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4年居民慢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6-12-12 06:05杨晓巍田海丽张珊张莉赵春杰王小然傅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同年龄组天津市发病率

杨晓巍田海丽张珊张莉赵春杰王小然傅力

1天津市天津医院健康管理科(天津 300210)2天津体育学院3天津医科大学4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体检中心5天津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天津市2014年居民慢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对策分析

杨晓巍1田海丽2张珊3张莉4赵春杰5王小然1傅力3

1天津市天津医院健康管理科(天津 300210)2天津体育学院3天津医科大学4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体检中心5天津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目的:调查天津市居民慢病发病情况,分析引起慢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为慢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14年天津市随机收集的57,856名市区居民查体人群慢病的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582名查体者发放IPAQ问卷,调查其日常体力活动情况。结果:天津市57,856名体检者中,慢病发病人群总数41,123例,患病率高达71.08%。6种慢病发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高血脂、超重、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中年组(45~59岁)发病率显著高于青年组(15~44岁)和老年组(60~75岁)(P<0. 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活动强度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成负相关(r分别为-0.985,-0.354,-1.075,P<0.05)。结论:天津市居民慢病患病率较高,中年人成为慢病的高发人群。日常身体活动强度能够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未来工作应大力普及慢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如进行适当体育运动、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增强健康科普知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保持心态平衡等,从而有效预防慢病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天津市居民;慢病;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针对2014年1~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随机收集的57,856名市区居民查体人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34,533人,占60%,女性23,323人,占40%。本研究受检者年龄根据WHO划分标准分为青年组,15~44岁28,912人;中年组,45~59岁16,924人;老年组,60~75岁12,020人。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三家分布覆盖天津市区大部分区域的三级甲等医院,主要对人群中较为普遍的高血压、高血脂、超重、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6种慢病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1.2方法

1.2.1调查及检测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即性别、年龄、职业、身高、体重、腰围、腹围等;检测内容主要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全项、体质指数、动脉弹性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三个不同年龄层段即15~44青年层、45~59岁中年层和60~75岁老年层,分层健康查体者在此基础上每个年龄层段分别随机抽取125名、189名、268名,共582名市居民查体者进行了IPAQ问卷[1]调查分析,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日常运动形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

1.2.2诊断及计算标准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连续3次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有既往病史者定义为高血压[2];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体质指数(BMI)19~23.9 kg/m2为正常,24~27.9 kg/m2为超重,≥28 kg/ m2为肥胖[3];根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标准:甘油三酯≥1.70 mmol/L,总胆固醇≥5.17 mmol/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37 mmol/L,以上任意一项超过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脂症[4];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7.0 mmol/L或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为糖尿病患者[5];动脉硬化诊断标准:通过观察胸片正侧位轮廓影像和眼底动脉是否异常等症状确定是否患有动脉硬化。

1.2.3IPAQ问卷

本研究对随机抽取的582名查体者发放IPAQ问卷,对其日常身体活动情况结果进行分析,分别对MET值(代谢当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及MET-分钟/周

(MET值×分钟/天×天数/周)进行统计(见表4),MET值为单次运动强度,MET-分钟/周代表日常体力活动强度。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和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之间各种慢病发病率的分类变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各种慢病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选用t检验或方差检验,不同运动强度与慢病发病率间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2 结果与讨论

2.1基本情况

研究表明,由慢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70%,即在每10例死亡人数中,有7例死于慢病[6]。本研究结果显示:天津市57,856名体检者中,发现各种慢病发病人群总数为41,123例。6种慢病发病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高血脂、超重、高血压、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其中,高血脂的发病率为23. 22%,居首位,占总发病人数的32.68%。其次是超重,发病率为22.27%,占总发病人数的31.34%。糖尿病的发病率最低为0.77%,占总发病人数的1.09%(见表1)。以上研究结果与黄自明等研究郑州市慢病发病率的排序相一致[11],而与其他城市如北京[7]、上海[17]、江苏[8]、内蒙古[9]等地结果有所不同,患病率差异较大。其他城市慢病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为主,其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位于多个城市之首。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慢病发病率排序最低的糖尿病水平明显低于中国人群糖尿病平均发病率7.9%[10],可能与本研究中肥胖人群相对较少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脂的发病率在各种慢病中排名第一,因此,应加强对天津市民高脂血症的防治工作。

表1 天津市6种慢病的发病情况(n=57,856)

2.2不同性别人群慢病的发病情况

天津市各种慢病患病人群中,不同性别居民发病率具有显著性差异。表2显示,仅动脉硬化在女性中发病率高于男性,而其他5种慢病如高血脂、超重、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均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本研究与余艳琴等[9]和张玲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造成这种性别差异性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与男性的工作负荷和生活压力关系较大,另一方面与男性的不规律生活,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等生活方式有关。

表2 不同性别人群慢病的发病情况(n=57,856)

2.3不同年龄组人群慢病的发病情况

各年龄组之间慢病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45~59岁中年组发病率最高,显著高于青年组(15~44岁)和老年组(60~75岁),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发病趋势。这与目前多数相关研究结果不同,陈晓蕾等于2013年对浙江某社区慢病患病率调查中指出,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急剧上升,在60岁达到高峰,占该研究社区全部人口的28.19%[13]。余艳琴等在2015年调查包头市某社区慢病患病情况调查中也证实了此观点[9]。本研究结果发现,青年组在各慢病中的发病率最低,其次是老年组,这再次验证了同期研究中吕淑荣[8]与余艳琴等[9]的结论。然而,本研究结果在不同年龄组发病率趋势上与以上研究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在资料收集中60岁以上的老年组人数较其他两组少。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慢病在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不同,与其他两组相比,青年组超重的发病率最高,占16.98%,其次是高血脂。而中年和老年组中,高血脂仍成为两组发病率之首。可见,人口年龄与慢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表3 不同年龄组人群慢病的发病情况(n=57,856)

2.4不同年龄组人群体力活动情况与慢病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不同年龄组日常体力活动情况详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老年组(60~75岁)日常体力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均高于青年组(15~44岁)和中年组(45~59岁)(表4)。不同年龄组慢病发病率情况显示:老年组为慢病高发人群,其发病率均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人群(表5)。针对582名查体者的身体活动强度与高血脂、肥胖、高血压、动脉硬化及糖尿病发病情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45~59岁年龄组的MET-分钟/周数与其高血压患病情况呈负相关(r为-0.419,P<0.05),60~75岁年龄组的MET-分钟/周数与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985,-0.354,-1.075,P<0.05)。以上结果提示,日常身体活动强度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发生可能产生显著影响。

表4 不同年龄组人群IPAQ体力活动问卷分析结果(n=582)

表5 不同年龄组人群的慢病发病情况(n=582)

3 慢病干预对策

慢病已成为当今我国乃至全球急需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流行尤为严重。通过多种有效干预措施来防治慢病不仅可降低未来患病人口死亡率,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医疗卫生消耗、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因此,根据本研究结果、我国慢病现状并结合世界上发达国家对慢病预防所采取的干预方法和措施,本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具体预防对策。

3.1预防慢病的运动建议

运动训练对预防慢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对身体健康带来诸多益处。因此,在运动干预研究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运动训练对慢病患者运动前、中、后所患疾病状态的准确分析与评价,通过掌握运动中患者身体机能状态和预测运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积极采取防范措施。运动训练的方式选择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等适当选取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对此WHO于2011年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发布了“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的建议指南,给出了人们进行运动训练需达到的运动负荷强度、频率、时间以及运动形式的标准。结合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

2007年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共同发起的“全面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相关政策,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育运动要求如下:①对于5~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等强度的体育运动,每周运动3次。主要运动形式包括以家庭、学校和社会活动为单位的做游戏,娱乐,体育运动和旅行等;②对于18~60岁人群,尽量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该年龄段人群的运动形式有多种,如休闲时间的体育活动、步行或者自行车运动,根据不同年龄还可进行瑜伽、太极或广场舞等休闲活动;③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可在监护下每天进行适当的室外体育活动,如太极,遛弯儿等。除此之外,根据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还应适当进行抗阻训练并配合着使用器械设备,如每周进行2~3次的抗阻练习,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心血管功能。针对患有慢病的人群,在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的前提下,对不同疾病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来预防和延缓慢病的发生发展[15-16]。

3.2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搭配合理膳食,能有效预防慢病发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利于减少慢病的发病率[6]。国家卫计委于2007~2010年相继制定下发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指出,相关部门应指导居民践行均衡膳食、合理营养、营养教育及干预工作,提倡控油限盐,减少高糖食品或饮品消耗[14]。另外,还应改善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饮酒及吸烟。

3.3科普宣传和定期健康体检

为增强大众身体健康意识,通过大众媒介,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平台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众普及慢病基本知识、解读慢病发病机制、危害和预防策略等,帮助大众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主动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益处。其次,鼓励定期进行常规身体健康检查,形成疾病早期预测、早期诊断,并采取必要手段及时治疗和预防慢病的发生。完善疾病管理的监护信息系统和健全健康档案的管理制度,来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此外,对受试人群进行定期追踪反馈和对干预方案进行及时评估和调整等手段,可降低慢病发病率,对预防慢病的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4保持心理平衡

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轻松愉悦、避免过度情绪激动可有效预防慢病发生。慢病患者由于长期压抑或者过于强烈的忧郁和悲哀等心理因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形成不良心态会产生被动依赖性增强,情感脆弱,容易产生恐慌等异常心理状态。因此,对慢病患者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慢病,使其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可有效缓解和预防慢病。

4 结论

天津市居民慢病患病率较高,中年人成为慢病的高发人群。日常身体活动强度能够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未来工作应大力普及慢病预防策略和措施,如进行适当体育运动、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增强健康科普知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保持心态平衡等,从而有效预防慢病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屈宁宁,李可基.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265-268.

[2]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试行),2003.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8.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5.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7]刘淑岭,张楠,玉洁.北京市宣武区成人慢病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慢病学杂志,2013,14(1):39-43.

[8]吕淑荣,苏健,张凤云,等.江苏省城乡居民慢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4,30(1):8-12.

[9]余艳琴,郝金奇,白华民,等.包头市某社区居民五类慢病患病情况调查.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96-98.

[10]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i,2010,362(12):1090-1101.

[11]黄自明,柳璐,李珍珍等.郑州市某社区主要慢病现况调查,慢病学杂志,2013,14(1):33-35.

[12]张玲,石凯,易东等.重庆市社区居民超重、肥胖及其与慢病的关系.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0):975-978.

[13]陈晓蕾,张美琴,庄哲华等.某社区慢病患病率调查.浙江预防医学,2013 25(12):81-84.

[14]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卫疾控发[2010]73号)[R],2010.

[15]王正珍,周誉.运动、体力活动与慢性疾病预防.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69-75.

[16]马娜,张艺宏,于凤梅.六种常见慢性病的运动干预.四川体育科学,2010,(3):36-47.

[17]陈丽,钱梦华,骆蔚欣等.上海市虹口区主要慢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12,24(1):1-8.

2015.04.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220);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3ZCZDSY02000)

傅力,Email:lifu@tmu.edu.cn

猜你喜欢
同年龄组天津市发病率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有趣的云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受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途径的分析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长期坚持八段锦锻炼的老年男性体质和身体成分特征分析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