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2016-12-07 05:55天津市第四中学孟黎辉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双曲线函数

☉天津市第四中学 孟黎辉

高中数学“问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天津市第四中学孟黎辉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问题教学法也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遵循着以下五个环节:寻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产生内需;合作交流,百花齐放;设置阶梯,优选方法;总结规律,迁移升华.

一、寻找情境,制造悬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一种能动的过程,产生这种能动过程的有效环境就是问题情境.寻找与课程相关的背景,引入课题,将学生带入电影般的情节中,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是一节好课的良好开端.

比如,用下面的故事引入问题:在古希腊,希希里岛的统治者,开凿了一个岩洞作为监狱.被关押在岩洞里的犯人,不堪忍受这非人的待遇,他们晚上偷偷聚集在岩洞靠里面的一个石头桌旁,小声议论越狱和暴动的方法.可是,他们商量好的计划很快就被看守员知道了,看守官员提前采取了措施,使犯人商量好的计划无法实行.犯人们开始互相猜疑,认为犯人中间一定出了叛徒,但是不管怎么查找,也找不到告密者.他们最终也没搞清楚,这个岩洞可不是随意开凿的,而是请了一位叫刁尼秀斯的官员专门设计的,他设计的岩洞监狱故意采用了椭圆形的结构.

大家想一想:秘密的泄露难道真与这个椭圆形的结构有关?

同学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好奇地等着我的解答.我接着讲,原来,谜底是这样的:石头桌子恰好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看守人员在另一个焦点上.这样,犯人在石桌旁小声议论的声音,通过反射可清楚地传到洞口看守人的耳朵里,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椭圆形的结构叫做“刁尼秀斯之耳”.

在这种氛围下,我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从一个焦点发出的光或声音,经椭圆反射,可以全部聚集到另一个焦点上?(如图1)

接下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投入讨论,数学建模(建立坐标系,设点,明确研究方向……),一切似乎顺其自然,又引人入胜.

图1

二、设置矛盾,产生内需

在电影院,我们常常会跟随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深陷其中,导演设计的矛盾似乎无法解决,让人感觉悬念丛生、提心吊胆,突然,峰回路转,所有问题一一破解,一颗悬在半空的心终于放下.导演获得了赞誉和票房,观众得到了人生的启迪.在课堂上,教师也同样可以设置矛盾,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踏入科研道路.

比如,在一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复习课中,有同学在课上突然提问:“函数y=ax与y=logax的图像在a>1时是否有交点?”我把这个问题让学生课上讨论.有同学立即提出,上述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图像是否相交,可以先考虑它们的图像与函数y=x图像的关系.我又问:“那么它们能否与函数y=x图像相交呢?”有同学说:“凭直觉,好像交不上.”我启发道:“研究学问不能仅凭直觉,要有依据.”经过仔细思考和热烈讨论,有位同学终于回答:“能,因为函数y=log1.1x的图像过点(1,0)和(1.21,2),点(1,0)在y=x的图像下方,而点(1.21,2)在y=x的图像上方.因而函数y=log1.1x与y=x的图像有交点.”回答得非常好!我又问:“那么,有没有交点由什么决定的呢?”同学们一起答道:“由a的大小决定.”接着我用计算机演示y= ax与y=logax(a>0且a≠1)的图像,让同学输入不同的a值,出现了三种情况(如图2,3,4所示).

图2

图3

图4

现在的教学媒体为问题教学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教师如能很好地运用,势必会给教学增色不少.教师合理地利用课堂提问,带给学生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是问题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合作交流,百花齐放

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提出非常重要,但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重心.

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通过国际象棋的故事引出求和问题.

师:等比数列的特点是:第n项an乘以公比q,就可以变成第n+1项,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性质求出S64?

生甲:S64=1+2+4+8+…+262+263,①

两边同乘以公比2,2S64=2+4+8+16+…+263+264.②

②-①,S64=264-1.

师:非常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乙:S64=1+2+4+8+…+262+263,①

生丙:S64=1+2+4+8+…+262+263

⇒S64=1+2(1+2+4…+261+262)

⇒S64=1+2(S64-263)⇒S64=264-1.

生丁:S64=1+2+4+8+…+262+263,

等式两边同加1:1+S64=(1+1)+2+4+…+263

=(2+2)+4+…+263=(4+4)…+263=264,

∴S64=264-1.

我只准备了等式两边同乘以2的方法,同学们又想出了两边同乘以、加1、甚至右边变形的方法,使我应接不暇.

师启发:太好了!那么上述方法哪些可以用来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a1+a2+a3+…+an-1+an?

生:第1、2、3种方法可以推广,但是方法4不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推导.

方法一:Sn=a1+a2+a3+…+an-1+an,①

乘以公比q,qSn=a2+a3+…+an-1+an+qan.②

①-②,(1-q)Sn=a1-qan,

当q=1时,Sn=na1.

方法三:Sn=a1+(a2+a3+…+an-1+an)

⇒Sn=a1+q(a1+a2+…+an-2+an-1)

⇒Sn=a1+q(Sn-an)⇒Sn=

当q=1时,Sn=na1.

当q=1时,Sn=na1.

师(总结):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找出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方法,但一定要记住第一种方法非常重要,这种方法叫做“错位相减法”.

这一节课表面看上去很散,但是从头到尾,所有的方法都是围绕着等比数列的特点进行,学生思维活跃,想法五花八门,无疑像一场数学思想的盛会,在巩固数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设置阶梯,优选方法

问题教学中,有时提出的问题较深,同学不能一步到位,这时,教师可以先设置几个台阶,将难题分解,让学生一步步思考、提升,不知不觉中将问题解决.

比如,在《求轨迹方程》一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递进问题,让学生一点点体会问题的实质,将知识结构一步步优化.

习题1动点P到定点(-2,0)的距离与到定点(2,0)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2,则P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让学生掌握定义法求轨迹)

设计问题:此题把“绝对值”三字去掉,结果会怎样?(双曲线的一支)

变式问题:将“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2”改为“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4”,结果会怎样?(两条射线)

习题2动点P到定点A(-1,0),B(1,0)的距离之比为,则P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鼓励学生用直接法寻求答案)

变式问题:动点P到定点A(-1,0),B(1,0)的距离之比为1,则P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

反思问题:此题运用的是什么方法?需要哪些步骤?(直接法:①建系、设点;②写出条件;③坐标代入并化简;④检验)

习题3函数y=x2-2mx+m(m∈R)的图像的顶点轨迹方程是________.(消参法)

反思问题:此题运用的是什么方法?需要哪些步骤?(消参法:变量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寻求,可适当选择参数,由此表示参数方程,然后消去参数为普通方程)

(A)直线(B)抛物线(C)双曲线(D)椭圆

这三个变式将课堂的讨论推向高潮,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投入,有些同学甚至争论了起来.

在此设计这道题目的不仅是加强学生对定义法的理解运用,更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合作交流的习惯、沟通能力.

五、总结规律,迁移升华

这是问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也是画龙点睛之处,这个环节对学生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也是使学生受益最大的环节.

在讲授双曲线一节课后,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我大胆地设计了一个冒险的问题:函数y=的图像是不是双曲线?这个问题的提出,

建立在我对学生有相当强的创造力和计算力的自信心的基础上,但是,对这节课的效果,我始终带着担心而又期盼的复杂心情.

生:初中老师就称反比例函数图像为双曲线,当然是了.

师:那它一定也符合双曲线的定义,即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能不能给予科学的证明?

学生们陷入了沉默……

图5

我发现,并没有几位同学开始动笔操作,这就是说,学生们无从下笔,我只有将问题进一步具体化.

师:要想证明这个问题,就先要将双曲线定义中的元素一一找出来.

生:那就是要先确定哪两个点是焦点,以及a,b,c的值.

师:非常好!

学生们开始动笔,一部分同学开始建立坐标系(如图5).一会,有学生取得了突破,我请他与大家交流.

一会功夫,以计算能力出众著称的某位同学便在黑板上留下了精彩答案:

所以||PF1|-|PF2||=2

同学们带着成功的喜悦,见证了一个“奇迹”,验证了一个普通的常识,在双曲线知识得以升华的同时,更收获了探索真理的循序渐进的方法.

问题教学,就是一切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过程的苦与乐.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搜集素材,寻找好的抓手——问题,不断提高自己驾驭问题的能力,才能使问题教学不断深入课堂,走进学生的思维体系,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双曲线函数
二次函数
第3讲 “函数”复习精讲
二次函数
函数备考精讲
双曲线的一个性质与应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双曲线的若干优美性质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