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爱国主义的精神源流与现实特征

2016-12-13 10:18孟威
人民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精神力量

【摘要】作为一种深沉厚重的情感和信仰,爱国主义在实践价值层面,应表现出一种融化于血液中的文明气度和护国、强国的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以不僭越法律、不违反社会秩序、不损坏国家民族形象为底线,网络爱国主义要充分传达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的理性内涵,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质和大国风采。

【关键词】 网络爱国主义 精神力量 非理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 D069 【文献标识码】A

“南海仲裁闹剧”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这场舆论斗争中,通过网络、手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渠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自发自觉地凝聚起来,坚定拥护中国政府“不接受、不承认”的立场,从历史文化、主权归属、合法性等不同角度揭露所谓“南海仲裁”的非法本质,严厉痛斥美、日等国施压中国的行为,堪称以话语力量传达了浓浓的爱国情怀,运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凯歌。但同时,随后发生的批评赵薇、围堵“肯德基”、弃用“苹果”手机等一系列事件,又让人不能不对其中的非理性行为产生进一步的追问和思索。在中国以理性、务实、负责任大国的身姿崛起于21世纪世界舞台的今天,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强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爱国主义是指一个人对其祖国的挚爱之情,其中暗含着一种随时准备以行动去保卫祖国,并且在其他方面支持祖国的意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意味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爱国情感、行动和思想的结合体。

在现代民族国家中,爱国主义发展成为民族主义意识的核心内涵。表现为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和人生价值观的统一,从而建构和调节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学者斯蒂夫·纳森逊认为,爱国主义者的四个必要因素为:一是对本国的特殊之爱,二是对所属国家个人身份的认同感,三是对国家利益的关切,四是为确保国家利益而做出的牺牲。也就是说,爱国主义强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和谐统一。

爱国主义最直接的表现是主体与国家价值之间的“脐带”式情感联系。由此而生发出的对祖国和民族的归属感及认同感,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唤醒功能。这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所在。一方面,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基于情感的价值同构;另一方面国家的兴衰联系着个人的尊卑和命运。倡导个人与国家、社会的一致性,肯定主体人生观、价值观与国家命运前途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内在约束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产生推动国家民族进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文化传播语境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形式、范围和规模是有所变化的。中国文化典籍《战国策·西周》中早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说法。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核心思想表现为救亡图存、抵御外辱、争取民族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发展成为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统一。在当前新的历史环境下,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网络爱国主义的表达更加及时、丰富、广泛而生动

网络新媒体已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一个新平台。新媒体形态的多样、渠道的便捷、开放以及参与互动的频繁性,使爱国主义的表达更加及时、丰富、广泛而生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十八大后,中国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与日俱增,民族的向心力和身份认同感也不断增强。身处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但同时,近年来,西方舆论屡屡抛出“中国威胁论”。在霸权势力的支持之下,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问题上时而挑衅中国主权、触犯我国利益、伤害我国人民情感。爱国主义情绪随之在网络上高涨起来,更受到青年网络群体的高度关注。网络爱国主义在“保钓”“汶川地震”“奧运圣火传递”等事件中,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清晰的时代、现实特征。

民间话语主力引领,群众的自发言论尺度大、连锁反应快,使网络爱国主义表达更显直接、自由与独立。与传统相比,鲜明的自发性是网络爱国主义的一大舆论特征。网络爱国主义表达较少政府干预色彩,一般都源于某一热点事件引燃的民间爱国情绪。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情绪的表达主体分众化个性化、内容跨越时空流动性强、影响快捷,常在极短时间内就掀起“茶杯里的风暴”,而组织机构的控制力则趋于弱化。借助网络新载体,在虚拟世界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思想表达,网民更加畅所欲言直抒胸臆。

活跃的参与互动,使网络爱国主义观点在碰撞中愈见分明,更易经由广泛一致的“意趣”形成群体联结,从而促发虚拟行为的现实联动。在社交化、移动化传播氛围中,思想观念传播的技术门槛低、成本低、可随时随地使用,更易形成活跃的沟通。虚拟社区、微博公共平台与微信私密交往领域,更为人们带来了分享共同“意趣”的有效互动空间,三者也进而成为网络爱国主义生发的主要场域。研究表明,以“共同体”形态存在的网络社区能够深化沟通心灵的体验,而微信“湿”结构的关系建立,可经由人际传播加强“去功利性”特征的情感联系。观点在相同“意趣”上更可以得到充分呈现,信赖关系下的“同好者”结盟,便成为促发虚拟行为现实联动的社会心理基础。于是,“爱国主义”名义下的活动在多起事件中,得以从网络快速地延伸到现实社会。如“佳士得兽首拍卖案”,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联合签名的及时网络行动,动员起之后的游行示威人群,所造成的压力最终迫使法国驻华大使就拍卖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盗取文物事件向中国民众做出道歉。

“富媒体”的呈现方式,使网络爱国主义的信息传播更加形象生动,思想传播开来更易为公众接受。新媒体突破了单调表现方式的局限,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动漫、游戏、H5等表现元素多样化呈现,并能够相互交叉使用,创造出一种多姿多彩的表达优势。在“3·14西藏”事件中,青年网民抗议西方媒体对事件的歪曲报道,海外学子建起了“四月网站”,联合全球华人抵制其对拉萨事件的不实报道;有年轻人制作出《西藏永远是中国的领土》音乐视频唱响宇内;大学生运用QQ等聊天工具传递“五星红旗”“爱国心”等标志显示民族凝聚力;还有人慷慨激昂发表数万篇“爱国帖”……多样化表达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在“90后”倡导的“帝八出征Facebook”爱国行动中,网民运用直播视频、诗歌创作、创意美食和网络动漫等形式,配合爱国主义观念传播,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揭批分裂国家言行的无知与无耻,在海内外的舆论场上获得了广泛赞誉。立体生动的新媒体呈现,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富有时代感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示着青春中国的美好与活力。

多元化主体话语下的网络爱国主义,表现为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形态,抒发民族主义心声的同时,也夹杂着排外主义、闭关主义等偏见,从而带来网络理性的严峻考验。在上述2016年的“南海仲裁”事件中,这一特点得到了清晰化显露。一方面,中国网民通过多种新媒体终端展开舆论抗议活动,有理有利有节地批驳所谓“仲裁”的种种非法性和侵略本性,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道理,取得联合国和多数国家的舆论支持。一方面在接下来网上的新左、新右两派,所谓“卖国贼”与“爱国贼”的舆论争端中,非理性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在河北乐亭、江苏宿迁等地出现了围堵肯德基餐厅、到麦当劳店内滋扰顾客、训斥消费者的事件。“爱国”沦为非理性的借口,正如有论者认为,“打着爱国名义行伤害同胞之实”“是思维之误,也是伪爱国的表现”。

让非理性言论消逝于大国国民爱国主义行为的自强、自律之中

目前,网络爱国主义名义下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突出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缺乏责任感的民粹主义情感宣泄。如中日钓鱼岛网络舆论争端中,冲动之下的网络愤青,在网上肆意谩骂并挑起砸毁日系汽车的狂热行为。二是封闭保守主义的排外情绪。如一些人的极端、侮辱性言论,不仅针对美国霸权、日本军国主义行径,而且蔓延到出于爱国愿望宣介西方文明的同胞身上,进行人身攻击和伤害。三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报复行为。这些年,总有一些标榜“正义”的黑客群体通过黑屏、删贴等技术方式对异国网站实施大规模攻击,名义上报复西方势力对于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干涉,实质上却僭越了法律的规范。四是狭隘民族主义的妄自尊大,如有“极左”的爱国言论,不分良莠,甚至标榜“文革”的“砸烂”思维,否定西方文化的一切成果而“唯我独尊”,完全抛却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种种非理性的行为表现,暴露了国人判断力的缺乏以及理性心智的不成熟。这与中国的大国身份不相适应,也容易授人以柄,降低国家和民族的国际评价。

新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深沉厚重的情感和信仰,爱国主义在实践价值层面,应表现出一种溶化于血液中的文明气度和护国、强国的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以不僭越法律、不违反社会秩序、不损坏国家民族形象为底线,网络爱国主义要充分传达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的理性内涵,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质和大国风采。

在谈论爱国主义理性时,法国著名政治学者托克维尔曾有一句箴言:“有一种爱国心更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当下,摒弃非理性行为弘扬网络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提升全民的网络文明素养。及时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想动态及其影响力走向,有针对性地选择敏感话题、典型案例,利用社会组织机构、学校、家庭教育等渠道传播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升国民文明爱国的理念素养,以正面积极的示范力量来引导爱国主义现实行为。其次,要探索熟练运用网络工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形式,采用青年人占主流的网络群体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思想价值观。注重开发在线爱国主义交流、互动方式,引导网民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传播关系,展现身边的爱国主义案例,帮助更多人学会理性自觉地传播爱国思想。再次,通过分类群体的社会组织或网络社群规范建设,增强网民爱国责任感、凝聚力,深化文责自负的观念,培养公民有意识遵守法规和社会公德、尊重他人、自觉约束网络言行的自律意识。最后,要通过完善立法监管降解网络暴戾之气,让非理性言论及其负面影响,消遁于爱国主义的文明话语习惯、消逝于大国国民爱国主义行为的自强、自律之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责编/潘丽莉 宋睿宸(见习)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精神力量
平静
《文化塑造人生》框题教材分析与研究
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解读《我是如何学会驾驶的》中男主人公的恋童癖倾向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穿越历史长河
《阅读疗法》及其背后凝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