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的呈现应该够分量、够完美

2016-12-07 17:43傅拥军
大众摄影 2016年12期
关键词:金像奖摄影家摄影

纪录类的每位参评者需要拿出50幅作品,这些作品在数量、质量上呈现出哪些特点?

我是第一次参加金像奖的评选,感觉整体水平不错。

金像奖要求一个摄影师拿出代表自己成就的50幅作品,其实这是很不容易的,这是一道坎,很多摄影师可能一辈子都很难拿出像样的50幅作品。所以,当你真的拿出这么多作品后,就需要认真地考虑如何来呈现它们。在作品编辑方面要重视每幅作品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晰的主线串联。一个专题的呈现应该要够分量、够完美,在影像控制上也要有深度,要体现摄影师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凌乱地拼凑,这样做只会削弱整体的力量。

在本届金像奖的评选中,能够走到最后的作品,都是在时间、深度、风格上比较统一的作品。

如何持续关注、拍摄一个专题?

持续性的拍摄,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需要有切入点,而且最好从小的切入点入手,反而更能打动观者。我们这个时代被影像包围着,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师必须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别人在你的作品面前停留下来观看思考,这就对你的影像控制能力、对社会关注思考的深度及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有问题就有摄影。你的生活体验以及如何面对问题都会是摄影创作的源泉。只要按自己的内心去拍,根本不用担心你没东西可拍,也不用担心作品会被沉下去。

金像奖的参评者都是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摄影师,更能体现摄影师的专业性和职业特点——带着思考来拍摄,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样随意、随机地拍摄,只有和时代、社会时刻保持紧密联系,才会有思考,才能够捕捉住核心的镜头。

评选中还存在哪些遗憾?

当然评选中也有些遗憾,比如有些作品影像很好,却因为制作粗糙、不符合投稿规则等原因而遭淘汰,因为金像奖是要求以纸质作品参评,不同于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展示的特点,所以摆在评委面前的应该是像样的作品。比如我们在拍纪实作品时要特别注意作品中涉及到的肖像权、隐私权等一些法律问题等,现在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都在提高,摄影人拍摄时肯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了。

于文国

1956年出生,《工人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1978年起从事专职新闻摄影,连续3届获得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获得过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长江韬奋奖等荣誉。

在38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坚守“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公平正义,勇于历史担当,不给历史留白”的从业理念,把当“草根记者,带着思考拍照”贯彻始终。他的足迹遍及祖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无论是国家重大新闻现场,还是偏远的工地、车间、工棚,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手拿相机、一手拿笔”,边拍照、边写稿、边研究。他还从事了大量摄影组织工作,热心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德艺双馨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刘宇

车刚

1957年出生,1983年进藏工作,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西藏从事摄影创作30多年,专门拍摄西藏题材,作品曾多次获奖,举办过个展,出版过画册。

他在青藏高原生活和工作了33年,用影像衡量这片土地的温度;他不但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人物形象;他痴迷于雪域高原的自然景观,也深切体察到冻土上下丰厚的人文内涵。他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呈现和阐释了西藏,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特定时期不可多得的影像典范。

——李树峰

李靖

1955年出生,从事军事摄影43年。曾获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被评为全军优秀党务工作者,3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43年摄影生涯,27年职业摄影记者经历,他矢志奋斗在军事摄影工作的第一线,不怕牺牲,不避风险,是1988年祖国南沙“3.14”海战后(对越)首批担任战备值班的记者;在1998年抗洪,2008年汶川抗震等重大突发灾害报道中,他都是从北京首批抵达灾区的记者之一。他善于在灾难现场抓拍经典瞬间。他常年把镜头对准基层官兵,对准西藏,南沙等条件艰苦的边海防。他曾四进墨脱,四下南海南沙。辛勤耕耘,成绩卓著。

——乔天富

杨麾

1950年出生,南充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获奖,曾获“四川省青年摄影十杰”、“2009-2010年四川摄影十杰”等称号。

老老实实,安安静静拍自己家乡的他,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天起,便像一根针一样扎进脚下的土地,30多年不变。这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对自己家乡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影像,对中国乡土影像来说也有着重要研究意义。他拍摄过的很多场景很多已不复存在,他的这些照片自有其特别意义。更加可贵的品质,是他的镜头里潜藏着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让我们看到一个乡士摄影师的真诚和善意,以及对家乡人的真爱。广阔的中国大地上,需要更多这样一直坚守本士的摄影家。

——傅拥军

张兆增

1957年出生,中国煤矿摄影协会副会长。有上百幅作品在国际、国内摄影比赛、影展上获奖。曾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中国记协抗击非典优秀新闻工作者。

30年的纪实摄影实践,使他形成了这样的摄影理念,即记录社会,记录生活,记录人生。从他的影像作品中,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的时代面貌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他在30的创作中,记录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路程,特别是中国矿工的生产、生活历史;其中承载着解读矿业建设、发展和矿工生活的过程与意义、投入与情感。

——张风

侯贺良

1953年出生,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图片编辑奖)、中国政府对外传播“金桥奖”、《中国画报》“金睛奖”等多个奖项。

他从事摄影创作40多年,著作等身。作为知名摄影家,此次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这一殊荣,可谓实至名归。奥古斯特·桑德说:“照片就是你的镜子,就是你!”摄影者之内在禀赋决定了其摄影的态度,该摄影之态度,又决定了其作品的样子。一个摄影者的诚恳,在其作品中是能看得出来的。侯贺良讷于言而敏于行,温良敦厚。文如其人。

——曾星明

原瑞伦

1955年出生,中国铁路摄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铁路40多年的发展变迁,40余次赴青藏铁路创作,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全国新闻摄影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他是一位有着40余年铁路摄影经历的“老铁路”,他的影像创作历程是与中国铁路发展同行的。他深入铁路沿线,记录中国铁路的发展与变迁,铁路工人的工作与生活,把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定格在胶片上。原瑞伦相信,铁路摄影人既要勇于追逐光影下的铁路足迹,记录列车行进路程,更应记录铁路人付出的种种艰辛。他的作品反映出坚韧的工作毅力和四射的创作激情。

——张风

钱捍

中国四胞胎

1953年出生,高级记者、《大众日报》摄影部原主任,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先后获得两届“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首届“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称号,两次获得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出版多部摄影画册。

“金像奖”评选时,63岁的他正跋涉在新疆天山脚下采访、创作,可见其执著精神;2013年,已60岁的他出版了《365天——2012钱捍摄影日记》,可见其创新意识;1993年他40岁时开始拍摄《中国四胞胎》专题,而且持续跟踪拍摄21年,记录了四胞胎成长过程,可见其专业素养。期间,他还为四胞胎争取抚养费、房子;为他们的母亲争取带薪产假和医疗优惠;策划为四胞胎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中国四胞胎》专题除其新闻价值和影像价值外,还可从中看到一位党的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陈志勇

焦波

1956年出生,从事纪实摄影创作和纪录片创作。摄影作品《俺爹俺娘》和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均多次获奖。

一个执著地以影像方式跟踪社会进程的人,以《俺爹俺娘》的影像专题引发业界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年代庞大的移民群体中获得情感共鸣;此后,专注于乡土、乡亲题材的动态摄影专题,形成系列。他将故乡亲人“代入”影像叙事中,改变了“看”与“被看”中职业记者式的惯常调性,融入了更多的亲情因素,凸显了影像的力量。

——李树峰

猜你喜欢
金像奖摄影家摄影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