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人皴法的再认识

2016-12-14 22:22谷菲菲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郭熙皴法李唐

谷菲菲

摘 要:“皴”作为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语汇,始于五代。自荆、关开始对皴法的尝试、董巨首立长、短“披麻皴”,至宋,皴法的表现形态即已完备,加之宋人对于笔性的充分发掘、对书画同源的强调,“见笔”亦成为山水画领域里至关重要的品评标准。宋人以格物之精神发展、完善的皴法,为元代文人画家的书法性山水画风格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皴法;李成;郭熙;李唐;米芾;书法性

1 李、郭柔性皴法

经由渐层(从浅到深、从细到粗),或线条的重复,或渐进等方式,都会产生运动、韵律和动力之效果。重复因占有空间而形成体,因而会产生整体性及空间性的张力。皴法的这种运动感和张力生命的给予是由宋代李成、郭熙完成的。

五代北方体系的荆、关画风在宋代经由李成、郭熙、范宽等人的实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董、巨所确立的柔性土质皴法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关注。石体坚硬、杂木丰茂的画面似乎更受欢迎。荆浩为了在二度平面中,表现出三度空间或深度,采取了形外处理的皴染方式,以此明暗调性对比显现深度,但并不成熟。真正在北宋确立并革新北派山水画风格的最早创始人是李成。

与前代画家不同,李成在构图时没有采取主峰突立、宾峰相伴的方式,而是在描绘近景山峰时,于岩石后表现隐约可见的远山,增强画面的深度感。画石的皴法更多的是与表现需要有关而不是与石形的质地有关,山形浑圆采取了南北风结合的方式,以墨色深染加浓重苔点提醒构图,皴染山石常如飞动。此云朵状石法的柔性特征在郭熙处发展到了极致。

郭熙为了让画面看起来有滋润感,在继承李成画法的基础上降低了山石的硬度感,加强了柔性皴法与墨染的融合。其对皴法、笔性的另一大贡献,于《林泉高致集》中可见一斑。郭熙比苏轼等人更早地强调书法与画法的结合:“人之学画,无异于学书”、[1]“故世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不滞也。”[1]其于此广议博考,自成一家,流传画作中苍劲虬曲的树石亦是书法性用笔的再创造。而对于何为“皴”,郭熙也有详尽的论述:“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而取之谓之皴擦”,[1]可以说,董、巨中锋用笔的线性皴法,经由李、郭发展成为一种侧笔横卧的柔性之皴。

2 李唐刚性皴法

关于斧劈皴的创始者,有人认为可追溯至唐时的李思训,又因其无具体可信的作品流传,只能从其子李昭道的作品中去探究,细观《明皇幸蜀图》,皆以勾线设色为主,只是在线条的表现上稍有顿挫之感,无法称之为“皴”。成书于1005年前的《益州名画录》中,黄休复记叙了一则花鸟画家黄居宝画太湖石的故事:“以笔端皴擦,纹理纵横,夹杂砂石,棱角峭硬”,[2]倒更是接近斧劈之貌,亦可见五代宋初皴法之流行。

生于北宋中晚期的李唐,是开南宋院体山水画新风的关键性人物。我们现今所熟知的以马、夏为代表的“大、小斧劈皴”皆源于其晚年在笔性上的新发现。构图上,李唐一改郭熙之法,重新拾取了范宽画面中巨嶂中立的实体感,将范宽的大面山体分解为小而不规则的形状;用笔上,又将范宽的点子皴发展成为较为宽大的刮铁皴,此刚健皴法与层层敷染结合,营造出一种黑润发亮的坚硬石质感。

李唐由点至面皴的首创所产生出的新趣味,经由南宋马、夏的发展,形成一种风格化、斧劈样的程式,在后期的某段时间内,侧锋横刮、笔线粗阔的斧劈皴甚至成为院体画家创作山水的重要参考。

3 米芾对书法性皴法的实验

后人在梳理中国文人画发展的主脉络时,于宋代必提苏轼、文同、米芾等人,苏轼更被推为文人画理论的建树者。几人的相同之处是皆注重自我的表达;表现书画创作中的神、理、韵;强调文、书、画的合一性等。书画同源、书画合一,自唐时便有提倡者,在宋代文人书画家处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苏轼、文同等人皆将书法视为心画,以书法之笔性融入士夫们最钟爱的枯木竹石题材中,而真正在山水画创作领域中,以书法性笔力融入皴法实验和创作的则是米芾。

米芾是五体皆擅的书法家,于书于画喜爱复古和多变。晚年所作行书作品《珊瑚贴》中,信笔挥毫的三叉笔架亦书亦画,可以说是其尝试开拓书法艺术获得创作灵感的最好见证。元人吴师道在《吴礼部集》卷十八《米元晖云山图》中言: “书法画法,至元章、元晖而变。盖其书以放易庄,画以简代密。”,[3]“变”、“易”“代”三字是米芾实验性、革新性精神的最好概括。

与宋代多数画家师法李、郭不同,米芾山水主要师法“平淡天真”的董源。为了更好地表达江南地区的氤氲山色,他将董源辅以披麻皴创作的点提取出来,以点代皴、积点成片,各种墨法并用,卧笔侧笔随意变换,于无形中见有形。至此,绘画中对笔的使用发展到了笔肚、笔根,米芾的“米氏云山”至后世更被推崇为一种极好的复古元素,借以表达个人萧散的意趣。

4 结语

中国画以线为主,色(青绿、水墨)的生命皆由线的生命而来。线的用笔规则之于山水,乃为皴法。中国山水画自魏晋的草创起,经过了唐代的成长,五代两宋的成熟,入元代获升华后,从明代开始转入徘徊蜕变期……此发展历程也是皴法萌生和演变的过程。明清时人,将皴法种类进行归纳总结,竟可达十数种,但均不出宋人所创皴法之母体——两大体系(柔性、刚性)、三种表现(点、线、面)。披麻之畅、斧劈之钝、米点之润、折带之枯、牛毛之密,皆是线的形态、质地共同作用产生的丰富变化和表现力。宋人以格物精神发展、完善的皴法,为元代文人画家自我表现的崛起、书法性山水画风格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633,643,644.

[2] 画史丛书(第三册:卷二) [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21.

[3] 吴师道.吴师道集(全元文:第三四册)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郭熙皴法李唐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李唐&萧照:徒儿,放下屠刀吧!
庭院中的童年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画技高超,皇帝变迷弟
解析郭熙的山水画特征
文韬武略冠李唐——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