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人格教育探究

2016-12-10 02:37萧富泉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教育理念职业学校

萧富泉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当前职业学校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因此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文教育;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36-01

1.前言

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其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后天的学习教育影响最大,特别是对于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正是确定自我意识与自我角色形成的年龄阶段,这时期的学生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他们会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因此职业学校逐渐重视学生人格塑造是职业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融人文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基础教育科目理所当然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课程之一。

2.人文教育的内涵及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的确,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育人"。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生存状态、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加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教育也不免陷入诸入此类的怪圈,造成人文教育的缺失。就职业学校而言,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如下表现:所制定的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以知识传授与技能、能力的培养为主,忽视了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人文教育所设置的人文学科、学时和教学内容严重不足;就教学的模式而论,偏重智力教育,重视传统的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比较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等。

3.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内容和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社会所需,学生发展所需,语文教学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

3.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搭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桥梁。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差、底子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大多数的教师对他们也存有不少偏见,致使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产生"挫败感",导致学习自信心的丧失,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摒弃原有的偏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头脑灵活、表现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操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性,等等。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搭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个性发展。

3.2加强创新的授课方式,增进师生交流。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为制造师生的不平等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畏手畏脚,害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就听不到学生最直接的心声,更谈不上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一方面老师要放下架子,亲切自然、平等商量地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在授课方式上要由"填鸭式"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式"转变,在课前要做好学生思想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真实需求,在课后要做好课程总结,听取学生的听课感受,逐渐改进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必要时可以以"角色互换"的体验课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

3.3从课本本身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素材非常丰富。不仅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可歌可泣的伟人故事、英雄事迹,也有抒情散文、诗歌等,这些文章的寓意不但包含有是与非、恶与善的判断标准,更有做人的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章中的这些寓意进行深层次挖掘并提炼。因此职业学校老师在语文课程设计时不但要设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应该设立德育目标,并且应该将其放到与知识、能力目标同等重要的位置,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优秀文章,不但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生命质量的提高。

3.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仅依靠书本上的文章达到对学生人格塑造教育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辅以适当的课外活动,可以说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素质已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因此在选择活动类型是要有针对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一般可以选择举办名篇名著读书体会交流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由于活动形式不呆板,很能收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教师从中引导,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展现或者挖掘自身优势,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提升,逐渐认识自我。

3.5为学生营造审美情境,善用人格感化。要注意创设情景,以情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是作者深厚感情的产物。只有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引起共鸣。通过情感的共鸣、认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水平的目的。创设情景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声情并茂的朗读、表演,也可以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图片展览;可以是背景材料,作者经历的适当介绍,也可以是教师饱含激情的畅讲。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恰当选择,灵活运用。一旦学生进入情境,人格渗透就容易实现了。比如在教《沁园春长沙》(中等职业教材基础模块下册)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北方秋天的壮丽景色,再播放配乐朗诵。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无不被壮丽的祖国山河美景所陶醉;被毛泽东主席那宽广的胸怀、乐观的情绪、伟大的抱负所折服;被诗词中那慷慨激昂的气势所震撼。正是在这种情景之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人格境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艳.浅谈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2]陶晓艳.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周晖.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关于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16)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教育理念职业学校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