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2016-12-14 21:19高鹤王岩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吉林省院校人才

高鹤 王岩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强融合性等特点,不仅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问题也备受关注。吉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相关人才比较匮乏,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问题。吉林省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地方院校承担人才培养之重任,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为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但目前还面临着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等瓶颈。吉林省各地方院校应从硬件软件方面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环境,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途径、评价体制和反馈体制等方面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校内校外两手抓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关键词]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1-0020-03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强融合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国外高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特色做法,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例如程坚军(2010,英国经验)等;有的学者以高校内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某专业为例,重点探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例如束霞平(2013,针织服装专业)、王丹谊(2013,广告专业)、张蓓蓓(2014,针织服装专业)、殷婕(2014,音乐专业)等;还有学者关注高校服务某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例如范宝祥(2012,北京地区)、姚争、项雁(2012,浙江省),等等。总体而言,对于高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比较分散,相对集中在发达省市。而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吉林省又是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裕的省份,本文着重探讨吉林省地方院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所指

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其中,美国著名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Florida,2002)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一书中提出“创意阶层”的概念被广为接受和使用。英国学者尼克·克利夫顿(NickClifton,2008)将这一阶层的概念细化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意性的专业人员”两类人才,他认为前者主要包括弗罗里达提到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和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还包括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分析师等现代社会思想的先锋引领者,他们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的工作;后者涉及的群体广泛,主要包括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工作的创造性专门职业人员。国内学者厉无畏(2006)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知识,拥有丰富的实际可行的可靠的创新能力,将需要传达的内容和信息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手段进行转换、复制和加工,使其可以融入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中,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具备多种能力、掌握产业运营多个环节的复合人才。韩三庚等(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为新的创意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

还有国外政府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进行界定和分类,例如,2007年澳大利亚政府在发布的《澳大利亚创意产业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三维能力指标架构”,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创意产业与创新卓越中心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专业型工作者、镶嵌型工作者和辅助型工作者三种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文化统计框架》中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图书馆人员、档案馆人员和策展人;作家、记者和语言学家;创作及表演艺术家;艺术、文化和烹饪相关专业人员;广播、音效和视觉技术专业人员;工艺品及印刷工作者。另外,一些国内学者分析总结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或者进行分类。例如,根据行业属性,厉无畏(2006)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划分为文艺演出管理人才、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会展产业人才和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六类;向勇(2006)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营销人才、通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七类。

二 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互动

1 地方院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地方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主要阵地

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基地。随着近些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承载着服务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地方院校以综合性院校居多,专业设置齐全,在不同的学院开设有比如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大批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经过专业学习和深造的毕业生们可以部分地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随着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不断涌现出一些民办独立学院,成为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另一个重要阵地。比如,2000年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现吉林动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先后成立,并输送了第一批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生。其中,吉林动画学院于2004年被原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5年吉林动画学院与长影集团公司、吉林出版集团公司三家单位被联合命名为“国家动漫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吉林动漫文化研究基地”正式落户在吉林动画学院,这意味着独立学院也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力量。

(2)地方院校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

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高等院校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地方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等环境为其提供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既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源泉,更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石。地方院校把创新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创新意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地方院校的教师是一支学术性较高和科研能力较强的队伍,教学科研的结合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大力倡导产学研结合的背景下,有条件的地方院校建立起了研究基地或者科技园;地方院校普遍拥有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体育馆,甚至有音乐厅、出版社;校园活跃着的各种社团组织的丰富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等,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创新平台,甚至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

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1)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高校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精神性、流动性以及易逝性决定了其产业的本质就是“创意为王”,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和生命线。创意来自创新思维意识,打破常规,甚至叛逆传统,从而产生新颖的、创造性的想法,对资源重新组合提升价值。现实中,在升学压力之下,义务教育阶段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青少年的创意思维,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们对社会经济现象已经形成认知,正是接受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地方院校应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各个环节不拘一格,着力营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激发大学生们敢于探索的创新创造精神。

(2)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高校大力培养复合型和创业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和渗透性较强,能够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合产生巨大的附加价值,是备受关注的朝阳产业。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各产业边界逐渐淡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这种趋势越发显著。这需要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要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对本专业知识功底牢固,还要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涉猎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更加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使他们成长为掌握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善于整合资源、具备良好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也召唤着更多有志青年进行大胆创业,成长为优秀的企业家,地方院校需要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

三 吉林省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瓶颈

1 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吉林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出台文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化产业生产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还是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尚未成立指导其发展的专门机构,没有明确本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涵盖范围,相关人才匮乏。地方院校地处吉林大地,受到的文化熏陶必然要受到上述条件的限制,虽有校园文化,但一般也只是停留在校训的口头说辞上,没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内化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积累文化底蕴势在必行。

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吉林省地方院校一般为综合性院校,各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校际和校内院际缺乏资源整合共享,并且几乎不掌握专业设置自主权,不能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即便有调整,也是几年一个周期,常常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教师的教学与教研、科研脱节,科研、教研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受实际条件和实习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也往往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校企协同培养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这些困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制约着地方院校无法切实可行地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无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发挥个人才能才智的平台。另外,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更不要提及针对文化创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了。单一的量化体系和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3 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总体上看,目前吉林省地方院校还没能形成专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整体教师队伍规模处于稳定状态,与成倍增长的在校大学生相比,增幅明显偏低,师生比例的不协调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师生交流与沟通;学校引进教师主要考核是否为博士学位、专业是否对口等因素,很少考察引进对象是否有社会工作经历,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因素,而且“近亲繁殖”也普遍存在,很少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自主创业经历的外来人员,学缘结构不够合理;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下,在职教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大量的科研工作上,疲于积累论文和课题数量,很少有机会和闲暇时间在校内、校际流动,或者进行社会实践,甚至进行国际交流来丰富教学经验,寻找灵感,创新空间不断缩小。

四 吉林省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环境

近几年来,吉林省地方院校为了满足扩招需要,有的学校重新选择了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校址,有的学校扩大校舍、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都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地方院校更应加大力度增添校园人文气息,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比如增加人文和历史景观,增加绿化面积,陶冶学生情操,建立至上而下的宽容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这些软环境将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吉林省白山黑土,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近些年来文化氛围越发浓重,形成了诸多带有地域元素的文化品牌,吉林歌舞、吉林影视剧、宝凤剪纸、东丰农民画、动漫等已经成为吉林省的“文化名片”,地方院校立足一方水土,一定要结合本地自然、人文、经济、法律等环境,充分挖掘和领悟本地文化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吉林省地方院校一般都设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这些专业大多是分散在不同的学院,比如服装设计专业可能隶属纺织服装学院或者艺术设计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能隶属信息传播工程学院,等等。笔者认为各院校首先应整合这些专业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市场需求旺盛的特色文化创意专业。促进文化创意相关专业融合发展,鼓励相关专业的交叉发展,发挥创意专业的带动作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专业课的实用性;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对不同领域的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创意实践活动,包括展会、比赛、创意项目,等等,争取建立有实质合作的校企基地,为学生们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场所,激发他们在实践中的创造灵感。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小班授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营造启发性学习氛围,增添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使得课堂虚实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宽松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不以科研成果和学习成绩论英雄,更多去考量引导、培养创意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评价因素,形成多元化、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另外,也建议各院校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反馈信息及时修正培养方案。

3 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吉林省地方院校应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努力构建呈“金字塔”型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学位层次较高的青年教师,又要有领域内具有一定声望的带头人和高水平权威的前辈。通过传帮带、交流合作提高教师更新知识、领略前沿的能力和敏感性,提升师资水平。同时,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向“双师型”转变,多进修交流开拓眼界,提升创新创意能力。这也同时要求各院校积极改进教师评聘机制,能将讲师的教学贡献力体现在评聘条例中,激励教师在做科研的同时,能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另外,壮大文化创意类教师队伍还需适当引进行业内相关人士作为兼职或客座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从业经历和创意经验,课堂会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这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坚军.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

学刊,2010(7).

[2]束霞平,钱孟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下高校服装

人才培养[J].丝绸,2013(9).

[3]王丹谊.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高校广告专业工作室

生态教育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4]张蓓蓓,束霞平.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针织服装

人才培养[J].针织工业,2014(3).

[5]殷婕.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职业与教育,2014(30).

[6]范宝祥.北京地区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

途径[J].新视野,2012(3).

[7]姚争,项雁.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以浙

江省为例[J].福建论坛,2012(8).

[8]RichardFlorida.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M].NewYork:

BasicBooks,2002.

[9]NickClifton.TheCreativeClassintheUK:AnInitialAnalysis

[J].SwedishSocietyforAnthropologyandGeography,2008

(1).

[10][1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11]蒋三庚,王晚红,张杰.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13]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

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吉林省院校人才
人才云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