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婚姻:爱是不变的底色

2016-12-17 16:30朱颂瑜
中外文摘 2016年22期
关键词:瑞士人苔丝约翰

朱颂瑜

1.离婚、再婚,两件人生大事在瑞士竟如此平静地发生了。

约翰搬离我们小区的那天,刚好是中国人的冬至。清晨气温很低,街心公园的树丫挂满了残雪,气氛格外寂寥。

直到和约翰握手告别时,我才获知他和苔丝正在办理离婚手续。一段7年不到的婚姻关系就这样结束了。

按照协议,约翰和苔丝分居后,两个孩子跟着苔丝生活。没有了男主人的家,时间照样在流逝,生活照样在前行。每逢周五晚上,约翰就准时前来把两个孩子接到他的住处过周末。每一次,苔丝都提前把孩子的行李打点好,亲自把他们父子三人送到楼下。而且两个大人一边走一边还有说有笑的,哪怕已经不是夫妻了,但情感的关系却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僵硬。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约翰和苔丝离婚的次年秋天,苔丝再婚。她的第二任丈夫彼德是苔丝一个同事的朋友,据说两人相识了大约两年,情投意合。他是苔丝和约翰离婚的主要原因。

受苔丝之邀,我参加了他们的婚礼。我捧着一束并不算是精心挑选的鲜花,怀着比鲜花更平凡的心情,推开了教堂神圣而厚重的大门。

来参加婚礼的嘉宾并不多。苔丝穿着白色的礼服,盈盈浅笑间,脸上漾起了一些皱纹。阳光从教堂的窗户洒进来,使她礼服下微微隆起的腹部隐约可见。婚礼在牧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当牧师阐述再婚对家庭和孩子该负的责任时,庄重的气息弥漫在整个教堂,久久不散。

2.瑞士人一直明白.离婚是很个人的事.婆媳还是婆媳。兄弟还是兄弟。

那是瑞士离婚率冲破50%的2005年,据官方资料显示,那一年,每三对在瑞士登记结婚的新人里就有一对来自二婚。也是这年,我的女儿在瑞士上托儿所。此后,我开始不断地与不同的瑞士家庭展开了交往,慢慢触摸到瑞士民族婚姻观念的脉搏。

女儿小学同班同学中,据我所见,有半数人的父母已分道扬镳。这些戛然而止的婚姻关系,大部分都不到7年,分手的原因也多是因为感情破裂或者第三者介入。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瑞士人的离异过程极少带有激烈争吵的色彩。而且,离婚常常是在两个人中悄然无声地进行,少有长辈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参与,以致连邻居或同事都没发觉。

更重要的是,对于离异的家庭,我从来没有从其孩子的言行举止上看到因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身心的成长上,离异家庭保证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对离婚怀有的平常心态。约翰离开以后,约翰的妈妈定期来看孙子,与苔丝的关系也和从前无异。甚至苔丝外出度假时,老人家常亲自来帮苔丝照看她家的植物和水族箱。

也许,瑞士人一直明白,离婚是很个人的事情。尽管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如果婚姻生活失去了精神上的契合,两心相悦的爱情变成了一句空话,他们宁愿选择分道扬镳,让彼此早日获得重新寻找幸福的机会。但是,这只是一种选择,无关对错。

平日跟女儿在小区散步,常常会碰到她一些同学与其弟弟妹妹或哥哥姐姐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逐渐了解到很多家庭的兄弟姐妹都不是同一对父母所生。他们有些年龄差距比较大,有些年纪相仿;有些住在一起,有些各自跟着爸爸或妈妈一方住。

无论是什么情况,当这些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友爱融洽的气氛,就像跟自己同胞兄弟姐妹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苔丝新婚后没多久,约翰也交了新的女朋友。这位叫安妮的女士也是一位离异的年轻妈妈,带着一个男孩子。周五的时候他们常常跟车来一起接约翰的孩子。三个男孩子自然地玩在一起,从大人到孩子之间,在我看来没有任何芥蒂。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约翰和苔丝离婚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在小区内听到别人的议论。尊重隐私是西方社会的一大特色,瑞士亦然。它给予了个人更多隐私空间,让渴望重新选择婚姻的人从容行事。

3.一个懂得爱的社会,才会将纯粹的爱情作为婚姻的底色。

苔丝再婚后第二年春天,她和彼德的小公主降临了。那段时间,由于彼德常常要去外地工作,约翰不计前嫌,在生活上给予苔丝很多帮助和照顾。有一段时间,苔丝身体不好,约翰不仅干脆把两个男孩子接回家去照顾,偶然也把苔丝和彼德的小公主顺道带回去照看。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他们,两个哥哥争着跟我介绍他们出生不久的小妹妹,满脸自豪的样子,令人感喟之余,也让我想起了中国人所描述的“视如己出”。

被“视如己出”的爱深为感动,成长于不同社会背景的我领悟到的不仅是陌生的温暖,更引发了深刻的思考。我相信,这种“视如己出”态度所蕴藏的平和与仁慈,背后必定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广义的大爱,而这一切,在一个不懂得爱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约翰曾经很坦然地对我说,他自己也来自离异家庭,他小时候父母就不住在一起,却一辈子都是朋友,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抱怨过对方。约翰说:“一段婚姻中途告终,不应该归咎于任何一方的过错。不少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了解自己是谁。所以有很多婚姻可能都是错配或草率的,常常要到人生后半段思想成熟稳定后才发现。”

苔丝产后的那一年年底,约翰妈妈查出癌症,让约翰一家人都非常担心。事有凑巧,苔丝丈夫彼德的哥哥是市里口碑极好的临床医生,苔丝和彼德就帮忙把约翰的妈妈安排给彼德的哥哥照看,两人还经常抽空去探望老人家。在我看来,昔日婆媳建立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儿辈婚姻关系的结束而有所消减。

约翰的妈妈康复出院以后,不时来小区看望苔丝和她的3个小宝贝。每一次来,老人家都给3个孩子买一样的礼物,不分彼此。有时候甚至会特别给苔丝的女儿买一些特别好看的小礼物。约翰的妈妈欣喜地对我说,苔丝生了女儿,自己终于也能像其他有小孙女的老人一样去买小姑娘的玩意了。

听着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话,我心里忽然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满满的都是温暖。

这就是瑞士人的婚姻观念。他们侧重纯粹的爱情,大部分不会考虑利益的博弈,只要两情相悦,所谓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种族出身等条件都显得无关紧要。有了纯粹的爱情作为婚姻的底色,他们相信,成功的婚姻不需要靠孩子去升温和维系,而半途的婚姻,更不会拿孩子去当了断的筹码或者让孩子承担任何结果。

有50%离婚率的社会究竟会是一个什么画面?对着这个庞大的数字,我常常想,在一个对爱狭隘的社会,它或许是千疮百孔。但是这些恰恰没有发生在社会稳定、民风淳朴的瑞士。

今天是苔丝再婚的周年纪念日,我忽然生出一股冲动,去花店为她精心挑选了一束艳丽的玫瑰。借着这份祝福传情达意之余,我多么希望让苔丝知道,他们的生活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个有爱的社会、一种迥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更让我对婚姻和爱有了一种不同层面的理解和感悟。

(摘自《家庭》2016年第18期)

箴言 苑晶晶

·一个坦率的敌人好过一个虚伪的朋友。

·别去反驳一个傻瓜的蠢话。否则你也和他一样。

·在甲虫妈妈眼里,它的孩子也像羚羊一样健壮。

·远离罪恶。罪恶也就远离了你。

·野心从哪里开始,快乐就从哪里结束。

·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最好能避开:陌生的狗、洪水和自以为是的人。

·小狗摇晃尾巴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你的面包。

·你可以牵着马去河边,却不能强迫它低头喝水。

·不幸使人明智,而不是富有。

猜你喜欢
瑞士人苔丝约翰
瑞士人不愿帮邻居收包裹
约翰·科林斯
瑞士人“搭伙养老”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最宜居国家现“移民潮”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德伯家的苔丝》
表达火气的方法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