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层次有效沟通衔接

2016-12-08 16:49周波�オ�
山东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体系

周波�オ�

摘要:基础教育不能一味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一味关心自身的“专业性”,不能排斥其他教育层次,必须与其他教育层次的衔接,落实“学业评价”中基本要求,并和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内外的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和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将基础教育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融入国家的整体教育框架(体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其他教育层次;教育框架(体系);沟通衔接

目前,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升学”——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特别是素质教育示范校)的比例越高越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越低越好;高中毕业生升入本科(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比例越高越好,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考不上高校)比例越低越好。升学率的问题往往成为学校是否优质的关键。其他教育层次在招生时,一边要抓住“尖子生”,一边又“抱怨”生源质量。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层次的冲突旷日持久。

究其原因,在于基础教育相当排斥其他教育层次,一味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而其他教育层次忽视基础教育,一味关心自身的“专业性”。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层次已经完全脱离了国家的整体教育框架(体系),成为既不“往来”又彼此“埋怨”的两个“独立领域”。在这种状况下,各教育层次在各自领域里的所有改革最终都必定是徒劳的,所有的改革也必定是得不到社会认同的。

一、基础教育不能排斥其他教育层次

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作用是在所有教育层次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从哲学的角度讲,价值是两各物体(事物)之间作用的结果,是实践的产物。基础教育过去没能独立,现在不会独立,将来也不可能独立。因为“独立”就没有了“价值”。

1.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的沟通衔接不等于“应试教育”

从形式上看基础教育处于其他教育层次的下端,似乎是“其他教育层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预科,高考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于是有人就简单地认为:基础教育事实上已日趋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沦为高考的附属物。其实从国家的整体教育框架(体系)的角度看,基础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基础部分,不是独立的、完整的系统(或许只能称为一个子系统)。基础教育的这种定位与其是否是“预科”、“附属物”和“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没有直接的关系,更不会直接导致“应试教育”的形成。

将基础教育从教育体系中与其他教育类型(层次)割裂开来,成为游离于教育体系之外的“教育”,基础教育就能迈向“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的根本价值了吗?

“应试教育”之所以泛滥的关键是“劳动力”价格上的高度“离散”。高学历就等于高收入,促使全社会追求“高学历”。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是造成“应试教育”的关键。对学历的崇拜是“应试教育”的核心。为追求高额待遇而展开的学历比拼,不是基础教育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应试教育”既不是基础教育的特产,也不是基础教育的特色,基础教育没有必要为“应试教育”承担全部的社会责任。

2.基础教育不能过于强调“独立意思”,不能形成“功利意思”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鉴于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一旦出现社会问题,最终被“问责”的往往就是教育。鉴于基础教育自认为在教育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所以一旦出现教育问题,最终被“问责”的往往又是基础教育。鉴于教师在基础教育的关键作用,所以一旦基础教育出了问题,最终被“问责”的又必然是教师。

基础教育何其苦?基础教育的教师何其苦?基础教育为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天长日久就形成“独立意思”,就需要强调“独立价值”,就要告诉世人“诸多囧事于己无干”。另一方面,为从国家的整体教育框架(体系)摆脱“垫底”的定位,有必要讨好整个社会,于是“功利意思”日益明显。基础教育虽没有必要为“应试教育”承担全部的社会责任,但必须承担在“功利意思”下,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责任。

基础教育在国家的整体教育框架(体系)的定位是天然的,是不能改变的;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层次的沟通衔接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

二、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的沟通衔接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要下移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正逐步关注不同学生的能力结构。目前高等教育大致有两大类高校模式:一个重视学科性人才培养、另一个重视应用性人才培养。其中,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产生、壮大与完善最具活力。高等教育培养着更广泛意义上的精英,几乎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中的领军和骨干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就业,它的最终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

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一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一些公民道德教育,也包括一些与人合作和社会实践教育,这是所有高校都要做的;二是通过主辅修课程教学,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学科结构上的扩展,这是大多数学校要努力的方向;三是通过厚基础的教育,特别是文理贯通,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不以本科教育为就业产品的大学。

总而言之,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具有人本意识、全局意识、未来意识,具有分析与决策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演示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与创造能力、处理压力能力的人才。其中的基本要求完全可以下移至基础教育。

2.“学业评价”的基本要求要落实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业评价”中两个重要的指标是“认知行为的变化”和“知识和能力水平价值判断”。前者不是简单的“认知评价”,后者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能力判断”,而是在认知、知识、能力等方面变化发展和水平与方向的综合评价。落实学业评价的关键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由于基础教育不是直接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层次,基础教育毕业的学生必须进入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才能将认知、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成果转化为社会直接需要的实践技能,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满足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为社会的现实和发展做贡献。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教育只有落实“学业评价”中基本要求,才能和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完成人才规格的要求。

三、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沟通衔接的具体表现

1.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

由于基础教育处于国家的整体教育框架(体系)的底层,所以基础教育办学目标事实上成为其他教育层次办学的出发点。其他教育层次由于自身定位的差异要求办学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因而基础教育办学目标必须也是多元的。基础教育办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需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不光是现在接受者的教育,还有将要接受的教育。

这里带来了一个问题,基础教育办学目标的多元化是否就会造成“应试教育”?造成了“应试教育”的根源是基于社会分配的基础教育办学目标的单一性(只有升学目标——高中或本科院校),基础教育目标办学的多元化反而是杜绝“应试教育”的有效途径。

2.基础教育的管理资源、信息和条件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和条件,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可利用的资源、信息和条件,不仅来源于教育内部的,更多的是来自于教育外部。

但是目前基础教育管理的资源、信息和条件等主要还是来自于基础教育内部,外部的东西少之又少,充其量是地域内的一些师范院校的资源、信息和条件,根本无法跳出基础教育这个圈子。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沟通衔接,并利用他们的管理资源、信息和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办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

3.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由于课程标准体现的是认知、知识、能力的概述性要求,所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层次在教学内容上的沟通衔接首先是课程标准,教材的沟通衔接是其次的、从属的、困难的。

事实上,基础教育在课程既定之后,教师在教学中却首先关注教材,其次才是课程标准。而其他教育层次则相反。基础教育教材之所以往往是高校教材的简写本,问题就在于两者间的只是教材的沟通衔接,而非课程标准(认知、知识、能力组成的整体)的沟通衔接。

4.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是由服务的对象——学生和其他教育层次决定的。自说自话式的评价完全没有意义。基础教育的毕业生不满意,高一层次的教育不满意,就是对基础教育的否定。基础教育的教学评价不能搞“花架子”,所谓的“自评”、“互评”或由主导基础教育的专家、领导评,其作用与意义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四、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之间的沟通衔接

谈到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之间的沟通衔接问题时会发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积极,往往是主动提出要和基础教育的沟通衔接。可惜!相对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没有优势;相对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也没有优势,所以基础教育“懒得”和他们沟通衔接。本科院校也不是不愿意和基础教育沟通衔接,可是为避免成为高等教育的“预科”、“附属物”和“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所以基础教育又不敢“搭理”。

基础教育目前的强调所谓“独立价值”——似乎不独立不能显示其重要性,强调所谓的教师发展“专业性”——似乎只有基础教育的教师才具有专业性。可能就是这种思维在作“怪”,使得基础教育与其他教育层次之间难以沟通衔接。基础教育自我封闭,主动地将自己“孤立”于国家的教育整体框架(体系)之外,“孤立”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外。

基础教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基础教育发展的前提是融入国家的整体教育框架(体系)的,基础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层次有效沟通衔接。

[参考文献]

[1]柴彩霞《基础教育中学业测评的测量学取向》《教学与管理》[J]2013年18期

[2]马陆亭《由体系和制度入手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http://onsgep.moe.edu.cn/edoas2/website7/level3.jsp id=1337588676736209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上海 200050)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