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鸣

2016-12-12 13:57李宁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治国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李宁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00-0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民族之魂,文明之根,与当今“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体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态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诗经》中“汔可小康”的治国理想;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周易中“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治国智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管子中”法者,天下之仪“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尚书中“检身若不及”的执政告诫。我们的”四个驻马店“建设也是扎根地方文化传统,立足“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大局的集中体现。

文化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产物,它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当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被认可、被欣赏、被传承,就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从炎黄五帝到秦汉一统,从诸子百家到从亭台楼榭到诗词曲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子孙历经五千年沧桑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优秀积淀,是我们的文化之神,民族之魂,文明之根。时代在前进,传统文化也在跟着我们的社会历史情况与进俱进地发展。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执政文化。“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也随着时代潮流应运而生。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发展战略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承担起了中华民族的梦想,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共鸣之声。现将其契合的地方进行简单概括评析。

一、“四个全面”发展战略,体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态度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接受采访时,针对治理国家之道时说道,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意在表明在烹者小鲜时要细心、要耐心、要有总揽全局的观看。以此来比喻治国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树立全面观。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政党要掌控全局,坚持适度原则,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倾注时间和精力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日趋成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出台“八项规定”正风气,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民意,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谋划“一带一路”发展经济,推进依法治国强化政治文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夯实党建基层基础,举行”胜利日“阅兵提升士气,增强民族豪情……,中国正在以新动态、新姿态、新常态走在富强民主文明法治康庄大道上。“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逐步提出,体现了我们党“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与态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诗经》中“汔可小康”的治国理想。

《诗经》中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对安定富足生活的追求,是古往今来辛勤劳作的民众永恒不变的主题。“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中表达了生活的艰辛以及对幸福明天的期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小康之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更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理想向往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周易中“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治国智慧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2014年,被称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而2015年,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间。辩证唯物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中,量变在一定程度下可引起质变。作为一种利益结构的调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推动中国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将时间追溯到几千年前,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地势坤””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说法。作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为我们关于事物变化发展提供了最朴素的理论依据。时代在发展变化,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而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与时偕行”的智慧,旨在与时代同步,革新除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管子中”法者,天下之仪“的治国要求

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悬命也。意思就是法律是规范我们整个社会的重要依据,关系着是非决断,人民福祉。“法治”是我们的固有词汇,春秋战国时代的法家韩非子等诸法家密集论述了法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说法,但是作为封建社会的法,多是“王法”,而以法支配权力的理念则来自西方,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应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养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指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立足古今中外法治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进而建设一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使全面依法治国在文化传统的熏陶中焕发新的活力。

四、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尚书》中“检身若不及”的执政告诫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他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奴役与压迫,走进了安稳与繁荣,走向了梦想与辉煌。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今的八千多万名党员,不断壮大的队伍后面是无数仁人志士铁血丹心谱写的春秋。从执政伊始,我们的党就牢记传统文化的教训,勤于自醒、自警,增强组织生活和政治生活。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强调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履职伊始就出台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雷霆万钧之势狠抓四风,铁腕反腐,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打虎拍蝇,先后查处了一系列大案要案,严规矩,正风气,顺民意。同时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对领导干部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干部队伍。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尚书》中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句话,以对自身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也正是我们从严治党、增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之源。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是当今时代发展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鸣之声。当前,我市正在着力围绕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打造“富强驻马店”,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深化改革打造“文明驻马店”,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改革打造“平安驻马店”,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打造“美丽驻马店”。“四个驻马店”,扎根于地方文化传统的沃土之中,也是我们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的集中体现,更是一方儿女的美好期盼。我们都应该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自我,立足实际,为“四个全面”战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进而汇聚力量,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持续向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

[3]《习近平用典》,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

[4]《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猜你喜欢
治国小康社会依法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