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播精品节目的打造之路

2016-12-17 17:49李宝萍
中国记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广播文化

李宝萍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担任第26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参加了长江韬奋奖及广播四组的评选工作。对于优秀的广播获奖作品,作者认为,应具有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挖掘文化,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特色解析

一、家国情怀:大格局与小视角

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表现重大题材的新闻作品无疑很受评委们关注。重大题材作品所报道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涉及到国家民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成果和新趋势,在本地或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重大题材类的作品有着很高要求,包括导向正确、大局意识、叙事宏大,表现形式上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节目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和持久的关注时间。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是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是2015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广播作为主流媒体,不断创新理念,发挥媒体优势并且善于融合新媒体,创作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来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在本次参评的四类节目中,共有六件作品是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占比20.6%。

在此类题材中,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的广播访谈《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扬州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访谈《为了72个老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并肩”——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都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获得广播访谈一等奖的《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产生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题材重大,视角独特。方大曾是20世纪30年代知名记者,“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于1937年9月神秘失踪。1999年,中央电视台记者冯雪松无意中发现了这一线索,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为还原历史真相而不停地奔走了15年,终于将湮没80多年的杰出新闻工作者方大曾推到了历史前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作出了贡献。这个节目邀请寻找者冯雪松来到直播间,通过广播访谈形式,以冯雪松寻找方大曾的历程为主线,以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为主题,展开了两代记者间跨时空的对话。

这个访谈节目的出彩之处在于选题、嘉宾和主持人。首先,从选题看,本访谈以独特的角度来挖掘并记录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题材。通过展示追寻过程,融通两代新闻工作者的理念和职责,传递正能量和使命感,影响深远。其次,嘉宾作为当代记者,不畏困苦、不计得失、坚守理想、传递正能量,是有追求、有特点、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的典型形象,强烈地吸引着听众。再次,主持人雪莉是宁波台副总编辑,依然坚持在广播一线做节目主持人,她提出的问题、节奏把控、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恰到好处,例如主持词的一段话:“两代记者的故事,追寻的是同一种精神。一个是不顾个人安危,成为‘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如流星一般的耀亮和迅失;一个是不计个人得失,15年,五千多个目夜,寻找方大曾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长的一个选题”,就是对节目主旨的很好概括。

获得广播访谈二等奖的《为了72个老兵》是扬州广播电视台在高邮战役胜利70周年当天播出的节目。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的发生地在扬州地区。节目邀请以扬州大学生为主体的口述史团队走进直播室,并派记者到老兵家中访谈。节目中还融入大量的老兵口述历史音频资料,这些证言如泣如诉,真实可信。节目的两个访谈现场、三个板块间的相互对比、补充和推动,将现实与历史、回忆与反思结合起来,老一代的精神与新一代的传承,给听众带来了跨越时空的震撼力。做到了厚重题材的软性表达和宏大主题的细致分解。节目还促使社会各界认识到“与时间赛跑”、加紧收集整理抗日证据库的重要性。本访谈节目体现了主流媒体所具有的历史眼光和现实责任感,节目策划显得很大气、很到位,准备工作充分,访谈形式独具特色。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并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获得广播系列节目二等奖。这个节目根据国际台的传播特色与受众定位展现了报道的恢宏气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篇幅较多(十篇);二是国际化视野,充分利用了驻外记者庞大的资源优势。节目紧紧围绕着中国军民和盟军并肩抗战这一主线,将中外一个个故事和人物串联起来,内含独特的视角、鲜为人知的史实,采访对象包括抗战老兵及后代、海内外学者等,史实、讲述与中外政要评论相结合,犹如各个乐章织成了胜利交响曲。这一系列报道有力地传播了中国好声音,达到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还在俄罗斯促成了一项与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公益活动,增进了中俄友谊,扩大了对外影响。

以上获奖作品表明,广播在表现重大题材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我们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对此进—步深化和发展。将宏大主题通过真实、细微的方式展示出来,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小中见大,使节目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饱含着深深的家国情怀。

二、传统的弘扬与文化的挖掘

主流媒体要以引导舆论为己任,承担起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对于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广播可以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声音记录方式达到抢救和传承的目的。

广播系列获得一等奖的作品《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集体创作。《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是自阎晓明上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以来,倾全台之力集体打造的文化类节目,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节目选取了方言、工匠、戏曲、古村落等极富代表性的文化领域或符号,在每集短短八分钟左右时间里,提供尽可能大的信息量,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为一体。听众们只要听到这些特色鲜明的节目标题,就会感觉到入耳、入心,比如,方言季中的《上海的“腔调”》,“腔调”二字就抓住了上海方言的表达特征;《寂寥的油纸伞》《谁还在唱二人台?》两个标题都明确地表达了对传统的工匠手艺和戏曲艺术后继乏人的担忧。这个系列节目以文化人,由表及里,深挖内涵与精髓,展示文化魅力,唤起了社会各界对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的意识,为中国文化发展与创新鼓与呼。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节目以“广播纪录片”形式进行大制作,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广播精品,成为具有人文视角、广播特色的声音历史档案。从2015年11月30日开始,这个节目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香港之声、文艺之声、老年之声、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中国乡村之声等10个频率播出,并且在央广网、中央台“两微一端”全程互动呈现,以求生动地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印记,引发人们对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留民族根、文化魂的思考。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系列《幸福欢歌50年》荣获二等奖,这个节目反映了西藏成立SO周年的巨变,节目构思巧妙,从文化角度入手。节目以在西藏和全国广为传唱的50首歌曲为素材,分为“乐章”设立主题,分为“声部”讲故事,用音乐来还原历史场景和串联故事,既符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西藏的发展成就。节目中音乐优美,音响丰富,采访扎实,加上全部用藏语制作和播出,对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向世界呈现了西藏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面貌。

从以上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出,节目打“文化牌”需要进行精心策划和内容挖掘,尤其是在系列节目中,如果能做到广播音响丰富、特点鲜明、播出持续时间长,就可以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抢救文化遗产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打造精品力作:一项系统工程

优秀的新闻作品,必定要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在表现手法上要不断创新。在大型节目尤其是现场直播节目中,需要举全台之力,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力保各环节高效而准确地运行,从而实现节目宗旨和意图。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冰雪五环、聚集冬奥——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揭晓》,获得了广播直播一等奖。这样的题材既重大,又是可遇不可求的,适合做广播现场直播,使主流媒体与重大事件同步。在这个节目中,可以看出北京台富有现场直播的策划和组织经验,多路记者处在国内外不同场景,能保证节目流畅、立体地呈现给听众。主持人的现场把控能力强,与嘉宾配合默契,连线自然顺畅,运用现场音响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所处场景的环境氛围,使听众足不出户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直播中,不失时机地加入与冬奥会有关的知识或人物介绍,加之典型嘉宾与奥运的密切关系,使直播节目更加引人入胜,充分表现了广播直播的魅力。

徐州广播电视台的《我要找到你——首届中国寻亲大会现场直播》,获得了广播直播二等奖。寻亲大会吸引上万名寻亲者来到徐州,节目对这个大会进行直播,通过前方记者、后方主持人、编辑等方面密切配合,不间断地传播着大会进展、寻亲信息、寻亲方法和感人的寻亲故事。节目进行时就有四对寻亲者相认,更多的志愿者则冒雨进行公益服务。这场直播不仅是广播内部各部门、各工种之间在连线、热线、访谈等方面配合,而且与电视、网络也实现了无缝对接和融合。可见,直播作为一种载体,通过节目内容的真实传播,充分体现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广播的传播手段并传递正能量。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广播节目创新创优的时代要求,需要多方合作。此次报送的系列、新闻访谈、现场直播、编排等类型的节目,基本都实现了全媒体联合,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更大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在央广网和中央台的“两微一端”、音频电台、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渠道同步播发、全程呈现,被大量转发。其中的《工匠季》还与手机直播App社交软件合作,随时用手机直播工匠制作工艺并制作成流水线视频;《方言季》在蜻蜓FM新闻频道首页小图置顶推荐三天。再如,徐州台的《我要找到你——首届中国寻亲大会现场直播》节目实现了海量传播,与广播记者连线,与电视音频资源共享。音频通过广播频率、中国淮海网、无线徐州手机客户端实时播出,广播各官方微信号也及时发布最新动态,多媒体实时互动让整场直播节目更加流畅,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节目创新创优,还应该全面地追求高质量,强调专业性,既要抓住大主题,也不能忽视小细节。在评选中,我们发现一些作品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之处,即使有的获奖作品也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比如,节目中出现错别字或读音错误,现场直播中的作品,有的主题非常强,由于出现两个口误而失去参评资格;有的以公益活动为主题,场面感人,因出现一个读音错误而被限评奖级。再如,有的记者、编辑和主持人专业水准不够,为图省事,采访时不给话筒戴防风罩而出现杂音;有人甚至觉得外出带话筒麻烦,采访时直接用手机录音。有的节目在用词方面不太准确,比如,广播系列中有件《寻贫日记》的作品,用第一人称,材料感染力很强,表现形式很好,但是,标题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寻”有找的意思,是一个主动行为,从主观上来讲力图有一个好结果,比如寻亲、寻缘、寻爱等等,但是“寻贫”就不合适,如果改成“扶贫”“访贫”会更好。

总之,“两奖”给我们的启示是,打造精品节目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不断升华的过程,广播工作者要勇于站在时代的潮头,增强节目感染力和传播力,提升广播新形象,使广播成为时代的“宠儿”。

猜你喜欢
广播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