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行家聊聊资本到底是咋回事儿

2016-12-14 01:57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16年33期
关键词:张亮投融资投资人

记者 邹孝听

听行家聊聊资本到底是咋回事儿

记者邹孝听

投资端与资产端,是矛盾中的统一

人物:胡德宝

身份: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作为服务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星,投融资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企业逐渐丧失优势的现实中,引领产业升级的更多的是高科技企业。虽然成功率并不是那么得高,可一旦做起来,爆发力不可小觑。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都会跟风险投资扯上关系。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教授胡德宝看来,创投将成为一个新的风向标识,并且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经济学出身,做金融风险管理学术研究的他,对投融资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真金白银的资本市场,残酷又现实

在大学本科阶段,胡德宝是学校大学生创业协会的副会长,他自嘲当时的会长现在已在商界成名,而自己尚混在学术界。不过在协会的经历,让他对投融资概念有了最初的认知。

当时,他们举办过创新创业大赛,根据学生的创意想法,邀请社会上的创投人士对项目进行包装。他自己的项目叫做“绿源”,整合了一些品牌,将桶装水引进校园。模拟创业,让大学生们过了把瘾,拿到了“投资”,大家似乎都有“乌鸡变凤凰”的梦想。不过,这也让走上社会实战的人更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的残酷。

在毕业后很多年,在真枪实弹的商界,胡德宝对投融资有了二次认知。“我太太跟清华的几个教授合伙创业,除了自有资金,也邀请了一些外来资本的进入,我参与了他们的某些沟通阶段,发现资本市场很现实,也很残酷。”

胡德宝表示,大学里更多地停留在模拟阶段,没有真金白银,大家只是依照个人兴趣参与比赛。而现实中的创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比如说组织架构的构建、商业模式的规划、资本的谈判、股权的分配等,都要复杂得多。他说投资人对项目一开始都会持观望态度,不是光靠一个天马行空的理念和畅想就能拿到投资,而靠资本烧钱培养消费习惯的投资模式也在远去。

企业的战略差异,对资本的需求不尽相同

其实市场对投融资行业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有人认为那些投资客只不过是在追逐资本市场的热点,稀释企业股份,更甚有“吸血鬼”一说。对此,胡德宝认为,不同的企业必然会有战略上的差异,有的适合稳健型经营,有的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快速抢占市场,引入资本迅速扩张,才不至于很快死掉。他说投资端与资产端其实是矛盾中的统一,即使出发点不同,但也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投资端当然希望尽快实现效益,但也要考虑资产端的情况。而资产端在希望能取得更多的控制权的同时,也得让出一定的权益。因此,双方各自让渡一部分权利才能达到相对平衡。当然,我不建议短期资本运作,纯粹去炒一个概念。盘子做大了,从长期来看对双方都有好处。”胡德宝如是说。

为此他还特意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湖北襄阳的朋友在美国引进一个做小飞机的项目,因为不想被控制,他的那位朋友从买厂房、设备到运营都是用的自有基金,但是钱用完之后发现撑不下去了,公司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为了保证项目继续运行,最终还是选择了外部资本投资,但此时对方的要价也更高了。

这件事情对胡德宝的触动很大,他说,“资本有些时候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这既是金融的本质,也是金融的主要功能之一。”

银行相对保守,风投更倾向雪中送炭

工作的缘故,胡德宝目前接触到的做创投的比较多。在他眼中,相较于银行的锦上添花,创投机构更多地扮演着雪中送炭的角色。因为对于那些轻资产企业,银行不太容易轻易投钱,业务相对保守且对风险的要求更高,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间接融资的模式。而创投更多地是追求总体收益,所以一般以直接投资的手段出牌。

当然,想要拿到投资也不是想当然的一件事情。是否能打动投资人,跟企业是否具有清晰的成长历程和值得一提的故事情节有很大的关系。假设自己是一位投资人,胡德宝更倾向于投资互联网领域中的某些缝隙市场,比如专注于某个垂直领域,力争做到极致的,也许暂时不是很起眼,但是深根下去,未来是有商机的。

基于早前在北京、河北、美国工作、生活过,再回过头来看苏州,他由衷地认为这里非常适合创投产业,“园区是一个成熟的产业聚集区,首先有政府的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提供专门的金融类服务;其次,各类孵化器、协会、联盟等举办的创投讲座、创业大赛为资金融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另外这里有钱人较多,资金也需要寻找出路。”

据了解,胡德宝参与了十三五的金融规划,对于金融特色小镇的畅想,他表示一定要凸显差异化,打造有特色的空间特色,吸引高科技、高净值、资深投资等人才集聚,再营造一个让人才们安家落户的软环境。最关键的是,不能仅造小镇一个空壳,得有实力去丰富它。

投资是企业价值的发现,钱永远不会沉睡

人物:张亮

身份:顺融资本合伙人

“我们没有一心只为科技做贡献的宏伟理想,而更多的会注重企业的成长,同时愿意花时间陪伴它们。”这是顺融资本合伙人张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南京大学材料系毕业的他,一踏入社会便投身投融资领域,是兴趣,也是情怀。

一晃五年过去了,从元禾到顺融,从第一个独立操作的投资项目,到现在数十家企业的投资经验,张亮对资本市场看得更清澈了,他成长了,也更理性了。

投资的本质是发现,而非追逐热点

在校期间,张亮曾参加过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依据导师的项目模拟商业策划,并凭此获得了江苏省特等奖的荣誉。然而真正踏入职场,接触到投融资领域之后,他才发现之前的参赛项目无论从商业逻辑还是产业化方面来看,离现实都有很大距离,大学里的东西更加学术一些。

或许正因为有那样的经历,张亮才会更深刻地领悟到理论回归实践的道理。他说,“就拿当下的投融资环境来说,看似市场上有很多机会,但如果一味地追逐资本市场的热点,到头来你可能会发现那其实都是泡沫。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陷入漩涡。”

张亮并不欣赏追求热点的行为,他始终觉得投资的本质是发现价值,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是第一位的,而非那个项目在当下有多火热。在他眼中,好的投资人首先必须得尊重项目的价值,一定要帮助企业,在资本进入以后,使得项目公司具备更多的竞争力,以期未来有爆发的希望。

他向记者分享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投资项目。多年前,在一个激光行业的展会上,张亮发现了一家企业,当时已经有产品上市,销售额在两千万左右。在此之前,他已经对这个行业做过了很多调研,知道它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决定投资。资本的注入对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体系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创始人信心大增,短短三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四亿。恰巧,这正好跟他所说的“投资的本质是发现”相符合。

市场需要沉淀,请陪伴企业一起等待

张亮现在所在的顺融资本是做早中期投资的,专注于培育一些有成长潜力的种子,正如一开始他所说的“投资的初衷并不是要为科技做贡献,而是跟企业打成一片,助力他们成长”,他愿意给企业时间,陪伴他们经历市场的沉淀,等待曙光。

2014年初,他投了一个做专业二维码扫描的项目,但是那时候的市场尚未到达爆发点。而到了今年,随着二维码支付的兴起,企业迎来了机会,市场效果跟原来明显不一样了。张亮告诉记者,好的投资人得有自己的判断,在投项目之前必须得把这个行业搞清楚,针对那些需要前期技术积累的企业,需要有耐心陪伴他们经历等待。

当然,作为观察员,投资人选择企业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张亮眼中,决定投资的核心部分在于企业的团队是否搭建好、行业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产品和服务有无门槛、是否具备差异化竞争的能力。他说,“做投资的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自己做决策或者让别人做决策的时候不能感情用事,投资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

据介绍,目前顺融资本旗下管理十五亿元的人民币基金,主要聚焦互联网B2B和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张亮更看好企业先在行业里积累经验,再把互联网当做一种工具,拥抱它。为了更好地丰富金融专业知识,理工科出身的他,目前正在就读长江商学院在职金融工商管理硕士。

回归理性和专业,先要让自己成长

投资机构越来越多,如何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做出自己的特色需要摸索。一些知名企业在做投资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那么,在利益和公益间如何寻求平衡呢?张亮引用了业界的一句俗语:“Money never sleep”,表面意思是说钱永远不会沉睡,其实表达了“资本是逐利的”这样一个行业共识。

他表示,正确的选择应该是“钱找项目,项目找钱”,作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首先一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家得先做好本职工作,让自己成长,才可能在未来有能力去做更多的公益事业。“比如说我们现在投了近五十家企业,企业养活了很多人,也有部分企业战胜了国外企业,赢得了市场份额,这些其实也算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从业至今,张亮虽然没有感觉到行业环境的明显变化,但对于近两年来热火朝天的孵化器表示赞赏,他说,“孵化器有利于投资人随时和创业者交流、分享经验,而载体本身组织的各类活动也利于带动产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也让更多的投资人有机会捕捉到投资标的。当然,孵化器也需要思考自身的造血能力,我们旗下的蒲公英孵化器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不错,还被评为2016全国十佳最受欢迎企业孵化器。”

张亮现在的身份既是投资人,又是创业者,对于个人投资人更具英雄主义特色,他认为集体决策会显得更加专业,在市场经历热点和泡沫之后,投资要回归理性和专业,而他们的每一次的投资,都是团队头脑风暴的结果。

猜你喜欢
张亮投融资投资人
No.5 张亮和杨国福谁的“人设”更讨喜?
彩虹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2016年10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6年9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投资人最爱
2015年6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