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读园续:艺圃、留园、耦园、退思园

2016-12-10 08:24凌龙华
江苏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留园园主

◎ 凌龙华

姑苏读园续:艺圃、留园、耦园、退思园

◎ 凌龙华

艺圃

艺圃寓明心

寻寻觅觅,是那条弄堂般的小巷最终让我找到了艺圃。

曲曲折折,是那两排仿佛镶嵌在墙壁上的紫藤把我引向了庭院深处。

何谓大隐隐于市,何谓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访游艺圃,你会深有感触。不远处,就是阊门,就是七里山塘,即便当年,亦“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一个“圃”字,归结于耕读传家,儒;一个“艺”字,钟情于山水审美,雅。读艺圃,你会处处感受到一个“明”字在晃:明朗的明式风格,清明的明臣情结。

名副其实,这是一座名人名园,也是一座明心明园。始建于嘉靖年间。初创之际,“隔断尘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鼎盛之时,“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境,交相为重”。

第一任园主袁祖庚系明代进士、学宪,强仕之年,洁身自好,归隐故里,建“醉颖堂”,悬匾“城市山林”。第二任园主文震孟,文徵明曾孙、明末大学士,满门风雅,一身正气,更园名为“药圃”。第三任园主姜埰(号敬亭),明崇祯进士,刚正不阿,被贬;明亡后,流寓苏州,改园名为“颐圃”,又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定园名为“艺圃”。至清道光年间为绸缎同业七襄公所所在地(“七襄”借代纺织,取意于《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艺圃纵深,南池北堂。全园面积五亩余,池面约占五分之一。风光在水,礼仪在堂。一波三折,进入大门,若心无旁贷,则登堂入室,直奔敦重礼教;若顾盼流连,则别开生面,一下转向山水野趣。

开朗简练的叠水理水手法,“闭塞中求敞、浅显中求深、狭隘中求险”的美学诉求,令每一位入园者心弦拨动。

宅五进,庭院深深。前厅世纶堂,教化之义不言而喻。对面门楼砖雕,刻“刚健正中”四字。内厅东莱草堂,悬古松图,旁有对联:“松下论文诸贤乐耳,砚边挥笔数老陶然。”既明淡泊之志,更寄浓郁乡愁。园主姜埰为山东莱阳人,嗜枣,思家乡面食,因而,他把内厅叫做“东莱草堂”,在园中种枣(后其子于树旁追建“思嗜轩”),而把内书房干脆以故乡的一种平民面食命名为“馎饦斋”。

园中主建筑博雅堂,又名念祖堂,硬山屋顶,中堂三间,左右为偏室。堂内梁柱等木结构和砖细均为明代遗物。那些明式桌椅,造型洗练,线条流畅,如铁线篆,叫人忍不住在“端详”之余再“端坐”一会。墙基雕花,梁柱两旁饰“官翅”。官翅系古代官帽两侧的耳翅,标志不同的官位,也表明主人地位。博雅堂有抱对联,与南池风光遥相呼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院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另有苏州当代书家谭以文行书对联,意境一脉相承:“闲看秋水心无事,坐对长松气自豪。”

独具匠心“响月廊”。每一扇漏窗都是取景框,而正中间的那一方洞壁天然生成一幅“竹节图”翠色欲滴。“图”旁悬配对联,曰:“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下设小几一张,大金砖桌面,抚之生凉,叩之有声。回廊南连假山,东接一池碧水,了无遮拦。“回廊何窈窕,所欣夜景时。”中秋之夜,最是举杯邀月佳处?“响月”一词,绝妙,是通假呢(“响”通“享”),还是通感(视觉听感相通),都说得通,也都可意会不可言传。

明月明心。艺圃的几任园主不约而同把“明”字双重投映在风景与心灵上,或许还折射出政治“复明”的梦想?“响月”(响月廊)指向“明”,“旸谷”(旸谷书堂)昭示“明”,“朝爽”(朝爽亭)暗扣“明”。微言作大义解,不免牵强。但“爱莲”一说(书屋爱莲窝)则明明白白,士子情怀,君子操守。

自成一统“浴鸥庭”。西南一隅,别有洞天,意象逍遥,乃园中之园、世外桃源。游艺圃,纵可以忽视“正堂博雅”,你也不会漠视“闲庭浴鸥”。穿入圆门洞,不大也不规整的一方天地里,清泉浅绕,湖石巧垒,红叶点缀,绿藤披拂,同时不乏古木、树瘿,俨然一扩大的盆景或一缩微的园林,与庭外的“大山水”构成似有默契的对比。

紧挨浴鸥庭,为芹庐与南斋。芹庐为书生用功处,典出《诗经》“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南斋为先生传授处。艺圃的历任主人都好读书、纯真读书,尤其姜埰,为自己与两个儿子营造多处书斋,这些斋就像种子撒播园各处,结出的果,便是归去来兮,子弟读书终生、终生不仕。

登高送爽“朝爽亭”。亭建在假山上,假山位最南面,与池对面的朱阁对应。百年古木挺立,腊梅一枝横斜,暗与亮,沧桑与烂漫,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里是艺圃制高点,迎风伫立,衣袂飘飘。设若夏日登临,晨风中迎朝阳,当别有一番浩荡襟怀。瞻前,清波平展;西顾,薜荔铺墙。真难忘浴鸥庭高高外墙上那些如织如瀑的薜荔藤蔓啊,它们让我想起柳宗元异乡望乡时写下的诗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心灵为之震颤。

逝者如斯“乳鱼亭”。走下朝爽亭,莅水有亭宜观鱼。冬寒时节,鱼沉静,皆呈浅梦状。乳者,喂养也。乳鱼,可能就是喂鱼、嬉鱼、与鱼同乐。乳鱼亭为四角正方亭,货真价实明代遗迹。只要抬头看看亭盖,你会发现,那些驳斑的图饰彩绘,时代印痕依稀分明。在天花板、在搭角梁、在桁枋,瑞云吉祥符,贮存的岂不是传统密码、文化基因?

艺圃考据:文有汪琬《艺圃记》,画有王翚《艺圃图》,两人均为明末清初吴地名士。另有文震孟之弟文震亨所著《长物志》,可为艺圃的叠山理水找到美学依据。

留园当流连

苏州有留园路,隐约说明了什么?

流光400余载,留园依然流光溢彩。言文化传承,称世界文化遗产,都不重要,也都亲切地切中命脉。

宅院亦林园,“刘园”而“留园”。明朝血统,清代风格。古典之美,凝结于一“内”字:内敛而富内涵,内肃而又内秀,内工而兼内拙。“内”通“纳”,有容乃大,能纳才旷达。

简朴的石库门,一不小心,你或错过。入门,曲曲折折,幽幽邃邃,游廊,碑刻,一路前行,一径深入,如入桃花源,似游大观园,留园当流连!

有艺圃的品质,也有拙政园之印记。留园是一篇文化大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散在布局“园”,不散在精神“留”。游廊,总长逾700米,是线索,山水厅堂草树,占地近35亩,是素材。设若航拍鸟瞰,则:东南之庭园,雍容典雅;西部之山林,闲云野鹤;北部之田园,风光旖旎;中部之山水,画龙点睛。“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留园又似一书画杰作,整体融会贯通,各部错落有致。可走马观,也可细细品。不在乎留人,而在于留神韵。难怪被推举为“吴下名园之冠”。

留园有幸,三任园主均为有识之士,文化人。奠基者徐泰时,为明朝太仆寺少卿,归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始建此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时人称“东园”。承上启下者刘恕,吴县东山人,官至广西右江兵备道,清嘉庆三年(1798)在东园故址上改建成“寒碧山庄”,俗称“刘园”。鼎盛创举者盛康(进士)、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父子,于光绪二年(1876)扩建成“长留天地间”的一代名园“留园”。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所作《留园记》有这样的盛况描述:“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

重游留园,仿佛时空回溯。步入游廊,三块“留园”题匾,扑面而来。感谢留园的主人,把艺术镶嵌在墙壁上,而把历史投影在光阴斑驳间。留园三百多方书法碑刻,其中著名的“董刻二王帖”,就出自邑人(明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之手!

循规蹈矩,留园当作东北西南“回”字游。设若心急,旁枝逸出,则直接进入中心“涵碧山房”,看山水灵动,观旱舫“恰航”。

“古木交柯”正式拉开序幕。书条石是游龙,枯藤是壁虎,引你走向更深处。

留园

好一座五峰仙馆,面阔五间,富丽堂皇。这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的楠木厅,有“江南第一厅堂”美誉。不必看陈设,就看高悬的匾额,就看匾额上那四个发散出金石气息的篆书,你就感受到文化与传统的张力。字为清代金石书画大家吴大澂所书。

五峰仙馆前,垒石成峰,上卧苍柏,似有云气相萦;侧有小院,石林,杂树,一派野趣,正应文徴明门洞题字“鹤所”?

浮想翩跹,不觉已至“林泉耆硕之馆”。此馆俗称鸳鸯厅,分别刻有《冠云峰赞》《冠云峰图》,堪称南北呼应、图文双璧。另有双绝,一屏一联。一屏大理石,圆屏面直径达1.4米,显现一幅天然的米家山水“雨霁图”;一联为清同治状元陆澜庠手书,出手非凡:“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水到渠成,东园主角“冠云”登场。冠云亭,冠云楼,众望所归冠云峰。峰为太湖巨石,高6.5米,集“皱、漏、瘦、透”四态,兼“奇”与“直”,一望如奇峰突起,再望如云气直上。旁衬“瑞云”“岫云”两峰,整体“如一幅山水横披画”。瑞云峰为叠山杰作,由明代造园大师周时臣堆叠,“妍巧甲于江南”。

又一墙,入“活泼泼地”。“活泼泼地”为一水阁,也可看作留园西南部山林的形象代言。这里是留园的“郊野”,土坡,曲水,疏木,闲草,高高下下,起起落落,好一个“稻香村”写照,好一番“枯藤老树昏鸦”景况。回廊不弃不离,曰“缘溪行”;廊亭“君子所履”,悬对联“今日还宜知此味,当年曾记咬其根”。

回归中心,水为园魂。留园的精神在东园,在庭堂;留园的精华则在中心水域。此处跳接游园序幕“古木交柯”,也就是笔者开篇提示的游园“心急”旁逸处。

涵碧山房,顾名思义,依山而筑,苍色生凉。池沼、梧竹、白皮松,澄碧清寒。山房可上可下,上则为山下则为房。房东侧为明瑟楼,面水,造型似船,寓启航东行,故题“恰航”。池沼周遭,景点巧设,绝妙可概括为两楼、两亭、两轩。两楼为涵碧山房(彰现并观望山色),清风池馆(临风而俯瞰水景);两亭为山上可亭(古银杏两株峙立,树龄均逾200年),水中濠濮亭(连曲桥,鱼声可闻);两轩为绿荫轩(八面来风,凭栏可把酒),闻木樨香轩(八月桂花,中秋宜赏月)。古银杏,南紫薇,擎天大树,揽岁月留枝头。风生水起,水起生凉,雪舞时玲珑,盛夏时空灵,留园四季可流连。

留园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修复并最先对外开放的苏州园林。回眸,凝望当代书法家顾廷龙老先生真书所题“吴下名园”,豁然开朗。

留园不远处有上津桥,桥旁仿佛还有一个什么将军卖药处亭。留园的西面则是西园,那是五百罗汉的天地,同样“活泼泼地”?

耦园乃偶缘

“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冥冥中,耦园再现沈复“浮生六记”景象,再道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声。

处姑苏城东北隅,以绝对的三面围水本色诠释“人家尽枕河”。耦园,呕心家园,倾心小筑,一个主题——回归。

在苏州名园中,宏大显现为拙政园,中庸体现为留园,而精致,单纯表现可能只在理趣的沧浪亭与情趣的耦园了。

事实上,耦园真的是偶缘。偶乃命运,缘则注定?

清同治十三年(1874),时为正三品官衔的沈秉成抱病侨寓吴中,购得荒废“涉园”,心如止水,携爱侣,聘画师,再营佳构“耦园”。

沈经受了难以平息的宦海风波、家庭变故(两度丧妻并丧两子),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渴望可想而知。

天生有缘。当早成知音的才女严永华以神仙眷属面目相伴来苏,耦园诞生了。光绪二年(1876),萋萋相门城墙下,脉脉流水拥戴,夫唱妇随,“枕波双隐”。据年谱,园林介绍中屡提的园主身份“安徽巡抚”,当是多年后的事,可能也是这段八年“偕隐”佳话的终结之时。

是偏安一隅,也是远离尘嚣。不管怎么说,游耦园,你是不可能不体察到两大特色——外水而内山;不可能不在乎两大主题——归隐与眷恋。凝聚到一点,便是一个字——“耦”(通“偶”)。

耦在人,佳偶连理,无需赘述。耦在建构,东西对称,显而易见。耦园前身为清初保宁太守陆锦所建涉园,意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改建后,东园寄情,西园藏书,“偕隐双山间”。

耦园的精华无疑在东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偌大一处黄石假山,恁样一池曲桥碧波,还用题景“山水间”吗?今人多情,硬生生把山水间的那座水榭命名为“山水间”。也罢,且一访。但见镂窗映水,琴桌临风。刻有“岁寒三友”的鸡翅木透雕落地罩,整框一体,叹为观止。想当年,沈氏夫妇于此听风赏月、吟诗抚琴,该是何等神仙逍遥。榭柱有联为证:“佳偶配当年,林下清风绝尘俗;名园添胜概,门前流水枕轩楹。”

耦园题壁

“吾爱亭”“望月亭”如栖息树巅的一对鸟儿,一邻水榭,一与水榭隔水望。亭之所在,系涉园旧址,下有“还砚斋”,斋中悬联一副,为清代大学士刘墉所题。刘墉当时与沈秉成等正直臣子作淡淡君子交往。联语直指吾辈胸臆:“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

于是,齐整开阔的东园正厅顺理成章被命名为“城曲草堂”。

行文至此,东园的灵魂凸现了,它就是山,就是那座用黄石垒就的“黄山”,与苏州园林环秀山庄的太湖石假山一争高下,获“吴中之冠”赞誉。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往往就地取材,叠山理水多用太湖石,因而,黄石假山不多见,如此体量的黄石假山更为罕见。

耦园的精华在东园,而耦园的精神肯定在西园。经受了太多的起伏,漂泊之舟随遇而安。如果说东园是爱之巢,那么西园便是书之窝。寂静,有点儿。寂寥,谁能解?

数茎瓦菲,几丛悬藤,藏书楼前“织帘老屋”,执着表明“耕读传家”?此处为园主治学修身之处,有对联,古拙隶书:“织帘高士传书法,卜筑平泉负令名。”

再行前,南面,纫兰室。假山陡立,藤萝满墙。这里的假山,当然太湖石垒就,这里的太湖石极有可能来自园主故里湖州——与东园假山黄石呼应。

东西对称,中庸中轴兼中庭。这就回到游园起点。入园门厅,题匾“偕隐双山”。有抱对联,值得驻足,系一代篆书大家邓石如所书:“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

进而载酒堂。悬“松下醉酒图”,旁有姑苏书法老翁瓦翁所书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

中庭,无俗韵轩。轩不起眼,起眼的是轩前之庭。庭也不特别,特别的是组合——白墙如白纸待画,漏窗如镜框待嵌,树有三影待描(“金桂”“紫荆”“苍松”),石有三山(三座太湖石峰)待招。亦俗亦雅,由此及彼。过道承接西园,游廊开启东园。点睛之笔,女主人严永华诗书双绝——砖刻对联“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并题匾“枕波双隐”,赫然于眼前。才女才情,伉俪情深!

三面水润一面街,前后码头舟作车。走出耦园,风舞杨柳,春色满城隅。

偶缘耦园。园不小也不大,占地十亩许。名不显也不俗,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贴水退思园

退思园在同里,同里在吴江,“宛在水中央”。

首屈一指的中国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这样感叹:“吴江同里镇,江南水乡之著者,镇环四流,户户相望,家家隔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贴水,园如出水上。”

不为传说的“富土”(同里古称“富土”),不为当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同里退思园作为苏州园林一员列入名录),只为一个根本“园”和一个祈祷“退思”。

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园主任兰生,为清光绪年间正四品官员。古时,文人幸而不幸。幸在“学而优则仕”;不幸在于一旦不测,一切完蛋。

如此命运,退思园的主人遭遇了。弱冠即出道,不惑被弹劾,知天命而赍志殁。“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其弟挽诗,凄婉道出园名之由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典出《左传》。光绪十一年(1885),失魂落魄的任大人归去来兮,唯一的寄托就是故里,就是家园。惊恐与惭怍,进忠与补过,谁知,亦谁也无从认证。

有一点是确凿的:官场失意,乡场适意;入世出仕,出世入园。光绪十一年,任兰生归来;光绪十三年(1887),退思园落成。

四围荡漾,一荷舒展。水浴的同里,目送远扬的帆,也始终牵挂不系的归舟。狭长地带,不足十亩,却一应俱全,驰骋千里。本乡画师袁龙,深得本土造园大师计成(中国第一部园林建筑专著《园冶》作者)精髓,不张扬却丝毫不怯场,图纸一出,一鸣惊人:照壁当前,不露富;并列一体,不炫酷;因势利导,不浪费;贴水而筑,不庸俗。于是,退思园“退而思进”特性昭然:西宅中庭东园,尽忠补过守拙。

这样的概括,或多或少沾染些文字癖。江南园林,特别是苏州私家园林,从来就是失意的官宦兼文人与一试身手的画家兼匠人,不期而遇,联袂打造。退思园也不例外。

缘退而思,基于退思而建园。水,不容忽视;贴水,意味深长。

最是那一场雪,飘飘洒洒。雪累积了,似有似无,在水面上体贴地披拂。红锦鲤鱼,泡泡眼金鱼,屏住呼吸,如一枚枚浮标悬置水面层。雪淡鱼出色,水清池深厚,这样的景象宜摄取,进而制作成明信片。

如果可以,我将用这样的明信片记录下对退思园的两重感触。

第一重:退居而内敛。

智者乐水,江南多水。任氏归来,既是官场倾轧,也是人生追悔。历时两年,白银十万两,园落成,怨渐释,神欲定。孰料,路回峰转,而,风云不测。次年,黄河决堤,老将出马;马失前蹄,一命呜呼!不及一逞“平反”之快,未暇一享“退思”之乐!

因而,你看,退思园之构建,本质锁定“退居而内敛”。后河前街,西宅东池。不在乎有背靠,不计较“金克木”。因地制宜,随遇而安。入园,你会诧异,怎么不是“一进一进”啊;随之,你会惊奇,怎么会是“一并一并”啊。一进一进,指庭院深深,大户人家,居室布局讲究“登堂入室”;一并一并,指退思园别出心裁,改递进式为并列式,呈“西宅中庭东园”结构。

第二重:退思而传续。

世事纷繁,仕途卜测。同里之水,不计其数。抽象概括,两条河:一滔滔外流,一涓涓内润。大河壮阔,通向外面的世界,这当是退思园主人少壮有为的“出道”;小河纤细,反哺故里,这该是退思园主人万念俱寂的“归隐”。

因而,你看,退思园之经营,精神寄托“退而思”。出于“儒”,归于“耕读”。于是,你会在正厅“荫余堂”很自然地看到士大夫、书香门第一如既往的摆饰:一幅牡丹图,一副对联“水榭东来香入座、琴房月照静闻声”。同时,也会读到第二代园主任传薪“薪火相传”的业绩:倡导现代教育、创办“丽则女校”;缔结园林情缘、抢救“退思废园”。

罗星水滋润,同里土富有。百年沧桑,百感交感。

——至此,有必要游一下“园”。

由西而东,融会贯通:府,宅,庭,园。

府第三进,门厅、茶厅、正厅。常规,常礼,常见。

内宅,五底五楼两幢,南北对称,东西复廊沟通,俗称跑马楼。

中庭,陡见旱舫。舫侧有玉兰两株,一为园主当年手植广玉兰,一为修复移植白玉兰。君子之交,义结金兰;兰生幽谷,金玉满堂。此庭北有“坐春望月楼”,闺阁也。

不邀而至,庭而侵园,这是揽胜阁。此阁另类,轻轻松松霸占得最佳视角。

圆月洞,贴砖门,高潮之帘拉开。这就到了退思园的精萃(或曰灵魂)处——退思贴水花园。贴砖门,防火又笔墨品位。一侧砖额题为“退闲小筑”,一侧隐现为“钥销烟云”。字系当代同里书法名家徐穆如所题。

“小筑锁烟云,园小景无穷。”以水池为中心的花园,自成一统。所有的构筑围绕着池,所有的景观鉴赏于水。水托起亭台楼阁,鱼贴近花草木石。于此,不得不佩服造园者之匠心,也不能不折服“贴水园”之概括。石舫“闹红一舸”,昂首东航;“退思草堂”与“菰雨生凉轩”,隔水相望。

所有的乡愁,所有的告白,所有的退思,俱在花园之“贴水”。承此,有必要叙一下园之“缘”。

——缘寓“园构”。

由西而东,由北而南,退思园之花园堪称小园大手笔。花园有“退思三宝”:赵孟頫《归去来辞》拓片、灵璧石老人峰、长廊漏窗石鼓文饰“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退思花园以水池为中心,点睛之笔为石舫“闹红一舸”,上可唱曲演戏;北主体建筑为“退思草堂”,前可观嬉鱼戏;南建筑精华为“菰雨生凉轩”与“辛台”,天桥勾连,别具匠心;东有如鹤独立“眠云亭”,夏日博弈,棋高一着。缘之凝聚,平心而论,最为“菰雨生凉轩”。菰水生,俗称茭白,为太湖“水八仙”之一,系结乡愁。此轩贴水而筑,轩前置一湘妃榻,榻后置一西洋镜(名副其实,此镜由第二任园主从德国带回,历光阴百余年而镜色不改)。入夏,榻上一卧,如枕涟漪,不雨亦凉,有“菰雨”更凉。因而你若留意匾额,不难发现,“凉”字多了一点,写作“涼”。再读一读两侧对联,心中的凉意会更浓一层:“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联为园主好友所赠,意在劝慰,何尚不在纾解中国文人的“穷通”情结?

退思园

“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退思园外依水内贴水,缘自源来!

——缘续“园冶”。

同里实在是风水宝地。《园冶》作者、一代造园大师计成生于此,退园设计者、杰出画师袁龙生活于此。梳理脉理,退思园之建造,实得天地人“三和”;更得造园之精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新时期,又有同里人在“富土”修建筑了私家新园林“静思园”,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退思园有幸保存并全面修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陈从周先生。陈先生与退思园深有缘,确切地说是退思园在冥冥中与陈先生实在有缘。退思园第二任主人任传薪(任兰生二公子),民国年间曾执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并与结成忘年交。

而今,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美国纽约市一处“江南庭园”,即以退思园为蓝本,命名为“退思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退思其实也是进取。

——缘随“园游”。

退思园“四季有四景”,对应取景佳处:春在“坐春望月楼”,夏在“菰雨生凉轩”,秋在“桂花厅”,冬在“岁寒居”。退思园“四处有四艺”,体现传统修养:琴艺有“琴房”,棋艺有“眠云亭”,书艺有“辛台”,画艺有“揽胜阁”。其中花园西南部与“辛台”相接的楼廊(俗称天桥),匠心独运,风景尽收眼底,与遥相呼应的“揽胜阁”,同为绝胜处。

走出退思园,回望,洞门上首书“留人”两字。意犹未尽,“人”字一捺处添加两点,这不变成了“心”字?留人当留住心,情意何等殷切!

附记:以张国荣《风月》为代表的一百多部影视剧取景于退思园,以聂卫平为擂主的棋圣争霸赛曾鏖战于此园“眠云亭”。

智者乐水,贴水亲切。

(作者联系地址: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猜你喜欢
留园园主
留园:亭台廊榭,秋色迷宫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
苏州留园的营造与修复研究
学做一根葡萄藤
学做一根葡萄藤
留园的记忆
还原
游留园
浅议拙政园和留园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生活的三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