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数字化成长”低龄化,喜还是忧?

2016-12-14 01:38
湖南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公公电子产品电脑

本刊记者 刘 茜

儿童“数字化成长”低龄化,喜还是忧?

本刊记者刘茜

曾经,“80后”一代到初高中的时候才能“名正言顺”地要手机玩。现在,孩子才两三岁就接触电脑、手机、iPad等一大堆电子产品。调查显示,特别是城市儿童,“数字化成长”已经越来越低龄化。

孩子玩电子产品,给不少家长带来烦恼。但也有家长认为,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儿童“数字化成长”低龄化该喜还是忧?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故事:4岁娃就跟手机、平板电脑亲

如今的“80后”父母经常会听到某个孩子才两三岁就会玩iPad了。32岁的周冠男是长沙市广益实验中学的一名高中教师,儿子今年4岁,最近,她因为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差点和公公吵起来。

一天,周冠男下班回家,儿子正拿着公公的手机坐在沙发上玩一款常见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一天没见妈了,周冠男进门后,儿子竟然连看她一眼都没看,而是沉浸在游戏里。周冠男十分生气,她平时最反对孩子玩手机,一方面对孩子眼睛不好,另一方面作为老师的她知道,孩子一旦迷恋上电子游戏,要戒掉十分困难,一定会影响学习。周冠男一把夺过手机递给了公公,并埋怨公公不该让孩子抱着手机玩游戏。

被妈妈抢走了手机,4岁的儿子大哭起来,甚至躺在地上打起了滚。公公看见孩子哭十分不忍心,拿出手机哄孩子,周冠男要制止,孩子依然哭闹不止。此时,公公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冲着周冠男吼了起来:“孩子这么小讲什么规矩,你们小的时候谁这么治你了。要是这么管孩子,别让我看见!”说着气呼呼地回卧室关上了门。留在客厅的周冠男感觉很委屈,只能先安抚哭闹的孩子。

“我真是后悔,不应该让他那么早就接触iPad和手机。”提起儿子迷恋电子产品的事,周冠男悔不当初。

真正促使周冠男下决心不让儿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是老师的一条短信。“那天幼儿园体检,老师第二天给所有家长发了一条校讯通,说班里大部分孩子视力下降,请家长在家里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周冠男说,她赶快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儿子的视力情况,得到的结果是儿子的双眼视力为0.6,比上次体检降了0.4,“虽然说孩子的视力发育还不成熟,可这降得也太多了,以后说啥也得注意了。”

数据:城市儿童“数字化成长”,出现低龄化倾向

如今跟周冠男有同样苦恼的家长越来越多。

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上,国内首份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出炉。报告由广州市少年宫牵头,联合全国18个主要城市青少年宫,对2万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该报告指出,如今儿童“数字化成长”出现明显的低龄化倾向,早在幼儿园时期(3~6岁),手机的接触率为91.8%,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电脑的接触率为80.6%。

到了小学中年级(9~10岁),儿童的媒介使用行为迅速拓展,初步发展到和成人使用行为相差不多的“小用户”。初中(13~14岁)时期还进一步成为新媒介传播者、创造者,数字化技能的很多方面都超过了父母。

报告还指出,儿童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也存在隐忧。“如果在网上要你填真实资料,你会怎么办?”只有32.5%的孩子会先询问父母的意见,而直接填的比例从小学低年级的2.9%上升到初中的10.5%。

争论:电子产品,儿童该不该接触?

儿童究竟该不该接触电子产品?这引起了不少家长的争论。

“我不赞成孩子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孩子。”接受记者采访时,长沙市明德麓谷学校的陈老师坚决地说。她说,低年龄段的孩子因沉迷电子产品而“伤身”的新闻近几年并不少见。比如,武汉一名8岁的男孩因为沉迷于玩平板电脑,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某地一名2岁半的孩子过度使用iPad,竟发展成近500度的假性近视。

高倩是爱尔眼科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她表示,电脑、手机图像快速变化,且屏幕相对较小,孩子长期专注在某个点上,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引起近视和弱视。此外,高倩担心网上的一些暴力游戏和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毕竟孩子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还不成熟,加上年龄小自控能力弱,一旦受不良信息影响会对自身或者对别人造成伤害,这都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高倩说。

陈老师和高倩的观点,家长李女士并不赞同。

“我觉得电子产品就是个工具,孩子可以从中获得快乐和知识,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引导孩子使用。”李女士说,她的女儿今年在长沙市麓谷中心小学上三年级,也是从小就接触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不过我给她安排的有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小时候还和她一起玩电子产品。”李女士说,女儿现在会的唐诗、故事、英语等,不少都是通过电子产品学会的。

家长刘先生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接触电子产品,家长也不可能完全不让孩子玩,“这也是孩子社交的一种方式,让他们和小伙伴之间有共同话题,否则孩子会被边缘化,这样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在刘先生看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好奇心,如果家长完全不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孩子的好奇心难免会转化成叛逆,与家长对抗,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建议:家长应做好疏导和榜样,严格限制使用时间

从当前来看,要完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似乎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何引导和给孩子创造更多获得快乐的机会、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华中师范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付义朝认为,电子产品并不是洪水猛兽,家长只要做好疏导,孩子完全可以从沉迷中解脱出来。

他认为,孩子过早接触到先进的电子产品,家长的负面“榜样”作用难辞其咎。如今,年轻的父母甚至时尚的爷爷奶奶们,经常会当着孩子的面用智能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玩微信、聊QQ……这无形中就告诉了孩子,手机不只是用来打电话的,还有很多功能。另外,不少孩子很容易从家长手中得到电子产品玩。

在永州市冷水滩区教师胡晓玲看来,让孩子从智能电子产品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多获得快乐的机会和渠道,多陪伴孩子。她认为,孩子之所以深陷电子产品不能自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父母陪伴以及其他获得快乐的渠道,他们只能用电子产品来填充空闲时间,来获得快乐。如果家长能够多陪孩子玩耍,例如做手工、做游戏,带孩子接触大自然,让孩子意识到除了电子产品外也能获得他们想要的快乐,自然就会转移注意力了。

对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芷江县岩桥中学马爱群老师认为,它们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为此,他建议家长们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例如,家长严格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每天最多玩三次,每次最长15分钟。另外,家长最好陪着孩子一起玩电子产品,这样通过家长的监督会帮助孩子形成自律,并且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家长还要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多做运动,转移他们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同时,家长有必要给孩子讲解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所带来的危害,帮助他们获得理性的认识。”马爱群说。

问题的眼光看教育,教育的视角观热点。更多新闻视点,请登录“湖南教育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hunanjiaoyu2014

猜你喜欢
公公电子产品电脑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正确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叫醒太阳公公
冬公公
帮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迷恋
我国小型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模式
雷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