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维多利亚公园Victoria Park看租界公园的转型

2016-12-14 20:36毛晨悦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天津转型

摘 要:公园作为中国近代城市的一种新型公共空间,其建设和推进普遍认为经历三个阶段:租界公园的产生、私园共用和政府对公园文化的认可。租界公园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公园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引入。本文以天津维多利亚公园为例,追溯租界公园的产生、发展、转变过程,探索中国近现代早期公园发展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关键词:租界公园;转型;天津

1 被动接受的公园

中国的造园历史十分悠久,从《诗经》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到,早在周文王时期就已经有了营建苑囿的工程。此后经历了朝代更迭,但帝王们建造离宫别苑的兴致并没有因此削减,也成就了为数不少的皇家园林。唐代之后,私家园林的发展日渐兴盛,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的造园风气有增无减。到了清代,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得中国传统造园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了,整个传统园林发展停滞在清末到民国期间。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同年12月,有最早在1845年设立的上海英租界为例,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Frederick Bruce)依据该条约中“允许英国侨民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的规定,强行在天津划出英租界,租界拥有自主独立的行政、司法权。理论上领土属于中国,而实际上清政府难以干涉租界内部事务,丧失了对于租借区域的控制权,因而基本将它视为外国领土,由此出现了“城中之城”的格局。在文化改造方面,英国人将西方价值观、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西方文明带入租界,同时在物质建设方面也进行了西化的改造。具体表现在对于建筑及公共空间的改造上,这客观上为公园的出现带来了契机。租界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近代公园的发生场所。

公园本质是一个向各个社会阶层开放的公共场所,与中国传统园林“私家花园”用来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是天津第一座租界公园,也是天津第一座参照西方评价标准建设的公园。此后,德、日、意、法等国家也相继在天津各所属租界区内建设租界公园,自此公园的概念逐渐渗透到了天津租界以外的区域。

2 来自天津英租界的外国人对公园的要求

19世纪初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迅速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的保障下,国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大众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品质。

一方面,从英国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从17世纪开始,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许多英国大众逐渐变得富有起来,他们向英国皇室要求更多的公共空间,英国的皇家庭园和贵族私家庭园陆续开放,公园体系逐渐形成。到了19世纪,英国已有包括海德公园(Hyde Park)、圣詹姆斯公园(St. James Park)等数个著名公园。英国大众有休闲、聚会需求,而公园的出现恰恰是提供此类活动的绝佳场所,因而在西方生活方式中占有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从当时英国在中国的政治诉求而言,公园的推行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租界当局将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需求。借由公园及其入园的限制条件的设置来突显国与国之间的不对等地位,强化差异,提升本国的优越感。因此,在英租界兴建公园是有其必然性的。

3 维多利亚公园的设计意向

天津维多利亚公园位于维多利亚道上,占地面积1.23公顷。场地本是一片沼泽和棚户区,1860年改造之初只是利用疏浚海河的泥沙做了场地平整的工作,并无公园的基础设置。

1887年恰逢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即位50周年庆典,英租界工部局投入资金对这片场地进行修整。6月21日,英女王即位纪念日,天津英租界举行了公园的对外开放仪式,维多利亚公园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维多利亚公园完全由英国园艺师负责营造,所用设施及建材均来自英国。租界当局多次派园艺师回国采购苗圃花木,以让在他乡的英国人感受到“家”。建成之初,有环绕公园的小溪一条,北侧一角曾为马术训练场;东南角设笼,常有动物展出;园西为半地下室花架。从公园的平面上可以看出,整体设计以英国传统园林风格为基调,平面呈四方形,以草坪作为绿化主景,无明显的地形起伏。花坛及草坪的设计均呈现出规则的特点,又在中央设六角攒尖亭一座作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将一些中国元素融入其中。

当时公园的开放时间规定“夏日游园终止时间为中夜,冬日为晚九时”。此外,公园也制定了十几条管理章程,有“摘花、折树、草地上推行婴儿车,皆所不许”的条例。这与英国当时本土公园的开放目的有相似之处。包括海德公园在内的皇家庭园,都位于市中心外缘的地方,通过交通的限制性及开放时间的限定可以判断并不是将一般大众作为游园考虑的重点,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显示贵族的恩典与威严,同时依然未能摆脱君主意志的左右,公众入园是受限的。

天津维多利亚公园当时虽没有华人不得入内的明确标示,但据《天津租界与特区》一书记载,有“华人未经董事会理事或巡捕长许可者,自行车、军乐器及狗,皆不需入园”的规定,可见这并不是一个面向所有普通大众开放的公园,是租界当局提升社会地位的工具。公园成为殖民者向社会推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的空间,并强迫其他人接受这个标准,推行不平等的公园使用准则。

4 维多利亚公园其后的发展

1906年,端方、戴鸿慈奉命出国考察宪政,对于西方的公共文化设施颇感兴趣,回国后提出公共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得到清政府的允准。1907年,天津开始正式筹建公园,公园不再局限于租界区内。加之晚清时期公园与私家园林的界限逐渐模糊,为开放公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国人对公园的认识也逐渐清晰。

进入民国后,维多利亚公园不再对游人做硬性限制,中国人可以到公园中游览,成为完全开放的公共场所。此后公园虽有小的变动,但基本保持其原有布局。1927年增建花架一座,后于1979年拆除;1981年拆除公园西南角圆攢亭,改为太湖石假山;2000年又拆除原假山改为青石假山,并增设公共厕所。

1949年,维多利亚道更名为解放北路,维多利亚公园更名为解放北园,并沿用至今。此后的维多利亚公园和在中国的众多租界公园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设施和景观方面更为完善。

租界公园从一开始由西方人带入,只允许部分人进入到逐渐完全开放为所有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尽管它的产生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为,但其一定程度起到了示范并刺激了更多公园兴建的可能,为中国近代公园的过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1840-1949[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 胡冬香.浅析中国近代园林的公园转型[J].商场现代化(上),2006.

[3] 白幡洋三郎(日).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M].新星出版社,2014.

[4] 张亦弛.天津首座英租界公园——维多利亚公园[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

[5] 李德英.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例[J].城市史研究,第19-20辑.

作者简介:毛晨悦(1986—),女,201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获硕士学位,讲师,2013年至今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艺系。

猜你喜欢
天津转型
如果天津有“画”说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天津战“疫”必胜!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天津卷
《天津造纸》征稿启
《天津之眼》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