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为你插上翅膀,大漠向你敞开胸膛

2016-12-10 23:53北方
神剑 2016年4期
关键词:沙山返回舱飞船

北方

2016年6月25日晚上8点,我国新建的海南文昌发射场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搭载着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第一次在美丽的椰林海滨展示了中国航天“大块头”的力量,拉开了中国航天“大推力时代”的序幕。603秒后,“长征七号”火箭顺利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现场观看发射的许多观众面朝大海,尽情宣泄着激动的心情,有的还集体唱起了《千年等一回》。的确,无论对于中国航天期盼已久的低维度发射场,还是对于生活在海南的当地人,尤其是为了发射场建设迁出椰林的居民、学校师生,以及许许多多为发射场建设付出艰辛和牺牲的人们来说,这一刻,他们已经等了很久。

“长征七号”首次飞行任务,一边是海洋,一边是沙漠。

当火箭升腾的烈焰倒映在碧波荡漾的蔚蓝大海,很多人还不知道,着陆场系统的回收人员正在位于东风着陆场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之中,等待“长征七号”的飞船返回舱回到家园。

东风着陆场处于我国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启用东风着陆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沙漠地区进行飞船着陆的尝试。不仅如此,“长征七号”搭载的我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还将以弹道式返回方式 也就是以超音速的高速降落方式返回地面。由于下降速度太快,空气动力过载很大,又没有升力控制,因此无法控制和调整落点,只能“落到哪儿算哪儿”。技术人员为此次飞船缩比返回舱返回规划了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比神舟飞船落点范围大28倍。

巴丹吉林沙漠,我国第三大沙漠,世界第四大沙漠,素以高大沙山著称,被誉为“世界沙丘之王”。这片面积近五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沙海,因为沙山高大密集变幻莫测,多少年来始终无人敢深入其中探秘。曾经有好事者组织庞大的“沙漠之舟”骆驼队进行“穿越”,但刚刚进入沙山边缘,风暴、沙山、炙热……“穿越者们”很快领教了巴丹吉林沙漠的威力,所带的水第一天便消耗殆尽,眼看着连绵起伏望不到边的沙海,大家狼狈而回。

在被确定为此次“长七”任务飞船返回舱落区之前,巴丹吉林沙漠依然那样神秘地存在于这个喧嚣的世界之上而无人靠近。

早在2014年,着陆场系统就根据相关任务方案,展开针对沙漠搜救的种种技术攻关和人员训练。

单纯对于飞船降落来说,沙漠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它有着海水般松软的缓冲,而不必担心深不可测的海水:广阔的无人区省去了草原上疏散牧民、羊群等安控工作的麻烦。不过,对于搜救来说,沙漠搜救的难题可真不少。自古以来,人们都把骆驼当作无一例外的“沙漠之舟”。但是搜救飞船,骆驼肯定是不行的。着陆场系统的技术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沙漠之舟”机械化。

为此,技术人员跑遍了国内几乎所有的越野车制造厂调研,创新了一系列沙漠越野装备,把载重车轻型化、越野车安装防滑、防滚装置。在大家的集智攻关下,一支机械化“沙漠之舟”终于初具规模。

有了机械化装备还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要把这样的装备开进沙漠,还要把几吨重的飞船运出来,尤其是在巴丹吉林沙漠这样沙山环立的腹地,又是一个“拦路虎”。一开始,搜索人员挑选了驾驶技术最好的司机,本以为凭着如此精心改良的“沙漠穿越车”,就可以开进沙漠腹地。然而,刚开进不到几公里,司机便“望沙兴叹”:没有丰富的沙漠行车经验,根本翻不过沙山。更何况沙漠之中还有许多百米深的“沙窝”,要想把车子从“沙窝”里开出来,必须要有极为过硬的专业技术沿着沙壁一圈一圈地转出来,搜索人员形象地比喻为“涮锅”。这些难题令搜救队大队长十分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沙漠越野赛车手,从此开始了“拜师学艺”的一段佳话。在专业沙漠赛车手的帮助下,司机很快掌握了许多诸如翻沙山、出沙窝的驾驶经验和“涮锅”技术,沙漠驾车水平飞速提高。不仅如此,还建起了一套从初级到高级的沙漠越野司机训练教程,普通司机经过几天的培训,就能够熟练掌握沙漠驾驶技术,使得他们一看见沙山的形状,就知道怎么开;一看见沙窝,就知道怎么“涮”。

无数次在沙漠之中训练之后,2014年秋天,搜索人员组织了一次“机械化”穿越整个巴丹吉林沙漠的实战拉练,结果超出了预期的想象,取得了更加丰富的实地经验,初步考核了搜救队员们在各种复杂地形和条件下的沙漠驾驶技术与野外生存保障能力。2015年5月,在统一组织下,仅用了9天时间,就穿越了数百公里长的沙漠,参试部队的沙漠驾驶技术与野外生存保障能力得到全面考核。而从预定待命区域到达落点,他们只需要短短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抵达。

除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着陆场区域内还有周边的山区、湖泊、河流、戈壁,以及部分居民区和设施,几乎包含了内陆的大部分地形地貌。搜救人员走遍了落点分布区域的每一个山头、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戈壁、每一段河流,从各个方向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行程4万多公里。着陆场系统总师卞韩城风趣地说,他们几乎绕地球走了一圈儿,数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只要发现飞船落到哪儿,他马上就能知道怎么走,从哪儿走最快最省事。

解决了沙漠地面搜索问题,还有空中搜索问题。

飞船回收,一直是“空中搜索、地面处置”。正常情况下,直升机直接将飞船吊运出沙漠,再由地面车辆通过陆路运回目的地。但是,在沙漠起吊飞船,远不比在草原戈壁,因为草原戈壁飞机都可以落下去作业。也不比水上,直升机悬停在水面上空作业,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但在沙漠,直升机既无法降落,又不能低空悬停。因为高度稍一降低,飞机旋翼掀起的沙尘就会像一场沙尘暴一样遮天蔽日。在这样的沙尘暴中起吊飞船,以及将来救援航天员,无疑都是十分危险的事儿。如果能让直升机在沙漠降落,一切将迎刃而解。

怎么才能让直升机在沙漠中降落?技术人员又开始绞尽脑汁想法子、搞创新,如果有一块足够大足够结实的材料,固定在沙漠中相对平坦的地方,跟停机坪一样,直升机就可以在沙漠降落了。大家说干就干,开始调研厂家研制材料,制作沙漠临时停机坪,并用帐篷在沙漠中做试验,模拟直升机旋翼卷起的大风。当他们第一次把这个想法讲给空军飞行人员听时,大家都觉得这根本不可能。 技术人员没有气馁,继续做大家的工作,一起研讨,终于说服了空军人员。第一次做试验,大家把四块制作好的厚帆布连接成篮球场大小的一块压沙布,用一米长的钢钉钉入地下固定。由于沙漠地质松软,结果飞机刚飞过来,强劲的风力瞬间就将帆布掀翻,插入地下一米深的钢钉纷纷被拔出来。

猜你喜欢
沙山返回舱飞船
成功着陆
乘上勇气的飞船
环球图说
长春光机所研制设备 助力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成功着陆
大漠的呼唤
“跳兔”,我佩服你
喜龙号飞船
突然来的风
飞船失事
鸣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