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2016-12-12 12:06张晓艳
考试周刊 2016年94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伍尔夫价值观

张晓艳

摘 要: 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对成人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本文对美国著名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亲子关系进行分析,解读其中呈现的父子/女之间价值观的爱恨情仇,从而挖掘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的本质。

关键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 亲子关系 社会规范 价值观

1.引言

爱德华·阿尔比是美国当代剧坛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作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频繁地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和阿瑟·米勒并列,其作品曾三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两次获得托尼奖,包括《沙箱》、《美国梦》、《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微妙的平衡》、《三个高个子女人》、《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等。他的作品以自身的真实经验为灵感来源,描写他所处的时代里美国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由于自身特殊经历,他作品中的人物和其父母/子女的相处总是异于常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代表作《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的亲子关系透视剧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扭曲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深刻揭露。

2.亲子关系的含义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朱智贤教授将它定义为“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关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整体的家庭关系或家庭氛围状况。亲子关系是个体出生后建立的第一个重要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特别对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亲子间亲密的情感是教育子女的巨大力量,既可以成为子女接受父母正向教育的催化剂,又容易成为子女受到父母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到青年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其中特别是社会化),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

2.1玛莎家的亲子关系(玛莎和父亲)

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联系都被看做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除了血缘关系之外,家庭在漫长的时期内有着共同经历的历史和对未来关系的期望,具有一种历史的、延续的特点。社会文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都通过父母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选择性的方式向儿童传递。父母的人格、态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性别都影响着他们向孩子传递的文化价值和标准。

父亲是女儿的抚养人,也是女儿生命中接触的第一位男性,对其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玛莎对父亲十分崇拜,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戏剧一开始,乔治夫妇午夜从玛莎父亲举办的聚会回家,从他们的对话来看,他们不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聚会,几乎是常态活动。当新来的教师尼克和他的妻子哈尼谈到刚到迦太基大学,人生地不熟,生活有诸多不便时,玛莎的第一反应是父亲很擅长处理这类问题,“他是个很好的人。”这里可以看出玛莎和父亲关系亲密,在她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是高大的。当谈到她的浪漫史时,玛莎告诉尼克夫妇,她在女子学院读书时,曾真心爱上过一个中学的园丁,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因为父亲横加干预,认为两人门不当户不对,这段婚姻很快就结束了。由此可以看出,玛莎的父亲从来没有考虑过玛莎本人的需求,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女儿身上,对此,乔治评价道,玛莎有“一个不管她死活的父亲”。但是,对于父亲在自己婚姻上的野蛮干涉,玛莎没感到任何不满,反而觉得“多好啊,非常好”。当她父亲有了想找个女婿接班的想法时,玛莎附和:“那时候,我就有个想法,我要嫁给学院里的人。”这里可以看出玛莎是个父权统治的牺牲品,她完全接受父亲的观点,自愿把自己的未来和父亲的支配欲、权力欲结合起来,充当满足父亲欲望的工具而不自知。玛莎之所以嫁给乔治主要是觉得他们很匹配,而且“爸爸一开始认为乔治有能力”。玛莎告诉尼克夫妇,“我和这个狗娘养的结婚,我一手计划好……他是新郎……他要接班……他先把历史系抢到手,然后是整个大学,应该是这样。一切都非常简单。爸爸也认为是个好主意”。她在婚姻上的一切出发点都不是基于自己或者自己的感情,而是基于父亲的需要。没想到乔治却不争气,总是失败,因此两人经常吵架。玛莎作为父权奴隶的表征还体现在她坚持她和乔治假想的孩子的眼睛是绿色的,“儿子不是蓝发或蓝眼睛,他绿眼睛是遗传我的,很漂亮,很漂亮的绿眼睛”,因为“我爸爸也有着绿色的眼睛”。

在妇女上大学不是很常见的60年代,玛莎“和别人一样都上过大学”,在谈到个人爱好时,玛莎说她喜欢拳击,她和乔治曾有过拳赛,乔治承认她在那方面很在行,玛莎的父亲曾经叫他们两人到后花园一起健身。从玛莎的经历、爱好来看,她的父亲是个对待女儿很开明的人,这在当时难能可贵,但也仅此而已。即使玛莎受过高等教育,还是没能跳出当时的社会规范,她没能或者她自己从未想过得到一份和男子同等的工作机会。在父亲的影响下,玛莎完全被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同化,沦为其牺牲品而不自觉。

2.2乔治家的亲子关系(乔治和养父母)

整部剧中,乔治并未正面明确谈及自己的父母,但乔治曾给尼克讲过一个故事:

乔治:当我16岁时……放假时,在我们回家之前,我们都会去镇上一天,在晚上,我们会去一家酒店……我们会和大人们一起喝酒,听听爵士乐。有一次,我们其中一个男孩,他当时15岁,几年前,他用散弹枪杀了他的妈妈,那完全是个意外,他根本不想这样做,我完全相信……

尼克:那男孩后来怎样?那个杀了他妈妈的男孩呢?

乔治:第二个夏天,在乡村小路上,他学习驾驶汽车,他父亲坐在他右手边,为了闪避一头犀牛,直接撞上了一棵大树。当然他活着,在医院里,当他脱离危险醒来后,他们告诉他,他爸爸死了,我听说,他一直在笑……直到他失去了意识……他们送他去了疗养院。

后来,玛莎告诉尼克夫妇乔治妄图把这故事写进小说发表,而这杀母又杀父的男孩的故事就是乔治自己的秘密,由此可以看出乔治对自己的父母有着深深的愤恨怨怼之意。结合阿尔比的个人经历,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是剧作家真实人生的折射。阿尔比并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两星期后被一对富家夫妻收养,养父母虽有万贯家资,为阿尔比提供了优渥的生活环境,但在精神上却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叛逆性格使得他和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比和养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他不愿按照养母所安排的那样依上流社会的规范行事,后来和他们发生分歧,以致离家出走独自生活。他在外一边打工,一边从事自己喜欢的戏剧创作,曾经尝试过多种职业,过了一段动荡不安的生活,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影响极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早期亲子关系的破坏会导致儿童情感上的危机,并将在其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父母对儿童关注较少或经常指责儿童,缺乏沟通,亲子关系差,儿童会没有安全感,进而通过影响儿童的情感影响其社会性的形成。从来没有过依恋感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或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这在剧中人乔治和剧作家本人身上都有所反映。

3.结语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描述了美国知识分子阶层精神空虚、生存痛苦和对现实恐慌的真实画面,揭示了美国社会、家庭、婚姻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其中乔治和玛莎家庭亲子关系的发展与他们的个人命运和家庭命运紧密联系,与他们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密切相关,潜移默化地对他们各自生活目标的确立、社会规范的学习、人格特征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内化、社会角色的认同等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阿尔比.曹久梅译.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77.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伍尔夫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