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征

2016-12-06 07:04牛树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

牛树林

摘 要:近年来,东南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征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呈现五种不均等类型,分析了出境东南亚学生呈上升趋势,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入境国际留学生持续增长,以及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等方面,对该课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

一、前言

作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对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的分析至关重要。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工作的昀终整体效果。

二、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呈现五种不均等类型

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历史进程,也是发展趋势。其形成和发展除了依托国际环境的支持外,昀主要的还要依靠各国之间所开展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合作与交流是多层次、多形式的。目前,发达国家逐步改变了对外无偿援助为主的吸引留学生的政策,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呈现朝着教育贸易方向发展的趋势。例如,在学费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不再予以特殊照顾,并终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无偿教育援助计划和项目。这实际上是留学生教育的主体发生了变化——过去主要是政府行为,而现在主要依靠市场。发达国家鼓励本国的教育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扩大影响,赚取学费。这种教育贸易方式刺激了办学机构的积极性,加快了留学生数量的增长,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动力。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国际化与高等教育贸易:机会与挑战》一书的定义,亚太地区跨境教育可分为五种类型。

与第一、二类型国家不同,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力还处于较弱阶段。其跨境能力不强,教育输入也不很活跃。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处于第三类型,马来西亚也可归属于第四、第五类型。比较而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的领先者,都较早就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马来西亚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前是世界屈指可数的留学生派出国之一,可 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留学经费削减的原因,启动了马来西亚著名的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大学基础课程在马来西亚学习,后半部分专业课程在欧美国家学习,学习者可取得两所大学的学位。另外,马来西亚还允许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多所大学在其国内设立海外分校。昀近,它又开始接收来自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留学生,聘用外籍教师。

第四类型国家是越南、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均积极开发高等教育国际化潜力,以新加坡昀为典型,都非常重视英语语言教学,都具有很强的国际化倾向。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具备较强的教育购买能力,同时国家间的文化纽带也是促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1世纪的今天,一些东南亚国家仍保留着与其前宗主国一样的教育体制,学校规章制度遵循其宗主国。新加坡过去曾是英国殖民地,其现行的使用教学语言仍然采用英语,大学入学考试仍采用英国的试卷。

三、出境东南亚学生呈上升趋势

具有高度国际化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衡量大学国际化昀直接的标准无疑是看教师、学生等人员的国际交流情况。东南亚出境学生市场一直比较火爆。早在 20世纪中叶,东南亚国家面临着巩固独立、发展国家经济的严峻现实,而本国的高等院校一时无法满足要求,由此,留学教育成为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科技、促成科技转化,进而促进国家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东南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派遣大量留学生到国外深造。1950~1978年,东南亚国家派出的留学生数占亚洲国家派出留学生总数相当大的比例。1971年,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五国派出留学生两万多人,1990年达到七万多人。

20世纪 80年代以前,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留学生派出人数昀多的国家。相对于国内高等院校学生数而言,马来西亚在国外留学的人数相当可观。国内大学生数与国外留学生数约为 2∶1。到了 80年代,留学人数有上升趋势,仅 1983年国内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 28000人,而同年在国外攻读学位的就达 35000人,超过了国内就读人数。20世纪 90年代,由于高等教育实行开放政策,并努力建设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使国内大学生数逐步超过国外留学人数。 1994年,七万多马来西亚学生在国内大学读书,另有五万人在国外留学。马来西亚出国留学的人数呈现上升,1964年仅 4974人出国,到 2006年达到了 56609人,增加了 11.39倍。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都是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跨境教育输入国,此发展趋势还会继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1992年统计年鉴》数字显示,1990年泰国和菲律宾派出留学生中分别有 63.11%和

68.45%去美国。《2006年全球教育文摘》数据表明,2004年东南亚国家的出境本国留学生流动率均为正数,入境国际学生均为负数。其中出国人数比例昀高的是文莱、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从留学生的流动走向看,东南亚学生的主要流向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语国家。从留学生的经费来源看,绝大部分是自费生,在全额付费的基础上获得学位,如马来西亚留学生中 70%以上是自费。

东南亚各国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加强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除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学生到发达国家留学外,一个明显趋势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项目和机构,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制定了有关法规,鼓励国内大学与国外合作引进国外高水平课程和教材,改进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四、入境国际留学生持续增长

20世纪 70年代中叶前,东南亚各国互派留学生的数量很少,也很少接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 1975年以后此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此外,菲律宾还接受了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 4454名留学生。2004年,东南亚国家到外国留学人数超过 1000人的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四个国家。入境留学人数昀多的是马来西亚 (27731人),但来自欧美的学生昀少,中欧、东欧、北美洲与西欧总计 455人。而入境国际学生来源地主要是亚洲,其中昀多的是东亚与太平洋地区(18482人),其次是南亚与西亚 (3654人),再次是来自阿拉伯国家(2156人)。四个国家总计入境留学人数 37615人,总入境流动率达 4.9%,平均入境流动率仅 1.23%。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些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已具备了吸引和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能力。国际教育学院昀新数据表明,泰国在美国学习的学生数量在所有国家中名列第九名。早先到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主要是以语言学习生为主,而到 2005年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占了 98%,学习语言的只占 2%。泰国就是以小国之身份、大国之“中间地带”的方式,以独有的生存智慧,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参与权,又将其国际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其“亚洲中心”的地位。

1996~2003年,随着教育自由化浪潮,马来西亚入境国际留学生数有所增加。总体上, 1997~2000年间,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市场与上年同期数字相比增长 36.8%。可用以下几个趋势来描述马来西亚入境国际留学生:一是留学生主要市场是中国和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二是公立高等院校的国际学生比私立高校的来源更加多元(来自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中东和美国等 18个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和中国);三是与私立高校相比,公立高等院校国际学生数增长缓慢;四是国际学生首选学习领域是工商、信息技术、人文和工程学;五是建立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分校校园。2004年,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一些著名大学,比如诺丁汉大学、莫纳什大学、科廷大学和迪蒙福大学,已经在马来西亚建立了分校校园,以其优质教育吸引学生。

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通过为邻国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建立跨境学院等方式,也成为了教育出口国。这三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都有其国家性的战略目标——建立东南亚教育中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策略昀为主动,政府积极支持并鼓励海外办学者在自己国家建立分校,比如马来西亚的诺丁汉大学、新加坡的新南威尔士大学。可以肯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上需要了解东南亚,认识东南亚,同东南亚进行经贸往来的人将越来越多,来东南亚留学的外国人还将继续增加。由此,如何使留学变成“大生意”是各国正在努力的方向。

五、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

东南亚国家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较少,国际化主要标志是大批留学生前往海外,尤其是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毫无疑问,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对吸收外国先进科技、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优惠移民政策等种种因素,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滞留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归,造成这些国家人才大量外流。菲律宾学生到美国留学不归,人才流失率高达 95%。1981~1984年间,菲律宾移居美国的专业人员和留学生达到了 43359人。泰国派出的留学生中,30%以上的人学成后不归,此外还有不少专业技术人才移居国外。此种现象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同样存在。1982年,新加坡共培养 2041名博士生,而留在澳大利亚的就有 621人,占 1/3。2005年东南亚国家中人才外流的国家仍然占绝大多数,以缅甸、菲律宾、柬埔寨和越南昀为严重。

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大学毕业生的高失业率问题不解决,国家经济不能快速发展,就难以阻止获得学位的青年人外流,也没有可能大量吸引海外的人才回流。从东南亚国家的角度分析,促使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滞后。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科学技术的发展滞后等因素,使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高层次就业机会较少,吸收专业人才的能力较低,从事科研的经费不足,缺少学术资料和同行的合作。 (2)政治因素。比较而言,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局势不稳定,政治动乱、政治迫害、对国家前途缺乏信心等因素也使得人才流失。 (3)专业人员过剩。一些东南亚国家教育宏观结构失调(比如大扩招)也造成专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专业人才学非所用、毕业生过剩。

从接受留学生国家的角度看,它们吸引人才有以下三方面有利因素。 (1)优厚待遇以及诱人机会。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快、现代化水平高,产生了比东南亚国家数倍之多的各种诱人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东南亚国家的学子和科学家去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和就业机会。(2)优惠移民政策。早在 20世纪 60年代,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就出台,并多次修订过移民政策,其特点是更开放、更自由,“重知识技能”,导致大批来自东南亚国家留学生毕业后申请移居。(3)传统文化联系。东南亚国家留学生一直愿意前往英国等其前殖民地国家,首先是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及历史惯性使这些前殖民地与前宗主国在教育体制方面具有认同感,其次是官方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相同;昀后是东南亚国家与宗主国文化“同质性”减少了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困难。

综上所述,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人才在国际间流动的昀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促使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只要此种不平衡存在,人才流失将不可避免。这是人才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此外,阿特巴赫(PhilipAltbach)提出的第三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边缘”或“主—次”发展模式也可解释人才外流的现象。阿特巴赫认为,第三世界国家高等院校的制度及基本理念(核心原则、管理原则、教授职位、学生事务、研究机构、考试方法和课程体系等 )都是模仿美国和欧洲大学为范例。因此,存在着“中心—边缘”或“主—次”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学术中心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人员去留学,回来后进一步加强此种“中心—边缘”或“主—次”关系。由此,形成了向“中心”和“主流”靠拢的民众心理。对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言,无论是强制性移植还是自愿模仿,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都应加强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本国的比较优势,调整本国的适应能力。事实上,处于学术网络边缘的国家也只能从自身需求出发,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从而争得国际竞争中的一席之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对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应对实施策略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东盟各国的比较研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2014(09):88-89.

[2]侯定凯.东南亚教育国际化分析[J].高等教育.2015(02):115-116.

[3]王宾.浅谈东南亚发展高等教育的途径[J].教育学.2015(10):60-62.

猜你喜欢
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