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软环境建设与优化策略

2016-12-14 18:01张国勇娄成武李兴超
当代经济管理 2016年11期
关键词:软环境责任主体优化策略

张国勇 娄成武 李兴超

摘 要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软环境建设滞后有直接的关系。文章阐述了东北地区在经济增长、人口形势与产业结构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分析了该地区在思想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东北地区软环境建设滞后的根源在于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不明晰,突出表现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主体,政府应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通过树立软环境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来完善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区域软环境高地,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软环境;硬环境;责任主体;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11-0064-07

一、问题提出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同年12月,成立高规格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东北振兴战略浮出水面。历经10余年战略推进,东北振兴已与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共同构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①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②国企改革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取得积极进展;③东北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粮食生产基地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④包括社保体系、棚户区改造在内的民生得到明显改善;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1]。当前伴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会议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东北发展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2],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新问题

首先,表现在经济增长失速。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产业基地,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战略地位突出。2012年以来,外受困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致使投资和进出口不振,内缘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能源和重化工产业为支柱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辽吉黑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下滑明显,经济数据已让国务院领导同志感到“揪心”[3](见图1)。

第二,人口形势堪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人口流失与经济下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且往往会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4]。根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4 374万人口共流出89万,吉林2 745万人口共流出125万,黑龙江3 831万人口共流出200万。东北三省共流出人口400余万,减去流入人口,净流出180万。同时,由于城市化水平较高,该地区民众又多受雇于管理严格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因此东北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比较好的地区,长此以往居民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严格的计生政策、较低的生育水平导致日趋老龄化的“纺锤形”人口结构,也对该地区未来经济增长构成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之间孰为因果暂且不论,东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远低于全国水平乃至出现负增长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见表1)。

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就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大。新时期在国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背景下,辽宁与吉林两省都面临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黑龙江省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产业和国有企业的占比较高。与此同时,该地区第二产业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其中不乏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孙公司等。因此,东北三省普遍面临国有企业占比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单一、活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司长周建平认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过于依赖个别行业,其中黑龙江省煤炭石油占工业产值的60%,辽宁省的支柱产业是装备制造和冶金石化,而一汽集团为吉林省贡献了40%的GDP。这样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下行、全国投资下降的情况下会加剧企业、行业风险[5](见图2)。

上述3个方面的问题反映出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面临新的发展困境,如果不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东北振兴多年的成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中央在时隔12年后再次高规格出台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决策。

2.发展环境不佳是影响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任何组织都需要注意外部世界,因为在那里可发现组织的关联因素、机会和威胁[6]。环境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同理,东北地区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该地区经济社会等组织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通常我们将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因素统称为发展环境。它又可以依据主观感受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一般是指自然禀赋和硬件设施,例如地理位置、矿产资源、高速公路、电网、电信网络、科研机构等,也可称之为物质环境。软环境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例如公民素质、政治制度、社会舆论等等,也可称之为制度环境。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煤、铁矿石、石油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为初期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前,东北就是东北亚地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解放后,前苏联援助新中国的156个项目中有超过1/3的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因此东北有着“东方鲁尔”的美誉。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开发与发展,东北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产业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商品粮的主产地。此外,东北地区分布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所,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和产业工人队伍。同时,由于开发起步较早,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拥有密集的铁路网和发达的公路网,在辽宁沿海地区分布着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等重要港口,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日渐成熟。可以说东北地区的硬环境不可谓不“硬”,但相比之下,该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却明显滞后,不能与硬环境形成较好的良性呼应。

近年来,大量的跨国经验研究证实了“制度至关重要”(institutions matter)假说,即具有更好的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更少的政策扭曲的那些国家,将比其他国家更富裕。该假说针对国内的区域研究也得到证实,制度环境的差异是理解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线索[7]。通过与国内发达区域和先进省市比较,不难发现东北发展不差“硬件”,差的是“软件”[8]。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都不难在短时间内建设起来,但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环境却无法一蹴而就。物质环境并不差甚至一度占有一定优势的东北地区,正是软环境建设拖了发展的“后腿”,亟待改善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东北地区软环境建设的现状

软环境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除有形的硬件设施之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政治与文化、法规与政策、思想与观念、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9]。多年来,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对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清晰,在优化投资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政务环境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规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本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但是由于软环境建设成效不如经济数据的政绩鲜明,许多地方政府推动软环境建设往往成为“一阵风工程”、“口号工程”,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近年来东北地区见诸媒体报导的舆论事件,可以窥探出当前该地区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有关东北地区招商引资的媒体报道。有媒体报道指出,东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存在“关门打狗”现象[10]。在现有的政绩考核模式驱使下,政府部门和官员只管招商引资,片面追求招商引资带来的数字显绩,以致不管企业落地后的生死,甚至有的部门还存在吃拿卡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鼠目寸光的发展观和急功近利的政绩观。

第二个是关于地方政府政策环境的舆论事件。媒体曾报道,在2012年的某一段时期,东北某省会城市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老百姓出门无处购物、吃饭和娱乐,这极大地影响到了居民日常生活。源于店主害怕罚款,该城市的街面门店关门,刮来了一阵极具讽刺意味的“卷帘门”风波。记者调查发现,疑似该市有关政府部门借承办大型运动赛事进行突击检查,以打假、检查各种证照的名义对店家高额罚款,因此百姓不得不关门歇业。究竟是通过“突击式、运动式”地检查罚款来为财政“创收”,还是优化市场环境,我们不得而知。事发一个月后,当地政府才出来辟谣,但此时百姓仍旧半信半疑,致使当地原本有序的市场环境受到冲击,当地政府的信用形象也大打折扣[11]。

第三个是关于企业经营与市场监管的公共事件。今年年初,网络上“天价鱼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12]。事件发生后,基层政府起先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仓促应对,并有袒护当地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之嫌,公布处理结果后,舆论随之哗然。后来舆论持续发酵,在上级政府的干预下地方政府对涉事的饭店才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理。尽管迄今舆论对当地政府处理监管部门责任人的轻重程度仍存有异议,但终归是给了一个最终的交代。该事件充分暴露了当地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被动的政府管理思维。市场主体不法行为猖獗,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熟视无睹,市场监管缺失、执法不规范,甚至懒政、不作为最终酿成区域公共危机事件。

上述3个典型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方的整体形象,成为地方软环境建设的扣分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的投资环境的好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13],因此,东北地区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要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当前东北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环境

东北是受我国中央计划思维影响最为深重的地区。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不符合现实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陷人了低效率的状态,造成了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因为制度变迁有自我强化的机制,它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14]。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东西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造成了比较保守的思想观念。例如东北人谈起东北,常会流露出这样的心态,计划经济时代鼎力中国经济的东北,好比是国家的长子,如今,这个长子被掏空了躯干,身形佝偻,却还要追赶步伐矫健的年轻人,这种思想往往导致“干劲”、“闯劲”明显不足。和南方地区相比,东北缺少商业文明,政府也缺少依法办事的习惯,这都是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东北,作为“单位人”的个体普遍寻求希望体制内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情结深重,对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存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身发展的主动性。

2.市场环境

东北地区受计划体制的影响较深,导致了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社会主体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尽快提高。尽管东北地区20多年来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其市场环境仍然不健全。东北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是我国受计划体制统治时间最长、贯彻最为彻底、受计划经济影响最深的区域。东北地区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15]。由于国有经济占据半壁江山,迄今东北地区未能建立起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东北人不理解、不相信市场的作用,对计划经济时代充满感怀。市场经济不发达,反过来又会影响本地区的企业和民众,形成恶性循环,普遍缺少竞争意识与契约精神。东北没有经过真正改革开放的洗礼和市场化的洗礼,东北的各级政府,只是把市场经济挂在口头,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系、结构、本质等问题一知半解或者是一无所知[16]。市场环境不佳还影响到产业结构,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整体抗风险性较差。

3.政务环境

政府环境是发展环境中最根本最直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政府工作制度、行政审批流程、行政效率、公务员廉洁从政、依法行政等内容。2015年1月份的经济学人杂志就曾指出,东北地区政府官僚主义盛行,官员的数据造假行为猖獗[17]。在东北投资兴业的外地客商普遍反映,东北地方政府存在办事不主动、缺乏透明度、审批流程过长、吃拿卡要等现象。出于政绩导向,地方政府习惯于插手企业微观管理,东北给外界的印象是“政府主导的市场,不是企业家的市场”。结果就出现了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许多本来不该由政府干的事,政府抓得紧紧的;而有些本来该由政府干的事,政府又由于没有精力和财力,干得不够或是没有干。所以,有企业家说:“东北大地缺乏市场基因。”[18]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地区也是腐败现象多发地区,有影响的重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对东北政务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发生在本世纪初的慕绥新马向东一案由于牵涉面之广、影响之大,该案对当地的政务生态破坏至深,一时难以完全修复。

4.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生态环保政策等。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在创造政策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责任。但同时,政府的资源和重点工作也是有限的,往往会在政策选择中“顾此失彼”。由于对GDP的“偏爱”,东北地区政策环境建设不能很好地做到协调推进,在产业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着墨较多,而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和生态环保政策等方面缺少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可行措施,致使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人才外流严重,生态恶化与环境污染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前文所述的东北地区人口形势严峻与此因素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政府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从服务于地方发展需要出发,创造激发活力的政策环境。

5.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是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任程度,是政府、企业与公民信用的良性互动。东北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将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有效整合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警示、惩处等作用。诚信体系缺失造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危机。这也是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化改革步履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就是一种契约经济,而契约是以诚信为基础的,脱离诚信的契约等于一纸空文,一个缺乏完善的诚信体系而处于诚信危机中的市场经济是无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解决诚信体系缺失问题[19]。

6.法治环境

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保障。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东北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交互行为,往往以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为基础,人们逐渐形成了以人格化交易为特征的认知模式,依法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意识淡薄,“熟人好办事”的观念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一些法律、法规得不到有效实施或实施效果不佳,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20]。政府不按规定办事、企业和公众“走后门”事件层出不穷是法治环境不佳的典型写照。

7.社会环境

社会文化长期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并由此形成一种不自觉的观念,大多数人共同的观念无形之中构成了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文明的社会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投资者具有极大吸引力和凝聚力。长期以来,东北地区总的社会文化环境还可以,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东北振兴10多年来一直以来具备的优势。但东北地区的创新意识、开放观念相比南方地区仍显不足。由于人们多数追求安稳,习惯了规律的生活,还没有完全转变观念,人们尤其是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探索和冒险的勇气与魄力、一些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行为保守,在形成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良好文化氛围方面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21]。

三、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的责任定位

影响软环境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等许多因素。但纵观人类文明史,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因此在发展环境的诸多构建主体中,政府的地位不可忽视。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虽然政府对诸如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力有限,但对于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税赋征收、基础设施提供、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政府管理(如腐败治理)等方面却可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在塑造软环境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2]。

1.政府是软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同时也是软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应在软环境建设中应当充当“规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和“监管者”四种角色。

第一,作为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者”。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同时也应本地区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者。政府通过对本区域软环境建设当中长期性、基本型、整体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决策,设计未来一段时期本地区软环境建设的整体方案,包括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规划的设计要兼顾科学性与民主性,既要符合本地区实际和百姓需求,又要符合科学规律。

第二,作为软环境建设的“引导者”。政府要放弃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下的管制思维,摒弃过去“大包大揽”、“亲力亲为”的治理方式,把精力主要放在定战略和指方向上。这就要求政府在如何看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远期规划和近期重要工作、硬环境和软环境等这样的重大关系上给出明确的方向,并辅之以相应的配套政策。政府将原来揽在身上的大权逐步下放给市场和社会,在履行政府职能中要善于借助“外力”,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行为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软环境建设的要求。

第三,作为软环境建设的“组织者”。软环境建设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公民个体等等,如何把这些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协同推进软环境共同治理,这就是政府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给政府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共同治理,又要职能清晰。

第四,作为软环境建设的“监管者”。政府职能“有限”,但监管的责任不能缺失。在软环境建设中,政府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政府自身的监管。有人曾经说过:“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困难”。软环境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政府自身的利益势必受到挤压,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自身的监管。二是对于市场和社会主体的监管。在新一轮的政府改革中,政府逐步将“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项交给市场和社会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将其放任自流,恰恰相反,更要强化对其的监管作用。市场有着天然的“趋利倾向”,存在“市场失灵”,社会则时常缺乏“凝聚性和公共性”,存在“社会失灵”。市场主体能不能够在趋利的同时,又能充分兼顾公共利益;社会主体能不能够在精诚合作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公共利益,都需要政府创新监管方式对其进行监管。

2.政府在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责任迷失

东北地区政府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深重,导致自身的主动改革意识不强,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和科学管理手段,在软环境建设中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突出问题。

第一是政府越位,即“不该管的也去管”。政府部门超越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管了不是本部门该管甚至应由市场或者社会承担的事务,也就是“越权”。突出表现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表现为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项目,在社会管理中行政手段运用不合理,自己甚至直接充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设置审批事项过多,越位特征明显。

第二是政府缺位,即“该管的不去管”。政府部门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管理好属于本地区、本部门的事务,也就是“失权”。突出表现在对政府自身的监管不力、市场秩序的维护不力和对社会文明的引导不力等。

第三是政府错位,即“该管的不会管”。是指政府部门虽然了解自己应该管什么,但是对于自己该管的事情,却没有能力去管好,不知道怎么管,甚至乱用权力、乱搞一通,也就是“乱权”。突出表现在不知如何培育市场主体、如何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和创业环境等。

四、结论及优化策略

企业是一个地区软环境建设好与坏的“晴雨表”。东北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很早就有警钟敲响,但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早在2003年就有企业家指出东北地区在软环境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时至今日,东北经济经历近10年高速增长后呈现断崖式下滑,并且开始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软环境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度变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制度和政策是决定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23]。软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和政策过程,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无需证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发展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软环境是体制机制的直观表现,体制机制则是软环境的内在源泉。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要在4个方面着力。其中第一个重点便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2]。东北地区要突破目前的发展困境,必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软环境建设这一新的主题,推动地方各级政府主动承担起建设和完善本区域软环境建设的责任。当好软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树立软环境建设主体责任理念

软环境建设并不需要较大的物资投入,需要的是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因此推动软环境建设的主要力量毫无疑问是政府主管部门[24]。地方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树立软环境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借鉴发达地区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软环境建设对政府自身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内化为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政府行为的准则。其次要树立法治理念,政府及其公务人员须承担起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的重要责任,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自觉依法办事。只有政府以身作则,做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表率,让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在东北地区生根落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才能得到落实。

2.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带动软环境改善

软环境建设好不好,关键在政府。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阶段,政府的职能尚未转变到位,因此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途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计划体制留存最多的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要积极主动地推进自身改革,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者有机统一。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建设一个高效、廉洁、透明的现代政府,以政府创新带动软环境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

3.加大对软环境建设的考核和问责

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政府如何使之制度化仍需进一步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软环境建设的考核。将地方政府的软环境建设纳入本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切实运用在领导干部奖惩和任免中。其次要加大对软环境建设不力的问责。在软环境建设中做到有责必问,依据党纪国法,追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并分别给予党纪、国法、行政处分等。

[参考文献]

[1] 徐绍史.努力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N].人民日报,2016-04-27(012).

[2]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EB/OL].http://dbzxs.ndrc.gov.cn/zxjb/201512/t20151231_770422.html,2015-12-31/2016-04-07.

[3] 孙兴杰.冰封东北如何突围[EB/OL].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50414/29291_1.html,2015-04-14/2016-04-08.

[4] 郭铁,胡飞.东北三省每年流出180万人口不准确[EB/OL].http://www.msweekly.com/news/shehui/2015/0316/12967.html,2015-03-16/2016-04-08.

[5] 刘素宏.这轮政府投资不支持过剩领域 [EB/O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3/24/content_627693.htm?div=0,2016-03-24/2016-04-08

[6]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J]. 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223.

[7] 董志强,等.制度软环境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12(4):9-20.

[8] 白杨.东北振兴需培育“软环境”,科技园区成重要载体[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hanye/2015-02-03/c_1114228614.htm,

2015-02-03/2016-04-08.

[9] 关溪媛.东北振兴需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J].经济咨询,2005(2):32-33.

[10] 杨中旭.救急东北经济增长[EB/OL].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50511/3879554.shtml,2015-05-11/2016-04-08.

[11] 王晨.媒体证实沈阳大量商铺关门停业,官方辟谣质疑未尽[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8-08/4091278.shtml,2012-08-08/2016-04-08.

[12] 人民网.哈尔滨通报“天价鱼”问责结果,多名官员民警被处分[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6/0303/c1008-28166

584.html,2016-03-03/2016-04-08.

[13] 张世杰.加强政府能力建设,营造东北振兴软环境[J].商贸现代化,2007(34):330-331.

[14] 孙少岩.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看改善东北地区投资软环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59.

[15] 马宏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软环境问题分析[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41-42.

[16] 李慧敏.心不思变“困”东北[EB/OL].http://news.cb.com.cn/html/economy_9_26870_1.html,2015-08-17/2016-05-15.

[17] The Economist.The north-eastback in the cold[J].The Economist,2015,January3rd-9th:31-32.

[18] 杨忠阳,等.治本之策:体制怎么转?[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9/05/t20150905_6396738.shtml,2015-09-05/2016-05-19.

[19] 李克.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探析——基于文化传统视角的分析[J].经济视角,2009(3):18.

[20] 高成.从辉煌到衰落,东北到底发生了什么?[EB/OL].http://news.sina.com.cn/zl/ruijian/2016-03-09/09405582.shtml,2016-03-06/2016-05-15.

[21] 韦丽秋.辽宁省投资软环境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35.

[22] World Bank. Doing Business in 2005:Removing Obstacles to Growth[R]. 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4a.

[23] 魏福成,等.集体行动、政治竞争与发展的障碍——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学(季刊),2014,13(2):602.

[24] 魏潾.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当中的软环境建设[J].管理现代化,2005(s1):27.

Abstract: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Chinas northeastern old industrial base needs goo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ilemma of this region is directly relevant to the lag of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dilemmas that the region is facing with in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situ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and analyzed the commonly existing environment problems,concerning ideology,market,government affairs,policy,credit,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ciety. It is pointed that the lag in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this region is due to the vagueness of the governments subject responsibility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which is reflected as the failure of the government in its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The government,as the subject responsibility in dri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governing system and governing capability,should become the planner,the facilitator,the organizer and the supervisor of the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ortheastern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which are now res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need to be perfected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first-person-responsibility sense in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promoting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 transformation,strengthening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anwhile,efforts should be put to build a soft environment highland which is adapt to the new norm of economy,thu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Key words:Chinas northeastern old industrial base;overall revitalization;soft environment;hard environment;subject of responsibility; optimiza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软环境责任主体优化策略
虚假药品广告违法责任的探究
版权公有领域侵权责任主体范围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谈马一浮的文化复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