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铎草书艺术中的入古出新

2016-12-14 22:25郑壮苗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写意

郑壮苗

摘 要: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其草书倍受世人所重。他融古通今,博采众长,书法以晋人为基础,上追秦汉,下揽唐宋,终于入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书法气度雄厚、笔性老辣、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章法宕逸,点画劲健猛利,飞腾跳掷;字形敧侧错落,姿态皆奇;气势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强烈。其以广博的学识、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强烈的创造意识以及其抒情大写意的笔墨精神标领中国书坛300余年。

关键词:草书艺术;入古出新;写意

中国草书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千多年。行草书的发展至明清之际,各种创作表现技法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王铎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勇于开拓、创造新美境界的巨匠。其行草初学“二王”,甚得笔意,后又受米芾、颜真卿、张旭等人的影响,终于入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是时,在书坛上涌现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变古出新的书法家,他们以行草彪炳书史,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其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著者,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首推王铎。王铎书法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势、雄强豪迈之书风,总领群芳,名重朝野。

1 王铎书法发展概述

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王铎曾言:“余于书、于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跤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由此可知王铎对书学的痴迷达到何等程度。王铎出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家道中落,苦读寒窗,自幼酷爱书法,13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15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二王”为其书法渊源。31岁经殿试而获仕进,至京师供奉翰林。内府秘藏多所阅研,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很早就表露出惊世骇俗的审美意识。在明末众多大书家中,他是最有个性的一位。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34岁至36岁时,他为思玄先生《书王羲之瞻近帜轴》及一些草书帖轴。这个时期,王铎以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而从王铎40岁书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如43岁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正如傅山先生论其书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怅;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王铎的书法创作,正是在48岁至50岁这段艰难失意的时期,完成了“五十自化” 的重要变革,铸成了自己突崛而成熟的个人风格。

王铎在54岁降清之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有亏”,但书法声誉却未减。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法抹杀的。如草书作品《王羲之蔡家宾贴》《王献之省前书帖》《陆阁帖》《王昙首昨服散帖》与王铎五言律诗草书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书法纵而能敛,大巧若拙,以使转纵横为形质,以点画狼藉为性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2 追求古典的书法精神,不断推陈出新

王铎提出了“敏而好古”的主张,他认为“书不通古碑,书法终不古,为俗笔多也”,并进而具体地向人们警告;“书不入晋,终成野道。”这也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的原则。他长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研究古代名人名作视为终生不渝的作业。然而这远非他的终极目标。他是一个生命力极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是冷漠的古人的翻版和拼凑,而是将古人书意融而化之,以抒发、宣泄他那充满郁闷的块垒和如电击雷鸣、狂飙突发的心灵。他曾在一幅书作上连续写了“不服!不服!不服!”的跋语,在艺术上他不服古人,不服同代人,也隐喻了生活上不服社会现实。他说:“凡作草,须有登吾高山绝顶之意。”所以,王铎在临王帖之时,几乎也在用自家之法,但在艺术上能不随时俗,在赵、董书法风靡之时,自创一格。这正是王铎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在。

我们从开封市博物馆珍藏的《临王献之省前帖草书轴》来看,此幅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为王铎56岁所作之精品。这里所谓的“临”,实际是一次再创造。王铎草书方面的创作,很多传世之作是临摹古人的作品。但是,他临古人,并不是一味照着临,而是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融于作品中,使作品得到艺术的升华。此幅草书取法于山阴父子,又能入米南宫之室。通篇运笔用墨浑莽淋漓,魄力雄迈,纵横跌宕,自然出奇,充满了狂放不羁的浪漫色彩和刚健恢宏的气概,不愧为王铎具有代表性的杰作。又如王铎《临帖草书轴》,此作品宗法“二王”,得米之笔意,以中锋为主。用圆转的篆书笔意来写转折,显得沉着含蓄,又时用折锋增添刚健之数起笔、转折处又多圆笔,提按顿挫变化较大时出颤动之笔,墨色由浓到淡及枯,层次丰富,呈现出奇肆的风骨,结体疏密相间,章法大小错落有致,线条分外随意,自由奔放,却得敧侧优美,浑然天成,通篇气势雄浑,笔力劲健,大气磅礴,跌宕起伏。此作品于顺治三年(1646年)王铎55岁时所书,是王铎写意书风的精品之作,至今还影响极大。

在王铎草书中有自创作品如《书商丘道诗》(开封市博物馆藏),此草书运笔为重,一点一画力求坚而浑。其宗法颜鲁公,得厚重沉雄腕力,学米芾则能摇曳生发奇姿异态,且将“二王”流荡优美的韵致贯彻始终,取法既高,出手亦不凡。他起笔陡峻,行笔充实,转笔畅达,落笔大胆果断,方圆尖诸法兼备,刚柔互济,自然生韵,收笔时更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此轴是王铎学识、功力、胆识、气魄相结合的艺术结晶。

3 结语

王铎在标举“独宗羲献”的同时,以抒情大写意的笔墨,极力张扬行草书瞬间视觉形式“象”的表现性,把一个饱受磨难、痛苦、压抑、悔恨的文人心态之“意”宣泄得淋漓尽致。借古开今,高标时代精神正是王铎之于当代如何继承与创新探索迷茫中的书家们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 刘正成.中国书法史全集(王铎部分)[M].

猜你喜欢
写意
浅析梁楷的绘画风格及成因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