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心理健康发展实践研究

2016-12-07 22:16李毅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美育心理健康音乐

李毅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危害着初中生心理健康,因此这就需要开展美育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其主要内容即演唱、演奏和赏析音乐作品,通过这三方面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故本文将以中学音乐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美育初中音乐创新思维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美育教育的特殊性,注定其将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学校应积极开展美育教育。而初中学校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整合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科教学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特别是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还要借助音乐教育的美学价值,不断增强完善其素质人格,挖掘发展其创新能力,进而才能充分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音乐的价值

音乐艺术与人类现实生活情感息息相关,既能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又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说,音乐旨在以声音愉悦人类感官,使其感动并激发其热情。也就是说,音乐是舒缓人类情绪,洗礼人类心灵的重要工具,更类似“舒经活络”的“体操”,使人舒心沉醉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脱。据相关研究报道称,音乐能够治疗人类情绪和心理上的各种疾病。总之,音乐对唤醒与改变人类内心情感及主观认识,使其简化自身精神世界极具重要意义。同时音乐还能减少舒缓人类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促进其人格完善。

二、初中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学习问题。由于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其心理负担较重。比如,各种考试均会增强其紧张感,担心考试失利会受到同学嘲讽,并让家长或教师失望。往往学生非常敏感外人的言行,若长期如此必会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出现考试焦虑症等。二是,人际关系。由于初中课业相对繁重,学生每天都两点一线,无法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交流。因此,学生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理解、认同与友谊。但从实际调查来说,往往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经常使自身人际关系陷入尴尬中,有时还会曲解教师的评价,对同学缺乏信任,甚至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感受。三是,青春期的特殊性。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会引起学生情感和心理的变化,故而,青春期的学生常常有叛逆行为,希望充分展示自身个性;或是表现出自闭,不善与人交际;亦或缺乏较强适应力和受挫力等。就总体上来看,这些均为正常反应,还需要教师施以有效引导,方可得到改善。

二、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近年来,我教育水平空前绝后的提高,促进着教学方式的日新月异。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够丰富音乐教学形式,有效增强音乐教学效果,而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最广泛的为电子网络技术。以《黄河大合唱》教学为例,教师可用视频展示黄河波澜壮阔的奔流气势,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和观看视频对其产生直观感受,进而加深对《黄河大合唱》的理解,并在学唱及练习中将黄河的画面刻入脑海,使其获得感官性的感受,不断巩固学习和练唱的效果。又如,教学国粹戏剧如京剧等知识点时,利用幻灯片呈现京剧中的行当、乐器等,一般京剧常用乐器包括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种,其中打击乐涉及铙钹、板、堂鼓等;管弦乐则为笛子、京胡、唢呐等。通过展示这些乐器的图片信息,引导学生区分生活常见乐器,有助于其理解。同时京剧行当也可制作为幻灯片形式,并采取图片比对搭配法来总结常见京剧行当。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模式,既能规避场地限制问题,还能创设相对真实的环境,帮助学生更直观、主动的理解音乐知识。

(二)鼓励学生改编音乐节奏

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对经典曲目、熟悉旋律表现出激动异常,若这时再引导学生来改编经典旋律,必定能更充分的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学《欢乐颂》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作者贝多芬,众所周知,贝多芬是德国的杰出音乐家,但贝多芬的生活相当不幸,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主要是依靠坚强执着的艺术追求毅力,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然后再教学生学唱歌曲《欢乐颂》,由于《欢乐颂》的旋律主要为极进,丰富运用了四分音符,再加上以中速为主,故歌曲氛围热烈庄重,且旋律易于上口,学生能够快速学会。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同学们能否改编音乐节奏,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呢?不如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改编得最出色吧!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改编歌曲,并要求他们在既定时间内完成,极个别小组完成速度很快,如某小组认为四三拍即四二拍加入抒情的强拍,这种抒情时值被延长了一拍左右,同时也不难看出,相对四四拍、四二拍来说四三拍更感性,需要融入欢快的情感才能使歌曲的舞动感更甚,反之,则会使歌曲过于凄凉。

(三)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教学要获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可围绕历史事件或焦点事件等进行。比如,“7·28”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教师应尽量收集关于该事件的资料,并围绕音乐主题“让世界充满爱”,以诗、音、画的形式制作课件。授课时,播放地震灾难后的悲惨一幕,配合《马太受难曲》《摇篮曲》与教师的慢速介绍,使学生发出情感共鸣,含泪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再引导他们深情朗诵:“我哀痛,我遇难的数万同胞……我爱你,中国!”(注:教师即兴心曲)通过这种方式唤醒学生心中的爱与责任,并使其将“爱”永驻心间。

教唱歌曲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音乐、旋律及意境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寓意深刻的歌曲不仅极具魅力,能够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情操,使人们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与理想,并激励其实现人生价值。事实上,人类成长与歌声之间关系密切,但流行歌曲泛滥的时代,极易造成学生难辨优劣,学唱任何歌曲。鉴于此,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尽量让学生欣赏学唱健康高雅的歌曲,包括如《爱的奉献》《阳光总在风雨后》《铿锵玫瑰》等优秀流行曲。以教学《青春舞曲》为例,授课前先引导学生: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呢?使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活跃课堂氛围,然后再引入教学内容:理想往往都非常美好,然而青春易逝,我们必须把握当下,刻苦学习……当学生熟唱后,再单独邀请几名学生独唱。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就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而其中美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现途径。音乐美育简单而言就是审美教育,它是根据音乐美的规律,通过各种各样、题材不一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初中音乐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情感与人格的教育作用,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的情感得以升华,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全面的挖掘发展,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将这种学习习惯延伸到其他学科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张亚琴.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13):176+153.

[2]陈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160+155.

[3]董琳.音乐教育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4,(19):73+45.

[4]贾超璟,廉享.“音乐处方教学”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6,(6):48-50+13.

[5]赵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读写算,2013,(24):194+125.

猜你喜欢
美育心理健康音乐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