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路的“最后一个”悲剧

2016-12-08 11:12杨攀丽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9期

杨攀丽

摘要:汪曾祺以细腻的笔触在《戴车匠》中描绘了一个凄凉、可怜的末世人形象。小说叙述了一个传统车匠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和后继无人的境况下而消逝的故事,文笔随性自然、语言清新朴实。文章通过细致缓慢的言说,恰当地使用了全知叙述视角,在朴实的描写中,传统文化的衰落带来了对传统技艺消逝的致命一击。

关键词:戴车匠;传统技艺;文化衰落

《戴车匠》在汪先生的创作中算不上最有特色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不少读者。汪曾祺曾说,一件事要有滋有味,得慢慢地说不要担心,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小说《戴车匠》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寄托,是传统技艺和文化逐渐走向没落的标志。

一、全知叙述视角与独特的模糊审美

第三人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并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小说开篇,叙述者就铺叙出“戴车匠是东街一景”,开头虽平淡无奇。然而“景”却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事物,以“景”来囊括形容车匠的店铺,无疑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本期待。紧接着时代变化,作者点题指出戴车匠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行业。“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1]“一个”、“一家”连用两个数词“一”,这不仅暗示了戴车匠的末世人形象,还隐约为后文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文本中几乎找寻不到故事时间的具体表现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标志。讲述者故意模糊了背景,采用一个整体的时间概念,很少有具体的时间标记,模糊的时间概念使读者在心理上模糊了对文本的心理认知,时间的舒缓、悠闲的叙事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审美效果。

二、自然朴实的传统艺人形象

汪曾祺从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街,一条蜿蜒的小巷”。他放学回家的路上总“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店铺、手工作坊、布点、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那些店铺和手艺人曾使汪曾祺深受感动,使他“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汪曾祺坦言这些印象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记忆。

文本对戴车匠形象做了精心刻画,尤其是他对传统技艺的虔诚态度,勤劳朴实的传统道德与勇于创新的精神。戴车匠很喜欢一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车匠不仅技艺高超,文化修养也颇高。这副对联,不仅写出戴车匠平凡质朴的形象,更体现他美好的审美价值追求。他不喜欢父辈留下的车床,便自己动手进行创新。戴车匠是那个时代传统手工艺者的代表,他们勤劳、技艺高超、淳朴憨厚却有想法,不因循守旧。

三、传统技艺与文化的双重失落

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却有一抹苍凉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文中写到戴车匠的铺子被夹在两个现代铺子之间,外观很小只有一个屋子。 单一个“夹”字,便足以写出了戴车匠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迫状态。然作者笔锋一转“地势却颇高”又在另一方面写出车匠所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在普通百姓中的地位。然而在夹缝中的抬高,无疑又是底气不足,暗示着车匠的存在必定是不长久的。

当戴车匠的儿子将螺蛳壳射到“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时,戴车匠心底流过莫名的悲伤。“钱庄”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金融组织,它的倒闭揭开了小农经济没落的大序幕,暗示依托传统经济而发展的各种手工技艺的灭亡趋势。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2]什么都没有了,传统手工技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在现代经济的对抗中,已经凄惨地阵亡。在感伤的叙述语调中,作者的忧伤慨叹与戴车匠的无奈相融一体,他们相互倾诉这种落寞与悲伤。汪曾祺是体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在文字上对节日、风俗有大量的描写。比如通过对清明节的吃“螺蛳”玩“螺蛳弓”的风俗再现,作者有意的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但“螺蛳弓”被“洋老鼠”取代的现象却揭示了传统技艺的衰落与传统文化的失落。

四、结语

汪曾祺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行情的人道主义者。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3]在小说《戴车匠》中,他以人道主义的温情眼光注视着这一切,轻轻地哀叹戴车匠的消逝,感叹传统文化的失落,远距离地审视与思索着人生的忧伤与苦味。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和后继无人的困境下,找不到出路的戴车匠们不得不成为传统技艺的最后一个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徐海燕.汪曾祺的小时候叙事艺术[D].华南师范大学,2008.

[3]汪曾祺.晚翠文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