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和文化的“风土”精神的景观营造研究

2016-12-14 23:45林婷陈顺和
艺术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风土营造景观

林婷 陈顺和

摘 要:本文提出“风土”景观的概念是基于新一轮的城镇化改造中地域文化保护,注重于特定自然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以发现和挖掘、趋势利导以及景观地形化等作为必要的对策研究,以多学科的视角对所面临的景观环境问题展开了研究,立足点把“风土”景观研究中差异性和文化生态的景观营造研究路线结合起来成为景观营造一种策略,为景观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一种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风土”景观;地形化;趋势利导;文化生态

0 引言

低熵,简单说就是低耗能,低污染。人类在后工业时代的低熵条件下生存状态,已濒于自然和文化双重丧失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境地。新一轮的城镇化改造中,如何避免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生态遗产的破坏,在节源、生物资源利用以及地球上的可以开发再利用的一切资源都进行了有计划的开发与利用。如何突出“风土”自然风光,较好地吸取自然光、风、香、绿色、空气等因素,在景观中,本土的材料、植被、建造方式不仅延续场地文脉的完整性,保留人们对于乡土的记忆,也大大降低了景观的营造成本,从而减轻土地的负担和资源消耗。

1 “风土”景观概念及营造研究的意义

1.1 “风土”景观

“风土”景观是对生活的社会群体、生活周遭环境的独特乡土的记忆和表达方式。它把思考、认知和表达于地层、水文、植物、大气,承载乡土价值和精神,它传承时间,凝聚记忆;它重视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气候、植被等。“风土”景观营造强调使建造在场地上的空间能建立起一种领域感。景观营造过程是对地域中的地形、风貌人情、环境气候、光线等地区因素的表现。强调除视觉之外的触觉、听觉、嗅觉、运动觉等补充性知觉体验,融合“风土”思想、文化、观念、意识等,营造一种面向多样化的地域性风土文化。

广义的“风土”景观,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目的关注广泛的生态学景观上建立起“风土”景观创作的新思路、新观念,对景观美学的当代性的价值的重新确立。有助于拓宽我们在“风土”景观领域研究,探索一条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狭义的“风土”景观,在小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庭院景观营造中,本土的材料、植被、建造方式延续场地文脉的完整性及保留人们对于乡土的记忆,也大大降低了景观的营造成本,从而减轻土地的负担和资源消耗。

“风土”景观作为新的课题在学科和新的视野不断被拓宽,与其他新型相关边缘学科产生渗透和叠加,“风土”景观系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如何把系统思想与方法论引入“风土”景观概念中,以“风土”景观营造为基础的环境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一个单纯描述环境关系的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对“风土”景观提出了一系列必要的研究课题。

1.2 “风土”景观的研究是寻找差异性和文化生态的路

“风土”景观不仅是一种空间、一种文化的视角、文化生态为载体,多元的地域文化滋长了灿烂大地,各地区各民族由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建筑技术的不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居住建筑,如北京四合院、江浙天井院、徽州天井院、黄土高原窑洞、云南苗家竹楼、福建客家土楼等。同属中国却又丰富绝伦,独具各自魅力的差异化景观,是搭建人、社会与自然统一的空间环境。传统乡土民居的特征必然和所在地区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也就是地区性。简而言之,传统民居所在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各种方式决定了当地景观的特征。“风土”景观将模拟和分析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大地,重新为差异性、文化生态打开通道。“风土”景观是具有多样性设计与人文性、乡土性 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它是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侧重于空间载体、历史维度、文化取向等概念。基于自然和文化的“风土”精神营造实际上整合文化策略形成地域性特色的“风土”景观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约翰·O·西蒙兹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一书中提出从“研究人类生存空间与视觉总体的高度”探讨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师的最终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这极大地拓展了景观研究的范畴与视野,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善而设计。西蒙兹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则思想。”他主张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过程,需要全面解析方法、环境保护、生活环境质量提高策略。[1]

2 “风土”景观营造的策略研究

2.1 自然和文化的“风土”精神研究

人类在后工业时代的低熵生存状态寻找自然和文化双重的“风土”精神家园,着重构建人类诗意的栖居。中国提出的“山水城市”“美丽乡村”,西方提出的“生态城市”设想及其实践,都可以看出是人类理想居住模式的典型代表。海德格尔说:“诗首先使栖居成其栖居。诗是真正让我们栖居的东西。但是,我们通过什么栖居之处呢?通过建造。那让我们栖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造。要实现“人诗意地栖居”这一理想的栖居模式,则需要通过“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来构筑,既要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舒适宜人的物质家园,又要借鉴人文学科的只是建构富有诗意的人类精神家园。[2]

法国地理学大师白兰士(DeLa Blache)主张的环境自然论,将文化视为由自然环境影响的。“风土”景观作为一个自然与文化的载体,如果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风土”景观空间较注重地域文化与内涵,要满足人的居住行为、习惯及获得归属感。对“风土”精神的概念理解,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传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方化”的策略以及全球-地区建筑之议,将地区性和全球化的关系确认为共生,并赋予地域性,尊重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尊重地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艺术审美等等;

2.2 在环境中“发现和挖掘”的“风土”景观

如果说去“创造”一个景观,不如说是“挖掘”一个景更为生动有效。“大地”可谓是一种新的景观资源。山川、梯田、废弃的校园和民宅既是又是“画面”,森林、农场或工业废墟,成为景观建造师关注的对象。[3]中国传统景观讲究“天人合一”,建筑景观和周围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体现在当下的景观营造是在原有环境上的挖掘和提炼,达到和周围建筑环境高度统一。景观营造符合当地原有的地域地貌特点,凸显和谐。

海德格尔说,大地需要被重新发现!不能以为只要现代化、国际化,而河流、植被可以不重要,乡土、信仰可以不重要,人们是要重新去发现大地了。从宏观角度上“挖掘”的景观 自然、风土、景观、文化的关系,主要以地形的特性,山间、内陆、盆地、海岸沿线以及河川沿岸等为标准。还包括有地层、水文、植物、大气等风土特征。日本建筑界针对景观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建筑设计”的新观点。早在1999年建造的“海洋水族馆”,这座建筑位于日本海域境内西南两侧最佳的位置,利用冲绳岛舟状海盆与琉球海沟的深海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成为又一处亮丽“海上风景”。通过建筑师设计建造了这座颇具特色的“海洋水族馆”建筑。

在景观营造上对于富有“风土”景观精神内涵的栖居空间,需要景观建造师不断从地域物象的悟性中捕捉表达的内容。一座栖居空间的景观营造总会受到来自内外各种因素与各种启发产生的。不管是景观建造师经过“发现和挖掘”的中捕获的,都应该是需要通过“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考量,在景观建造师与环境的探索方面形成了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行为、环境美学等多种理论和设计思想。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3 “趋势利导”的地形设计

地形是“风土”景观营造的支架,也是景观形态的基础,运用地形、绿化景观可以创造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地形的改造给种植环境、土方平衡、绿地排水等方面带来诸多益处。地形设计在通过相应的设计营造出一种承载和言说地方性、尊重土地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 日本建筑学家横河健提出了“建筑的地形化”与“地形的建筑”的观点。寓意是指建筑应依据不同的地形建造不同的建筑。他的观点告诫人们,地形能改变设计与创造的建筑形式。一位景观建造师来讲,要善于掌握有利于地形、因形而造物的技巧,在具体的情况下利用手中有利的条件创造性地设计建造因地制形的景观建筑。[4]

在景观形态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趋势利导”的地形设计,对土地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 在总体规划层面的地形设计中,将规划跟所在的山体、丘陵、水体河流等自然因素相结合,这都对整体的规划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虽然这些地形对建筑布局的规划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和限制,但是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地势上的落差和高差变化以及特点,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较为独特的布局。因此在居住区的整体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状况,在利用原有特色的同时,相应的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新的改造地形的方案,无论如何,就是要将地形上的优势充分地运用到区域的总体规划上。

2.4 “风土”自然资源利用与景观营造的结合

低熵条件下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提出一系列问题,根据熵增原理,每天都在消耗的煤、油,都在增加宇宙的熵,如果我们用尽矿物能源又无其他新能源时,引力可以实现熵减,如地球引力能使太阳的热辐射能“聚集”在地下,地热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能源,我们可以通过地下热水利用、温差发电等形式解决能源问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德国提出的建筑生物学、地球环境建筑的目标与理念中汲取经验,旨在力推地域地球生态保护,建筑与环境、温室化、节能、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设立的,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与对策。同时也对地域的气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周边环境的协调、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有了明确的立法制度,更加强化了建筑与环境的重要性。

位于名古屋爱知县多半岛的“中部国际机场”,有机地利用了当地海域的环境特点,让世人充分领略到,当代日本建筑在真正实践着建筑与环境和谐关系的设计思想。海上机场以美妙的风景尽用环境资源优势。它充分利用光、热、水、绿、风等自然资源,既利用了自然资源,又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一,太阳光的利用,在建筑上层部位设计太阳光发电装置,为飞机的动力提供了电源保证。第二,热能源的资源利用,为室内的空调提供了既舒适又环保的资源。第三,水资源的利用。在设计上,建筑师将建筑周围降落的雨水较好地利用起来,设计相关的装置,将这些水用于培植树木,浇灌土壤。又将厨房排水进行处理后成为卫生间冲洗之用等。第四,风资源的利用,因机场临海,海上的风是最好的资源,在设计上将这一部分的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运用相关装置将这种风的力量用于机场建筑内的空调换气。总之,在利用新技术、自然环境优势方面,新建筑的成功经验值得后人深入的研究。这些新理念、新观点已成为新世纪主要发展方向。

3 结语

当下经济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信息的高速传播、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多元化,在新一轮的城镇化改造中如何合理地利用与营造当地景观,如何突出“风土”自然风光,较好地吸取自然光、风、香、绿色、空气等因素,在景观营造上糅合人文、文化基因。在突出“风土”自然风光中,气候系统、水体循环系统、生物保育系统、土壤与植被生态系统等若干相互依存的体系得到充分尊重,面对这一切如何适应它、利用它、使“风土”景观设计成为该时代的产物,强调设计的生态性、原创性和前瞻性,这已成为当下景观设计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24.

[2] 海德格尔.诗意的安居[M].北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89.

[3] 章俊华. LANDSCAPE感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66.

[4] 李剑华.日本新建筑视觉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2:90.

作者简介:林婷(1986—),女,福建宁德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风土营造景观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火山塑造景观
风土和历史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