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文化与滨河景观规划的融合

2016-12-12 04:21竺宏飞王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滨河公园景观

竺宏飞 王茜

摘 要: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重要脉络,是城市空间联系的纽带。在城市滨河景观改造过程中,应结合其地域及基址条件综合考虑。现以荆襄河生态公园规划为例,初步探讨滨河景观规划中地域认知与场地理解问题,规划在充分调查现状基址条件及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基础之上,力求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植物、园林建筑、景观雕塑、铺装、水体等关键景观的设计,进行公园空间塑造,探讨具有地域特质的园林空间营建。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景观;地域特色;运河文化;荆襄河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一味追随“现代化”风格,日趋雷同,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风景园林之中,建筑的“国际式”、城市的“千城一面”,都是地域性消失带来的结果。关注地域性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本文拟以荆襄河生态公园规划为例,从现状基址分析、景观空间营造、植物景观搭配等方面,共同探讨具有地域与场地特质的滨河景观的空间营建。

一、荆襄河生态公园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荆襄河历史悠久,古荆襄河是公元六世纪前后长江主泓的河道,后因泥沙淤积,沙洲消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江主泓渐次南移,荆襄河成为一条内陆河,通过长湖与荆门、沙洋、襄阳连接,成为重要的水运航道。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和治理四湖工程的实施,有的航道被新开的河渠所切断,运河功能逐渐丧失,荆襄河不再承担防洪功能,成为城市调蓄及景观水体,它的生态景观功能及社会经济效益逐步凸显。

荆襄河生态公园位于荆州市建成区中部偏北的位置,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全长约4.9公里,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为94.2公顷。荆襄河南接荆沙河,东连西干渠,北接太湖港,是荆州市城市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状分析

荆襄河生态公园周边用地性质多为居住用地,其中雷家垱泵站—景明观路段于2012年底完成了园路、铺装场地、驳岸、植物种植等部分建设内容,但效果欠佳,其余地段除少量侵占公园绿地的建筑外,基本还处于原生状态,园林景观空间可塑造性强。

雷家垱泵站以北为外荆襄河,水系自太湖港经荆襄外河流入西干渠,水质为IV类,雷家垱泵站以南为荆襄内河,水系自荆沙河经荆襄内河流入西干渠,水质为V类。后期公园建设中应通过生态补水、截污、清淤等措施以改善水质,力争达到IV类及以上水质。

二、滨河景观空间营造

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将园林景观、城市绿道、公共配套服务等众多设计内容相结合,总体上将连续的滨河绿地作为基垫,有序地组织步行系统及贯穿全线的自行车绿道,并结合公共开放空间营造沿河优美的景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现代都市滨河景观带。

(一)规划构思

以荆襄河为纵轴,沿河的漕运埠头、运河博物馆、水运情景雕塑体现水运文化、物质需求,表现生活场景,是“因水而生”,继续衍生出水乡风情和民风民俗两大主题,是“因水而盛”。人流集中处以点睛之笔体现文化内涵,形式上以生态和谐、低碳净化为主题,以此体现归于山林水泽的生态理念。

(二)规划设计框架

公园规划以营造现代滨河城市开放空间的同时带动周边的整体形象为目的,依托荆襄河现有带状水体,勾勒“一河三园十二景”的整体构架。

一河:为荆襄河;

三园:为运河文化园、水乡风情园、民俗文化园;

十二景:“河源广场”“柳岸河清”“运河风情”“海棠花雨”“蛙鸣荷香”“合欢草坪”“四季花田”“鸟语环翠”“水乡渔趣”“民和年丰”“躬耕乐道”“碧波柳影”;

1.运河文化园是以运动休闲功能为主,将运河文化贯穿于整体设计中,提取具有典型意义,能代表运河文化的元素融入设计中;以自然生态为设计根本,使之成为市民、游客感受文化、享受自然的场所,并成为运河文化旅游线的主要景点。

2.水乡风情园以江汉平原水乡风情展示为主题景观。本段规划充分利用已建成部分,结合原规划设计内容及功能分区安排进行提档升级,对公园的交通组织、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进行优化设计。

3.民俗文化园将荆楚民俗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用构筑物、小品及植物配置等造景元素营造浓厚的楚风楚韵,并结合水体开展参与性强的活动,将荆楚民风民俗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游人。

三、多样化的滨水景观设计手法

(一)植物景观营造

荆襄河公园沿线绿化种植设计是以乡土树种为主,并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满足植物物种的生理生态需求,也注意体现艺术性。从空间的聚散分合、连续变化、韵律节奏等多种处理手法来形成密林、林带、疏林、缓坡草地等多种空间,以及变化丰富的林冠线;同时运用不同植物的姿、花、香、色等特性,形成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和四季的变化,如樱花大道、枫林大道、桃花园、月季玫瑰园等,并结合各景点景观意境营造和展现具有平原水乡的植物生态景观。

公园规划以栾树为基调树种,游览步道旁植无患子、合欢等落叶树种,夏有浓荫,冬可透暖。根据“一园一花”的规划原则,公园以海棠为主,如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植于游步道两侧、亭台周围、丛林边缘、水滨池畔等。海棠迎风峭立,花姿明媚动人,楚楚有致,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

(二)道路交通组织

滨河景观带打造多层级交通系统,以滨河游览步道和自行车交通游览道为主,再通过纵向设置的游步道与之衔接,串联各功能场地,共同形成安全、优美、便捷的交通体系。

1.滨河游览步道:宽2米,结合亲水平台沿河设置, 满足亲水性,采用生态透水材料,通过管网收集雨水用于园内绿化灌溉。

2.自行车绿道:结合绿道规划理念,设置宽度为3.5米的自行车道,亦是园内重要的景观大道。位于人行道外侧,材质为绿色透水沥青。

3.绿化游览步道:宽1.0-1.2米,采用自然石材与卵石,体现自然野趣。用于各景点间连接用路,供游人林间穿越,漫步休闲,功能上满足园区主要通道的要求。

(三)竖向改造

以尽量减少挖填方量、减少工程造价、满足荆襄河洪水位及防洪要求为基本原则,进行设计。太湖港节制闸以南洪水位在29.16米-29.60米之间,故现状防洪堤高程降低后,产生土方用于营造景观微地形,并尽量做到土方平衡;驳岸采取生态处理,少硬质挡土墙驳岸,道路场地的布置结合地形,蜿蜒起伏,丰富景观空间层次;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和树木分区合理调整地形,形成向阳山坡等自然生态环境,顺应植物生长需求,形成优美的林相和林冠线。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湿地、塘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透水铺装、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生态植草沟等设施,以满足水面调蓄洪功能,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

(四)多元化的绿色空间

多元化绿色活力空间的营造是本次公园改造的另一大特色,公园通过广场空间、草坪空间、密林空间、花海空间、湿地空间的多元化组合,将滨河公园的活力最大程度地释放与提升。

1.广场空间:根据各园区主题内涵设置了若干大小不同的文化、休闲广场,多样的广场空间不仅将带状公园的主要景观节点串联起来,而且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交流的空间。较大的广场适合举办大型户外公益活动,小型的广场则适合市民康体健身。

2.草坪空间:在本次公园规划中,设计了大量的疏林草地,并配以少量的大乔木,打破纯草坪一马平川的平淡且能遮挡烈日。人们时而在宽敞的草坪上追逐奔跑,时而在阴凉的树荫下休憩乘凉,连绵起伏的草坪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不一样的室外休闲场地。

3.花田空间:在花田空间的营造上,采用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注重季节搭配,结合各园区植物花境设置。孩子们在这里扑蝴蝶、编花冠,尽情与大自然嬉戏玩耍,耳畔河风吹拂,丝丝花香沁人心脾。

(五)景观建筑及小品

公园的建筑风格为仿古型建筑与现代型建筑相结合,形成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地方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鲜明个性,环境小品则以体现文化性为主。如反映运河文化、民风民俗的情景雕塑,或掩藏林间,融于绿地之中,或点缀广场、亲水平台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四、结语

城市滨河景观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在进行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时,合理地融入地域性文化,是沿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设计新思路。要充分尊重地域性文化特色,以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基础,促进地域文化特色的不断更新与创造,使人们重拾对城市滨河的记忆。通过对荆襄河生态公园的成功改造,使周边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升了城市活力和城市品质,其创新的设计手法为今后滨水空间的活力提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7,(07).

[2]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翠,姚亦锋.滨水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承载再现的研究——南京外秦淮河规划[J].中国园林,2004,(10).

[4]林焰.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J].中国园林,2003,(12).

[5]沈陆澄.滨水地区开发的综合规划模式[J].规划师,2001,(01).

[6]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01).

[7]颜颖 ,欧阳高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文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98-101.

作者单位: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猜你喜欢
滨河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滨河湿地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价值探索
等待候鸟——第五山城步道滨河区灯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