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笑什么

2016-12-15 17:46杨璐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50期
关键词:小品综艺喜剧

杨璐

同事们提出这期的封面故事做季播喜剧综艺的时候,我在内心里其实倒吸了一口凉气,跟我们这本杂志倡导的趣味相匹配的笑点难道不应该是纽约老头儿伍迪·艾伦吗?怎么来研究每年只在看春节联欢晚会时才进入视野的小品呢?

我是一个80年代出生的沈阳人,见证了电视晚会小品的兴起、黄金时代和衰落。在我小时候,春节娱乐最期待的是赵本山的小品,一度是同样剧本有两个版本,地方台先演一版尺度大、笑点多的,央视上演打磨多次的版本,看完他的小品,再吃了饺子,才觉得过年的仪式完成了。可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扎根生活,感觉吐槽春晚和编段子才是除夕之夜的欢乐源泉,小品既不好笑,也显得土气过时,而且总有一种刻板印象,它大多洋溢着浓郁的东北乡村气、二人转风。我亲身体会过南北笑点的巨大差异,有东北小品演员参演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上映的时候,我们正在昆明出差,整个影厅坐得满满的,却鸦雀无声,只有我和同事两个沈阳人在笑。

学术界也印证了我的主观感受,近年来关于小品的论文,主题大多是讨论小品的衰落。原因是审美情趣低俗、好剧本和后备人才匮乏,观众分流到其他种类综艺节目,以及观众都去上网不看电视了。更雪上加霜的是,CSM50城的数据显示喜剧电视节目的观众大部分是45岁到54岁的男性。这不是个要争取的核心消费层啊,除非你是卖手串儿的。

正火热的季播类综艺喜剧却彻底改变了小品的形象:王宁和陈赫的小品演的是我们小时候玩的电子游戏《魂斗罗》,王宁还演过大肠杆菌搭档郑恺演白血球,贾玲演过哆啦A梦,更不用说韦小宝和小玄子,聂小倩和宁采臣,周芷若和张无忌,这些影视人物成为小品的主角,人物关系和笑点设置都来自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这一辈人的文化背景。我看到的不是简陋的电视晚会小品,无论故事、风格还是舞台表现更像是在小剧场里看的那些舞台喜剧的缩微版。

为什么一夜之间小品跳出窠臼,成了城市青年趣味呢?我先找的是三档最受欢迎的季播综艺喜剧“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笑傲江湖”的制作公司欢乐传媒,总裁董朝晖是综艺行业的大佬,我和周围的同龄人都是看着他制作的“欢乐总动员”长大的。董朝晖是一副老式商人的做派,穿着西服套装彬彬有礼地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接受采访,虽然身处流行文化行业,却没有随着强势的互联网时髦地穿上黑T恤,做出一副亲切随和要跟来访者打成一片的样子。他的生意逻辑也是老道理,综艺题材一直是轮番流行,在这一行做了快20年,几乎所有的题材都涉足过,只是这一轮流行到了喜剧。他也留意到了小品的衰落,在欢乐传媒之前,若干家卫视新上的喜剧综艺都没做起来,因为小品给人的感觉是低俗的,广告商不埋单。

东方卫视制作的场景喜剧综艺秀“今夜百乐门”剧照。资本的投入,让简陋的小品脱离低俗笑话和乡村气息,变成城市青年趣味

董朝晖的诉求是生产出广告商愿意付费的内容,那就得吸引到20岁到40岁的核心消费人群。具体到喜剧题材上,最明显的区别是“欢乐喜剧人”。这档节目的形式和结构类似于“我是歌手”,由“德高望重”的行业大咖们上台比赛分出高下。那么如果按照小品领域的辈分,第一季的舞台上应该是郭达、蔡明团队,黄宏团队,潘长江夫妇,巩汉林夫妇,还有晚辈的小沈阳、宋小宝吧?这样的节目会比“春晚IP的周边”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语言组)评选更精彩吗?

董朝晖组了一台边界模糊的比赛,第一季里老牌的小品队伍只有辽宁民间艺术团,开心麻花是舞台喜剧的老牌子,白眉工作室做的是喜剧影视剧和舞台喜剧,贾玲虽然上过几次春晚,但是去年的“女汉子”才算把形象立住,高晓攀、乔杉、修睿都是喜剧爱好者领域里的名人。但他们的作品风格和受众群体都是“80后”“90后”。经过两年的“洗用户”,根据艾漫数据中心2016年9月的一份报告,喜剧类综艺节目的观众中,“85后”占86%,专科以上学历人群占77.2%。

跟欢乐传媒一样在这拨儿喜剧热里引人注目的是东方卫视,它是“笑傲江湖”和“欢乐喜剧人”的播出平台,今年还研发了情景喜剧节目“今夜百乐门”、话题喜剧节目“笑星闯地球”。东方卫视的诉求是保住一线卫视的地位。广电系统有“雪山效应”之说,意为广告投放犹如山顶积雪,基本不覆盖到中间位置,所以要生存必须挤入一线集团。东方卫视获得全国话题的“中国达人秀”已经是5年前的事情了,而这些年浙江、江苏、湖南在各种题材上都有全国影响力的综艺节目。东方卫视这几年来集中打造“喜剧矩阵”,看中的是喜剧题材在综艺里还是蓝海,还没有头部内容产生。

最新加入这个领域的还有“80后”创业者孙闻的“千秋岁”,他看重的是这一轮综艺节目“大片化”的市场空白。孙闻的公司做得很好,抓住的就是这一轮综艺节目升级的机遇。他发现综艺节目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所以,他把公司的技术都往服务于大片后期方向提升。到现在为止,他做过国内几十个投资上亿元的节目后期。他同时以综艺发达的韩国为参照,觉得国内的综艺水平和数量目前只是开了一个头,这样的市场,如果只做后期成长空间有限。业务向前端延伸,他也看中了还是蓝海的喜剧题材。今年他的公司同北京卫视合作了“跨界喜剧王”,让公司进入了能够全案制作一档投资上亿元的综艺节目的俱乐部,估值翻了3倍。

如果把喜剧小品看作一种产品,从前它们终极的扬名舞台只能是电视晚会,现在则多了前面这些节目作为新渠道。两季“欢乐喜剧人”里,潘斌龙、崔志佳和乔杉、修睿都属于面孔陌生但实力很强的组合,其实他们都来自一个电视栏目“爱笑会议室”,那个节目虽然在喜剧迷里有口碑,但收入太少,几个人逐渐离开去演舞台喜剧和网络剧谋生。这一次在高收视率的节目里,终于被更广范围的观众所熟识。叶逢春和马朋是去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热门话题,他们因为参加“笑傲江湖”而被电视喜剧圈认识,有机会进入春晚节目的选拔,在此之前,两个人已经在夜场里演了十几年的小品。

对于已经成名的演员和团队,这个新渠道是打品牌、推新人的机会。开心麻花上过几次春晚了,可红的是郝建这个角色,在综艺喜剧的舞台上,艾伦、常远、王宁陆续保持着曝光度。贾玲成立大碗娱乐之后,也把张小斐推成“一姐”,喜剧综艺里多了很多表演机会。团队标签也在这个舞台上通过密集的门派比武和演出输出给观众。贾玲的合伙人、编剧孙集斌对我说,长期磨合的团队一定比单打独斗临时凑成的搭档表演质量高,因为有默契,审美趣味相投。更理想的状态是形成稳定的风格,那证明团队已经很成熟了。辽宁民间艺术团、开心麻花和德云社是人丁兴旺的大门派,从前只认识他们的头牌明星,可频繁地上喜剧综艺让他们的表演风格也给人留下了印象。潘斌龙在接受本刊采访的时候就说最大感受是各大门派在切磋武艺,“大家都能看出来,这个包袱是开心麻花的,那个一看就是德云社的包袱,这个则是‘爱笑会议室的”。

有了新渠道,小品演员多了展示舞台,我们就能说小品复兴了甚至是“中国喜剧元年”吗?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个线性逻辑。宋丹丹有句名言:“喜剧不好走,我估计你们走不长。”从小品创作规律来看,周播频率对演员和编剧的消耗非常大,即便对于剧本积累丰厚、配合默契的沈腾、马丽组合,都吃不消。马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决赛那一场,直到节目录制之前两个小时,剧本还没出来,幸亏是最后一个表演,他们用这三个小时改出了剧本。小品名作《不差钱》的编剧尹琪,给辽宁民间艺术团上央视春晚写过7年剧本,他认为,好作品再天马行空都是要有一个真实事件做底子的,再加包袱,周播频率很多时候只能靠灵机一动。这一轮综艺热里,他只给老搭档宋小宝写了剧本,主业早就转向导演影视剧。孙集斌也强调,刚开业的大碗娱乐不是一个演小品的公司,而是做关于喜剧的一切。那些在综艺喜剧舞台上红起来的新明星们,也很快进了剧组,或者演出舞台喜剧了。

靠喜剧吃饭的行内人比“吃瓜群众”对这轮综艺热谨慎多了,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以此为阶梯通向成熟的影视剧、戏剧市场。一个节目的生命周期大约是四季,如果想在综艺市场上把喜剧题材持续下去,制作公司和电视台都得找到可操作性的机制。欢乐传媒和千秋岁走的是自建创作队伍的路。董朝晖擅长资源整合,把喜剧新人和有潜力的编剧招入麾下,给资源给空间,他说,未来他的喜剧团队也能自成一派。孙闻签了接近30个有综艺喜剧制作经验的编剧形成了一个团队。东方卫视向国外的常青节目学习,在中国喜剧小品创作规律之外,尝试一条工业化的新路,好笑不好笑最后得看收视率。

喜剧小品能不能形成行业,综艺喜剧是不是一个常青的生意,这才刚开了个头。我们这期封面采访了风口浪尖上的所有团队和制作班底,就想读者在看节目之余,再看点门道。

猜你喜欢
小品综艺喜剧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喜剧世界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