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

2016-12-17 07:45
中国民政 2016年21期
关键词:烈士陵园湘江烈士

本刊记者李雪

重读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

本刊记者李雪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2016年10月18日,民政部举办“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烈士档案主题联展”。展览由民政部档案资料馆联合长征路上的11个省份民政厅和11家代表性烈士陵园共同筹办,以图文形式将11家烈士陵园串联成壮美的长征故事,回顾了长征历史,通过烈士档案重温了英烈事迹,通过烈士纪念设施传承了长征精神。每一块展板、每一家陵园的主题故事背后,都有着血雨腥风的战斗历程与激动人心的革命情怀。

联展内容丰富,不少群众驻足参观

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

1931年秋,闽西与赣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苏区。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胜利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群众踊跃参加红军,誓死捍卫苏维埃。当时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11.3万人参军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解放后登记在册的烈士17166名。

1934年5月30日的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第三版“勇敢坚决当红军”题下刊登了《八弟兄一齐报名当红军》的报道:瑞金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家中共有弟兄八人,在扩红动员中,他们八弟兄中有一个很勇敢的报了名当红军。但是后来他们和邻人谈话的时候,却听见邻人说:“你们八弟兄只去了一个当红军,这倒也没有什么稀奇。”八兄弟谁也不愿落后,所以全体报名加入红军。这位农民叫杨荣显,他将8个儿子全部送上了前线,后来都牺牲在反“围剿”战场,这就是著名的“八子参军”故事。

当年苏区扩红,“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这样的场面并不少见。瑞金象湖镇老红军刘彬就是与父亲一起当红军的,父亲在湘江之战负了重伤,刘彬跟随中央红军一路血战,到达陕北,最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江西革命烈士英名录》里,有一行并排着的5个朱姓名字:朱伯璜、朱泗隆、朱王氏、朱汉杰、朱澍隆,这是南康朱伯璜全家五位烈士。还有“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1933年,她动员丈夫朱吉熏参加红军。翌年10月,朱吉熏随部队参加长征,从此杳无音讯。2008年,陈发姑苦苦等待丈夫75年,带着对丈夫的思念走完了一生。

据统计,中央苏区时期,赣南苏区总人口约241万人,33.1万人参加红军,60万人支援前线,留下姓名烈士达10.82万名。闽西在册烈士2.4万名,占福建省在册烈士总数的53.6%。参加中央红军主力长征8.6万人中,有赣南子弟5万多人,之中绝大多数人牺牲了;还有近3万名福建子弟兵,最后仅2000人到达陕北,可谓“万里长征路,一里一忠魂”!

消失的红三十四师

82年前,广西桂林兴安县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因为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湘江战役发生在这里。红军将士血战七昼夜,牺牲两万余人,包括师级干部8名、团级干部28名。红五军团三十四师6000余人,绝大部分壮烈牺牲,从此三十四师在红军建制当中消失。

三十四师诞生于闽西苏区,在反“围剿”战火的洗礼中,成为一支“钢铁之师”。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红五军团担纲后卫阻截敌人,掩护主力突围;而三十四师作为后卫中的后卫,担负着长征路上最为艰险困难的任务。11月底,在一连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红军到达了湘江边上。当时,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在兴安、全州、灌阳凭借湘江天险布下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全歼于湘江东岸。

掩护红军强渡湘江的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和残酷,空中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面是十几倍于己的敌人。四天五夜,三十四师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从原有的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千人,终于为中央两个纵队及红军最后一支部队红八军团顺利渡过湘江赢得了时间。但红三十四师想要渡江已经不可能了:阻击阵地距离湘江渡口还有75公里,且通往渡口的所有道路都已被敌人封锁。这支孤立无援的部队,陷于重围。

师长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剩余部队开始突围,且战且走,从广西进入湖南道县,在湘南的崇山峻岭中打游击,伺机摆脱追兵。陈树湘腹部中枪后,依旧忍着剧痛指挥部队突围。最后一次清点人数时,仅存的一个连长向他报告:还有53人,15名轻伤,7名重伤,枪支有余,然而子弹只有103发。战士们要掩护陈树湘突围,他拒绝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师长、战士之分了,我们要并肩作战,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不幸被俘后,敌人把陈树湘装进竹笼里抬着去邀功请赏。“士可杀不可辱”,夜晚趁人不备,陈树湘拉出自己的肠子用力扯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三十四师几乎全军覆没,这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唯一成建制被敌人吞掉的师。当毛泽东得知红三十四师仍然留在对岸与敌军鏖战时,痛心疾首地吼道:“我的红三十四师啊!”

红军烈士墓走过80年风雨

红色墓碑上,镰刀、斧头图案全部向下,在为墓碑后巨大的圆形墓冢埋葬着的7823名烈士默哀。1934年冬,一位头戴红星帽,身着军装,腰束皮带,斜挂短枪,帽沿下露出齐耳短发的红军女将领站在这里主持烈士陵园落成典礼,指挥大家高唱《国际歌》。她就是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这座陵园的倡导者和设计建造者张琴秋。

1932年12月,撤出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浴血转战3000余里,由陕南进入四川通江县,创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通江县王坪村,最多时收治伤病员达数千人。然而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在医院不幸牺牲的越来越多。最初,烈士还是一人一棺一墓,后来只好采取一穴多人甚至挖大坑集中埋葬。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王坪修建烈士墓。1935年,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其间,川陕根据地近20万人参加红军,5万余人长眠巍巍秦巴山。

解放后,墓地在1951年、1984年、2012年三次修缮,形成了现在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在红军建的烈士墓遗址上修建的烈士陵园。如今,这里安葬了红军烈士25048名。

2012年2月,散落在通江县23个乡镇50座红军墓17225名红军烈士遗骸要迁到陵园集中安葬,送葬的车排了几公里。迁墓时,很多老乡都不愿把红军烈士墓迁走,他们已经把烈士当作亲人供奉。如今,每当春节、清明和中元节,仍有不少老乡都会提着酒菜来祭拜。

会宁的守墓人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会师前后,在会宁发生了6次较大的战斗,上千名红军指战员牺牲。红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宇在慢牛坡阻击战中牺牲后,警卫员王书堂委托当地村民姜启林埋葬了柴师长的遗体。姜启林看管坟墓达22年,直到1958年柴洪宇的亲属将其遗骨迁至河北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

有座无名烈士墓承载着一个真实又感人的故事,年仅14岁的小红军战士为了救不满3岁的小孩魏煜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魏煜的父亲为报答小红军的救命之恩,把他安葬在自家的祖坟前,每逢清明节全家都要来祭奠。魏煜长大成家后,分别为自己的三个儿子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是继续长征,希望后辈们能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

猜你喜欢
烈士陵园湘江烈士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
沙岭战役烈士陵园
大石桥市烈士陵园
湘江渡
铁岭市烈士陵园
悠然湘江上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向烈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