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用户感知和效用研究

2016-12-15 12:02侯筱蓉付扬陈娟
现代情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微信平台

侯筱蓉+付扬+陈娟

〔摘要〕[目的/意义]探索微信用户对于微信平台上传播的健康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此类信息对其产生的效用。[方法/过程]问卷调查法及描述性统计方法,在权威平台上抽取真实/虚假健康信息,并结合“获得信息→判断真假→产生行为”的问题设计模式构成问卷,进行纸质和网络调查。[结果/结论]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微信用户缺乏准确识别健康信息真伪的能力,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任重而道远;微信是健康信息传播的有效平台,但也为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且用户并未认识到其信息辨别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对虚假的健康信息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大多数用户的“活跃性”也会导致这类信息仍然被广泛传播。

〔关键词〕健康信息;用户感知;信息效用;微信平台

〔Abstract〕Purposes:To explore the ability of users to identify the spread of health information on WeChat platform,as well as the utility of such information on them.Methods: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 methods were us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data.Contents:True and false health information were extracted from authority platform,and the problem design pattern of“accessing to information→judging true and false→producing behavior”was combined to constitute the questionnaire,finally,the paper and network surveys were investigated in users.Conclusions:Most WeChat users surveyed lack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of health information,and improvement of citizens health literacy has long way to go.WeChat is an effective platfor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health information,but also provides a fertile soil for the spread of false health information.Additionally,users are not aware of the problem of their ability to identify information,even if produced a false judgment of false health information,most of the active users will also lead this kind of information still widely spread.

〔Key words〕health information;user perception;information utility;WeChat;WeChat users

1绪论

11研究意义和目的

在社交网络环境中,用户时刻都可以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大量的健康相关信息,但大多数用户却无从探究其真假。“魏则西事件”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暂且不论事件背后隐藏的复杂内幕,但这是一个因误信虚假医疗信息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子,警示着虚假健康信息会对用户产生巨大危害。

有研究调查显示,2015年微信的媒体可信度排名在社交媒体用户中仅次于电视、报纸、互联网,而在90后社交媒体用户中更是仅次于电视、互联网,名列第三。2016年3月,微信的月活跃用户已达到65亿[2],可见微信作为一种社交自媒体具有影响力强、用户数量庞大的特点。因此本文采用微信作为研究平台,旨在研究微信用户对健康信息的辨别能力,以及用户感知后产生的效用。

相关概念

1健康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将“健康(Health)”定义为“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3]。1986年,WHO在其发表的《健康促进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提出新的认识:“要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人们必须要有能力识别和实现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善或适应环境。因此,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4]。

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有涉及疾病、身体、心灵、社会生活状态的信息,以及与这些信息有关联的信息,都可以纳入健康的范畴信息。常见的健康信息有医疗保健信息、心理健康信息、食品安全信息等等。

真实健康信息与虚假健康信息

本研究定义的真实健康信息,即经过科学检验,被证明确实为真的健康相关信息,这种信息被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卫生机构、组织所认同,譬如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门。本研究中定义的虚假健康信息,即不真实的健康信息,其特点有二:一为虚,指的是信息本身没有事实依据,是凭空捏造的,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其为真;二为假,指的是能被证明该信息确实不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健康相关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尚不能被明确判断其真伪性。对于此类信息,本次研究暂且将其排除在外。

3信息感知与信息效用

信息感知是指信息用户对信息的感觉和知觉的总称[5]。信息效用是指个体对于外部信息在心理上产生的功效,信息与个体心理产生反应并影响人的行为[6]。本研究中的信息感知指的是用户对健康信息真假性的主观判断,信息效用指的是用户对主观判断为真的健康信息做出的反应。

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旨在通过调查发现用户对健康信息真伪性判断的能力,以及对健康信息传播持有的态度。问卷设计参考了“知信行”模式里的“信息传播→觉察信息→相信信息→行为确立”。问卷里采用的是“获得信息→判断真假→产生行为”的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模式。

问卷共分为3个模块,模块一是对受访者个人情况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从事卫生相关行业以及用户主观的健康状况,且采用是否使用微信作为筛选性问题。模块二是将真实健康信息混入虚假健康信息(共15条),探究用户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模块三主要调查用户在感知信息后信息行为的产生,见图1。图1问卷设计模块

15条健康信息中,有5条真实健康信息和10条虚假健康信息,这样是为了造成信息真假数量的不对等,尽量减小填写问卷时可能出现的因为主观认为真假信息各占一半而对调查结果产生的数据偏差;并且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在问卷中被打乱顺序排放。其中真实健康信息选自由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8](下文简称为《66条》)和《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9](下文简称为《报告》),其权威性和真实性相对较高,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虚假健康信息均为曾被辟谣的谣言,来自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北京主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公布的2015年食品安全微信谣言前十排行(下文简称为“辟谣”),见表1。

表1真实/虚假健康信息及其来源

序号健康信息信息来源性质1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66条》T2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豆制品中含大量植物雌激素,会提高乳腺癌患病几率。“辟谣”F3麻辣烫、米线中有H799病毒,可致人死亡。“辟谣”F4小龙虾经基因改造而来,用于处理尸体;且生长于污水中,重金属超标。“辟谣”F5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传播。《66条》T6儿童牛奶饮品中含肉毒杆菌,可致白血病。“辟谣”F7甜玉米100%都是转基因,导致男性阳痿、女性绝经。“辟谣”F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66条》T9奶牛靠打激素产奶,牛奶中含有激素可致癌。“辟谣”F10近期内蒙古畜牧基地羊群爆发布氏杆菌病,人吃羊肉被感染不可治愈。“辟谣”F11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66条》T12酱油中微生物易致病,生产过程易产生致癌物质,不能生吃。“辟谣”F13柿子酸奶同食会产生有毒物质,已致一小女孩中毒身亡。“辟谣”F14某快餐企业使用速成鸡,每只鸡都有6个翅膀8条腿。“辟谣”F15“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不能降低吸烟带来的危害。《报告》T备注:T表示信息被权威机构判断为真;F表示被权威机构判断为假。问卷发放与回收

问卷发放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同时进行,时间段为2016331~2016520,网络问卷在问卷星发放(www.sojump.com),纸质问卷在学校、步行街商圈进行随机发放和即时回收。由于本文研究的信息传播平台是微信,因此在筛选问题中选择不使用微信的为无效问卷。纸质问卷发放181份,回收181份;网络问卷回收215份,总计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914%。

需要指出的是,问卷中所提到的健康相关信息不代表调查小组本身观点。为保证答卷的真实有效性,在问卷中不作信息真假判断的任何引导,亦无传播任何虚假健康信息的意图。出于伦理学考虑,问卷填写完成后调查小组将所有信息的性质和来源给予了公布。

3数据分析

人口统计学分析

按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进行人口统计学分析,由于研究对象是微信用户,因此其中年龄分段与《2016微信用户数量统计》保持一致[0]。具体数据见表。

健康信息的感知——用户识别能力分析

调查发现,并非每条信息都曾被微信用户阅读过,因此此处的用户识别对象仅指代被用户在微信平台上浏览过的信息。本研究中对健康信息的感知主要表现在用户对信息真伪的识别能力上:用户浏览过并相信某条信息即可认为其主观判断为真,反之主观判断为假。将用户主观判断与信息客观真伪进行比对,即可得到微信用户对信息的识别能力。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小组将用户识别能力分为准确识别、识别能力较弱、无法识别和不可分类4种类型,见表3。33健康信息的效用分析

当用户浏览过并且选择相信某条信息时,说明用户主观上已经判断该信息为真实,但事实上如前文所述,用户主观判断与信息客观性质是有较大出入的,尤其是当信息客观为虚假但用户主观判断为真时,此时若用户有进一步的信息行为,那么虚假信息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扩散性的。

我们研究用户对其所信任信息的反映,这些反应即为健康信息对微信用户产生的效用,尤其是用户对原本虚假信息的反应能够帮助进一步发现虚假信息对用户产生的效用。问卷调查中,研究小组将用户会产生的信息行为归纳为点赞、收藏、转发给某个朋友或群、转发到朋友圈以及健康观念/行为的改变(见图1)。其中点赞和收藏这两种信息行为实则暗含用户对信息的认同;而转发给朋友、群或朋友圈实则用户对信息的传播;健康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实则表明信息对其已经有效地产生了观念和行为上的引导。

分析时将用户对所信任信息的反应分成实质真实和实质虚假两个部分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我们以此得出以下观点:

①将用户对两种性质的信息产生的反应进行比较发现(见表4中平均值1及平均值2),总体而言用户对实质真实的信息产生认同、传播分享以及行为引导的倾向要高于实质虚假的信息;

②当用户对其所信任信息产生认同行为且频次较高时,其信息传播的行为频次也相应较高,并且也更容易带来其观念和行为上的改变;

③微信与其他社交平台一样,同样存在Silence Customer],我们将其称为“沉默的旁观者”,他们在浏览了信息后即使内心认同却不会产生任何信息行为,见表中“以上都没有”一栏;但社交平台上更多的却是具备外向性人格(Extraversion)的用户[2],此类用户性格活跃,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产生的信息行为频次较高,对各类信息传播的可能性更大,受到信息影响的可能性也更大。

4结论

健康信息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信息,它的性质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而承载它们的平台的“社交性”却赋予了这些信息扩散的无限可能,由此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亦会加大。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

①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微信用户,缺乏准确识别健康信息真伪的能力,公民健康素养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②微信是健康信息传播的有效平台,在362份调查问卷中,仅有39份表示并未在微信上浏览过问卷中任何一条信息,但这也为虚假健康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为严重的在于,用户并未认识到其信息辨别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对虚假的健康信息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大多数用户的“活跃性”也会导致这类信息仍然被广泛传播。

传播谣言和散布虚假信息已然入刑,然而据本次调查来看,大多数用户都可能在无意间传播了很多虚假健康信息,虽然不具备主观故意,但是不能不警惕这样的现象。虚假健康信息的危害性在没有爆发出来之前很不容易被发现,然而一旦爆发却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杜绝虚假健康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是公民自身、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今后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凯度集团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28/23/30149173531360362.shtml,2016-05-20.

[2]企鹅智酷:2016年微信影响力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51833.html,2016-05-20.

[3]WHO.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Geneva:WHO,1948.

[4]WHO.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M].Geneva:WHO,1986.

[5]马晓璇,鲁虹.数字效应对消费者信息感知的影响——以消费者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J].物流科技,2016,(4):19-21.

[6]戴昌钧,刘广.信息效用及其在决策行为中的应用[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7:3.

医学教育网.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式——知信行模式[EB/OL].http:∥www.med66.com/html/2008/6/xu30621811 33142680023222.html,2016-05-20.

[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J].健康向导,2010,(1):4-5.

[9]王小红.控烟健康教育核心信息[J].预防医学论坛,2015,(12):120.

[0]叶琳琳.2016微信用户数量统计[EB/OL].http:∥www.didown.com/news/29040.html,2016-05-20.

]Li Y,Summary of Researche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Foreign Countr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3,(7):124-129.

[2]Yu T K,Lu L C,Liu T F.Explor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via weblog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1):32-41.

猜你喜欢
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作品著作权的保护
纸媒微信平台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分析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