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居民需求演变规律的供给侧创新研究

2016-12-07 06:18刘仲芸
关键词:农村居民

刘仲芸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求侧的演变特点与规律,认为当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达到小康水平时,满足最低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基本温饱的生活资料,不会因为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同比率提高;而满足高效率、享受型、健康型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需求却大幅度增长,此时“供给侧”对商品种类和服务种类的供给创新与发展,成为刺激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今后应在科技、高效、享受、智能、健康等范畴和方面,提升供给侧对农村居民所需商品和服务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村居民;需求侧特点与规律;供给侧创新

中图分类号:F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6-0144-06

一、研究现状与思路

我国农村供给侧改革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件和研究成果简述如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指出: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从农田建设、水利、农业科技和种业等方面,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意见[1]。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2]。王曙光认为,农村供给侧改革有五个重要方面:(1)农村的人力资本供给;(2)土地制度改革;(3)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5)加大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信贷可及性[3]。滕秀兰认为,农村金融也应着手“供给侧改革”问题,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农村金融生产力、提升农村金融产品竞争力,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喜闻乐见”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有效供给”[4]。孔祥智认为,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二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三是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5]。李国祥认为,从供给侧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难题,关键是结构调整、方式转变和深化改革[6]。

上述意见与观点,主要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供给质量、加强农业科技、改革农村金融产品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农村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与途径。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从农村和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角度,研究今后在供给侧方面的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供给与需求实际上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因此,先从研究我国农村居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近20多年来需求侧的演变情况入手,寻找其需求的演变特点与规律,再针对这些特点和规律,从供给侧提出当前和今后我国农村居民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创新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内容。

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相关数据演变分析

既然要先从需求侧分析我国农村居民20多年来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演变情况,就必须从农村居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工具、各类食品、耐用品、住房、交通、通讯、医疗、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或者支出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因此,本文选取了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人均消费支出占比”“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全年人均购买主要商品”“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国内旅游消费情况”七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改革开放之后20多年来的有关收入与消费的演变情况进行对比、计算与分析。

(一)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恩格尔系数定律指出: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比重为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18年来的变化情况见表1。

用恩格尔系数标准衡量表1的数据,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温饱水平;至2000年左右达到了小康水平;目前已经达到了富裕水平(由于研究主题所限,本文不研究农村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

(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变化情况

我国城乡居民20多年来的收入变化情况见表2。

将表2的相关数据代入平均增长速度计算公式(具体公式略)得出如下结果:从1990-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1.7%;其中,从1990-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12.6%,从2000-2014年的年均增速为11.1%。2000年以前的10年时间内,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速要高于2000年之后的增速。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20多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基本情况见表3。

对表3列出的29年间“食品消费支出”等8项指标占“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变化进行计算,得出如下结果:食品消费支出从占比58%下降到34.2%;衣着消费支出从占比9.7%下降到7.5%;居住消费支出从占比18.2%下降到16.2%;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从占比5.1%上升到7.4%;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从占比1.8%上升到15.0%;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从占比3.9%上升到12.8%;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占比2.4%位上升到9.2%;其他消费支出从占比1.1%上升到2.5%。

(四)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变化情况

20多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变化情况见表4。

依据表4的数据计算(计算过程略)得出两个结果:(1)从1985年至今,汽车、大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脱粒机和水泵的拥有量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8%、9.8%、7.8%、6.9%、10.56%;(2)胶轮大车和役畜的拥有量呈现出下降态势,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9% 和-2.8%。其中,虽然胶轮大车的拥有量呈现出“∩”变化走势,但对比期初与期未,仍然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

(五)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情况分析

农村居民20多年来平均每人全年购买主要商品情况见表5。

直接观察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29年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购买主要商品的数量变化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1)粮食和鲜菜这类属于“温饱型”的食品消费支出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2)油、肉、禽、蛋、瓜果等这些属于“享受型”的食品消费支出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

(六)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分析

20多年来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见表6。直接观察表6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85—2014年这29年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呈现出两个明显特点:(1)2000年之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品类比较少,每百户的拥有量比率比较低,基本上是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这些生活最为需要的商品;(2)2000年之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品类明显增加,同时,每百户拥有量的比率大幅度提升。其中,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超过了100%,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状态。

对表7列出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如下两个结果:(1)2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人数增长了3.54倍,平均增长率为6.5%;旅游人均花费增长了9.84倍,平均增长率为12.1%。(2)农村居民旅游总花费占国内旅游总花费比重从1994年的17.1%,上升到2014年的20.1%,同期,农村居民旅游人均花费占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比重从28.1%,上升到64.3%。

三、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与供给侧之间的关系分析

基于上面7个方面的基础数据和相关分析,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与供给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从表2的计算数据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7%的年均增长速度。正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不断地提升,才保证了其在“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全年人均购买主要商品”“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和“国内旅游消费情况”等方面,在品种、数量、结构与占比方面持续发生大幅度的提升与变化。这充分验证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其消费水平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二)农村居民和消费水平与供给侧之间的关系

既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决定了其消费水平的变化,那么理论上讲,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就应该与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年均增长速度大致同步提高和增长。“理论”与“现实”是否一致?笔者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

从农村居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看,表4“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变化情况”的数据分析显示,农户对所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的购买量和拥有量,并不是与农户的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同步增长的。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些技术含量、生产效率和购买价格都比较高的汽车、拖拉机、脱粒机、水泵等和生产资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生产效率和购买价格都比较低的役畜、胶轮大车等生产资料,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没有呈现出同步上升趋势,却呈现出购买量和保有量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农村居民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看,表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变化情况”、表6“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和表7“国内旅游情况”的数据分析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相关商品供给的不断丰富,广大农村居民在对属于“温饱型”和“生活必需品”的粮食、蔬菜、衣着、自行车、住房等商品的消费支出的占比不但没有同步上升反而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对属于“享受型”和“健康型”的交通、通讯、娱乐、医疗、保健、旅游等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比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

从农村居民的收入变化与需求结构看,表2对农村居民20多年来的收入增速的分析表明:1990—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12.6%;2000—2014年的年均增速为11.1%。2000年以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速要慢于2000年之前的增速。但是,表6对“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分析却显示,在2000年之后农村居民的收入平均增速下降的同时,其购买商品的种类和拥有量反而明显大幅度增加和上升。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三个方面“理论”与“现实”不相吻合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当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时,那些属于满足生产最低必须工具和满足生活基本温饱的、传统的、低档次的、低价格的、落后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些已经饱和了(食粮、蔬菜、衣着等),有些已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了(如自行车、役畜、胶轮大车等),有些甚至被淘汰了(如黑白电视机等);只有“供给侧”不断为农户提供属于高效率、享受型、健康型的新的生产资料(如汽车、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和生活资料(如彩色电视机、空调、移动电话、计算机、电动助力车、旅游等),才能刺激和拉动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换言之,当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完全能够解决基本温饱并且还有剩余收入的时候,那些属于传统的、低档次的、低效率的、落后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增长空间已经饱和,甚至已经没有需求了;此时“供给侧”对商品种类和服务种类的供给创新、拓展和变化,便成为刺激和促进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那么我国农村居民达到小康水平的数据和时间是否与现实情况相吻合呢?按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200元、恩格尔系数达到50%的“小康”指标衡量,表1和表2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显示,1995年左右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标(1 577.7元)和2000年左右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标(49.1)达到了这两个指标;与此同时,表4、表5和表6的相关数据,都显示了正是在1995—2000年的大致时间段内,农村居民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在种类、结构、拥有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前面的“解释”是正确的。

四、供给侧需求规律及创新的领域和内容

(一)我国农村居民的两个需求特点与规律

综合前面的计算与分析,试提出我国农村居民的两个需求特点与规律:

1.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其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但是,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并不是与农村居民的消费在种类、数量、结构和比重方面按同比率、同方向增长。在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其购买商品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的范围内。当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达到和超过了“小康”指标的情况下,其购买“基本需求”类商品的比重不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同比率提高,反而在“比重”和“种类”方面呈现出逐步下降的态势[7]。

2.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达到和超过了“小康”指标的情况下,“供给侧”对商品和服务种类在创新、拓展、提升和变化等方面的供给能力,则成为决定农村居民购买商品和服务在种类、数量、结构的变化,以及拉动消费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换言之,在农村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表面上看,是农村居民的需求拉动了供给侧的生产与服务供给,实际上是供给侧对新产品新服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刺激了需求侧的需求发展与变化。

(二)农村居民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供给侧方面的创新领域与内容

上述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特点与规律的分析,给予我们两点启示:(1)虽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消费总体水平不如城市居民,但是决不能认为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要比城市落后,决不能认为在城市已经落后的、低档次的商品就可以向农村推销。(2)决不能认为拉动和扩大农村居民需求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收入水平的高低永远只是相对的,只要有真正适合我国农村居民需求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就能有效地拉动与其收入水平相应的需求;反之,难以满足农村居民需求,也就难以有效拉动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从“供给侧”的创意、研发、投资、生产等入手,加大科技、创新与研发力度,不断提供适合我国农村居民需求的新的、高效的、先进的、方便的、舒适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服务项目,才能有效刺激和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具体讲,生产资料供给侧方面,要不断创新出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省人力、节省资源、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的各类新型农业生产工具;有利于绿色环保、节省人力、使用方便的除虫、除草、收集秸秆等方面的田间管理产品与技术和高产、高品质的农作物种子、种苗(树苗、鱼苗等)、种畜等等。生活资料供给侧方面,要不断创新出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的,各类智能方便的家用设备、信息与通讯设备、节能环保方便的交通工具、舒适卫生的住房产品与技术、丰富的旅游休闲体育文化产品与服务、周到的保健与医疗服务项目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Z].20151226.

[2]韩长赋.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会发言[Z].20160308.

[3]王曙光.农村供给侧改革与县域农村金融创新[J].中国乡村发现,2016(1):35.

[4]滕秀兰.农村金融[N].中华合作时报,20160316(2).

[5]孔祥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 [J].中国人民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院,2016(2):2224.

[6]李国祥.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农业发展改革升级[J].农业经济问题,2016(1):1517.

[7]卿树涛,戴军.消费者两型产品支付意愿的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湖湘论坛,2016(3):8187.

Abstract:Analysis is made of the evolution features and rules of Chinas rural residents demand for production and living materials. It finds that when the farmers income level and Engles coefficient reach a welloff standard, the demand for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materials merely meeting the minimum requirements will no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ratio of farmers income level, while that for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materials with high efficiency, enjoyment and health care will greatly increase. Meanwhil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pply side in typ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hat stimulate and promote the consumption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In the future, further improvement should be made in the supply side for rural residents requirement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ter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enjoyment, intelligence, health care and so on.

Key words:rural residents; features and rules of demand side; innovation of supply side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
江苏省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影响因素
浙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35年领跑全国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当前我国农村生活面向及其治理探究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