其他组织)联系的一种高效服务模式,有利于提升旅游扶贫的时间效率。该服务模式在操作上被细化为5个步骤,包括厘清现有关系与联系、达成共同愿景与承诺、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制定规划与责任分工、开展项目实施及成效评估。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则需要围绕这5个操作步骤提供高效的服务支持,包括协助、帮助、扶持、指导、监督、评估等便利化服务措施。旅游扶贫便利化服务模式的提出,旨在解决我国旅游扶贫多主体参与(尤其是政府、企业和贫困居民)的职责分工模糊、沟通联系不畅、运行机制缺失等影响时效的问题,将有利于缩短旅游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回报的时间,有利于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提升贫困地区政府及部门的运行效率,从而实现我国政府在既定的时间期限内达到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加速助力。我国政府推进旅游扶贫便利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并识别旅游企业与贫困对象的核心诉求,促进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逐利的一致化调整,搭建面向中小微旅游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与支撑平台,加强对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过程监督与绩效评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提供便利化的多元服务支持等方面。

四、精准性旅游扶贫,增加脱贫人口及家庭数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并进一步将其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个方面。精准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思想在旅游扶贫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结合我国旅游扶贫自身特征而提炼出来的一种全新高效模式。可以说,精准旅游扶贫是在传统旅游扶贫基础上的提升和深化,为解决我国旅游扶贫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扶贫的效果。精准旅游扶贫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精准识别旅游扶贫对象的基础上,策划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安排适应贫困人口参与而受益的旅游项目,统筹使用扶贫及涉农领域资金发展乡村旅游,制定“一户一策”方案以消除贫困人口深度参与旅游业的障碍,选派旅游干部驻村帮扶并进行旅游发展的智力支持,最终实现脱贫人口及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方案,做到目标精准、对象精准、方案精准、路径精准,以达到精准脱贫和如期脱贫的目标。

五、全覆盖旅游扶贫,加快区域性整体脱贫步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区域旅游扶贫开发和精准到户旅游扶贫不可偏废,以“全域旅游”理念促进区域旅游扶贫开发,有利于加快区域性整体脱贫的步伐,能够实现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全面提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了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具有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优势,必将形成全域旅游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262个市县中就凸显出了全域旅游扶贫的基本思路,约60%的市县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等贫困地区。全域旅游扶贫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与旅游扶贫方式的结合,强调面向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在一定的贫困地区范围内以旅游产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旅游扶贫大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化旅游扶贫体系,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农民脱贫致富的全面发展目标。

六、高质量旅游扶贫,增强旅游可持续发展后劲

旅游质量是旅游产品或服务满足游客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特征总和,早在1994年世界旅游组织就提出了“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旅游”的理念,强调提高旅游发展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水平是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地区与国家旅游产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国家旅游局于2013年出台了《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以“实施质量强旅,打造中国服务”为主题,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道路。旅游质量扶贫将成为我国旅游扶贫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方向,应注重提升贫困地区的旅游环境质量、旅游设施质量、旅游产品质量、旅游体验质量、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管理质量,构建贫困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旅游质量扶贫新格局,推动旅游业做实基础、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大品牌、做强产业,依靠旅游质量创造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贫困地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作者系该院博士、讲师,第二作者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6-07-12)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刘鲁]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旅游业效率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