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辽西北风沙区林农间作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2016-12-17 09:15张柏习刘晓峰刘亚萍
防护林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改进措施

张柏习,刘晓峰,刘亚萍

(1.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2.阜新市林业局,辽宁 阜新 123000)



浅谈辽西北风沙区林农间作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张柏习1,刘晓峰2,刘亚萍1

(1.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辽宁 阜新 123000;2.阜新市林业局,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辽西北地区是辽宁省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该地区林农间作方式普遍,但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间作模式和耕作方式,大部分林地树木的保存率很低且引起了土壤二次风蚀。本文在对彰武县、昌图县的林农间作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九点林农间作改进措施。

关键词辽西北风沙区;林农间作;改进措施

辽西北地区属科尔沁沙地南缘,处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内,属生态脆弱地区,是辽宁省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旱灾、风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世行(辽宁)林业综合发展项目造林地区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项目启动以来,在项目林内间种农作物是被允许和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民也乐于进行林农间作。但是由于存在不合理的间作模式和耕作方式,个别林地树木的保存率很低且引起了土壤二次风蚀。

本文通过对辽西北地区(彰武县和昌图县)的沙地造林间种农作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不当的间作方式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1项目区林农间作现状

项目启动以来,农民进行了林内间种农作物的活动,总体情况是间种农作物后,因为土壤的疏松和施肥的作用的确促进了林木生长,但在沙化严重地块,由于间作的农作物品种不当和农作物间作时距离树木过近,林木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加之秋季传统的土壤深翻作业距离树木过近,极端严重地块的苗木根系受风沙及人为危害裸露在地表之外,致使大部分地块林木成活率几年来不理想。

在彰武项目区和昌图项目区的严重退化耕地上和风沙危害严重的风口地段(包括造林地块和未造林地块),通过采取工程围封措施去除人为和牲畜的外在干扰,通过近3 a的连续观测,发现在围封地块内均能自然生长出草本植被,间或有胡枝子等灌木的出现,植被盖度由初始的0%到第一年底的46%再到第三年底的90%以上,植被的恢复确实起到了阻沙、积沙,减少土壤风蚀的作用。

调查发现:昌图县项目区造林地进行林农间作后,树行两边各留出0.5 m宽的自然生草带,农民间作农作物时没有破坏自然植被,自然生长出的草本植物长势旺盛,并有阻沙和积沙的作用。虽然也间种了花生、地瓜、西瓜等,但未出现严重的土壤风蚀现象。但在风口地段因为间种了花生、地瓜、西瓜等无茬作物,风蚀严重。彰武项目区属重风沙区,由于间种了花生、地瓜、西瓜等,秋季深翻土地时,一是作业机械距离树木很近,把树木周围的植被全部翻没,二是秋收后造林地表面上只有栽植的树木,再没有其余植被,致使土地裸露,风蚀严重,同时风沙对树木造成沙割沙打危害,使树木春季生理干旱而死亡。

2林农间作改进措施

本着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能间作则间作,不能间作则自然恢复植被的原则。为确保保留和增加地表植被,减少土壤裸露,控制风沙侵蚀,宜采取以下必要的措施:

2.1强化政府行为,加强宏观管理。严格执行造林规程,明确适宜的耕作方式和间种品种,禁止大面积连片间种易引起风蚀的作物,不适宜间作地区严格控制间作。

2.2在风沙极严重地段,尤其在风口地段,先进行围封,待自然生草1~2 a后再造林,造林后继续围封,不进行间作。但要及时去除林木周围1 m内的杂草,防止杂草与树木争水争肥。

2.3在风沙严重地段,实行严格的成行保留自然生草带的措施。方法是以树木为中心,在树行边上每边留出0.6~1.0 m宽的自然生草带,防止农业耕作对林木造成损伤。

2.4对于固定沙地戓不易引起风蚀的地段,间种花生、地瓜、西瓜等可采取轮作倒茬的措施,也可采用花生、小麦、大豆等套种种植技术。

2.5改进间作农作物品种。禁止间种花生、地瓜、西瓜等无茬农作物,间种品种应为带茬品种,例如玉米、荞麦、大豆、黑豆、豇豆、红小豆。农作物收获后,使根系保留于土壤内,秸秆最好也留在林地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扰动,避免地表裸露。

2.6挖掘增产潜力,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变传统的增加种植面积带动总产提高产量的方式。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比如建设种植业设施小区,发展分配保护地蔬菜;二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三是推广缩垄增密技术。这些措施既能为辽西北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又能为当地林地的保护发挥作用。

2.7适当增加造林模式,使林业、农业双丰收。在适当地块可增加一些造林模式,如2行1带,株行距2 m×2 m,带宽10 m。在没有增加造林模式整体造林密度的情况下,在提高林木抵御风险能力的同时,延长农林复合经营的时间期限,无形中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其更加乐于接受的造林模式。

2.8可在林间种植一些灌木或草本进行林草、林灌间作,灌草可以是用作绿肥或饲料的草本,也可是适用于编织的灌木,这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

2.9改进传统耕作方式。当地普遍存在着秋收后进行土壤深翻的传统农作习惯,表层土壤极易遭受风蚀,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应该改进传统的农作方式,可用春、秋季浅旋灭茬,或春季、秋季不翻地,直接机械播种的作业方式。

参考文献:

[1] 潘德成,吴祥云,王慧新,等.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区花生生态防风蚀技术初探[J].花生学报,2010,39(4):20-22

[2] 郝春英,张柏习.关于科学合理发展辽西北沙区花生产业的几点建议[J].辽宁农业科学,2012(6):54-55

[3] 邢兆凯,吴祥云,张学利,等.辽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及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2):102-105

中图分类号:S3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2.026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2-0068-02

作者简介:张柏习(1975-),男,内蒙古赤峰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从事林木育种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林业厅外资项目(贷款号7939—CN)

收稿日期:2015-11-19

猜你喜欢
改进措施
某电子企业电源转换器质量改善研究
浅谈事业单位报账会计的财务管理工作核心分析
翻斗量油分离器防淹措施初探
论如何有效实施医院内控制度
医院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探讨
冷链物流基础上的生鲜电商发展研究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主变冷却器全停跳闸事故分析及改进措施
压片机加料器充填叶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