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

2016-12-08 11:29王佳惠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叙事学安徒生

王佳惠

叙事学,也称“叙述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所以前期称为“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的成就则集中体现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叙事文学称为法国结构主义文论者主要关注的课题材料。形成这种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叙事文学本身所具有的与结构主义文论的“相适应性”。与诗歌相比,叙事文学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构成一种更具有共通性的结构特征,具有一种无论采取何种叙述方式,其文本价值都能够做到较少流失的稳固性。结构主义叙事学就是力图通过对各类作品的简化、归纳,找到隐藏在一切故事之下的那些基本的叙述结构,由此达到对于不同叙事作品的普遍性的解释。

下面,我将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浅析《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

众所周知,如果《安徒生童话》我们用非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为例,看到的是小女孩因为贫穷在寒冷的冬天出去卖火柴,饥寒交迫中小女孩出现了幻觉,见到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祖母,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现实,从中反映出社会不公平、残酷和黑暗的一面,向我们传达了作者渴望社会爱与温暖的心声。

但如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分为这样几个结构层次:卖火柴的小女孩(受欺压者),祖母(美好未来事物的象征),有受欺压者被欺压后产生的对美好未来事物的憧憬。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结构主义叙事学用通俗的语言说,就是通过分析故事的内部结构,从而得出故事叙事的一种共性。

在童话故事中,人物可以是多变的,但是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却是有限的和不变的。例如《安徒生童话》中许多“王子拯救公主”式的故事中,王子可以是任何一个善良的或是勇敢的人,公主可以是任何一个以别的名字命名的弱小者。无论将这些人换成什么角色,他们各自的功能和立场都不会发生变化,因为整个基本的故事结构也总是不变的。

所谓功能,是格局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的人物行动,如“英雄听到心爱的人有难”,或“英雄为心爱的人离家”,或“英雄与邪恶的力量斗争”等。这些人物行为,都作为一个情节单位对情节发展具有意义,因而也是具体的功能单位。

《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需要我们着眼于作品内在的形式特点,力图在一种叙事文学体裁中抽象和简化出一种基本的结构功能模式,并由此为这种叙事体裁制定出一套类似语法规则的叙事模式。

如果从结构语义学的角度来分析《安徒生童话》,也可归纳出三种叙事结构,即契约性结构、表演性结构、分离性结构。

在民间故事中,常常把统一行动分配给各种不同人物。

普洛普曾将童话这样定义:童话具有工具性,一方面它千奇百怪,五彩缤纷;另一方面,它如出一辙,千篇一律。“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不变的因素,是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如何实现或由谁来实现它们并不重要。

《安徒生童话》中的结构主义叙事学可以从结构与功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出童话的一般结构模式,也可以归纳出童话当中基本的语义特点。所谓结构主义,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局限于文本的表层的文字含义,而要挖掘文本深层的结构含义。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叙事学安徒生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
块茎、流变与解辖域化的语言——得勒兹后结构主义语言观探索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