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的春天

2016-12-17 18:37冯健曾建徽
中国记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央书记处书记处中南海

冯健+曾建徽

九尽冬去。春天,又来到了中南海。

三月的风,是那样轻柔,吹拂着中南海湖滨千万条低垂的柳丝,袅袅飘逸。大概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吧,成群的水鸭在清澈碧透的湖中追逐嬉戏;溅起层层细浪,悠然地向着岸边荡去。

唐代诗人贺知章写过一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江南二月,早已春光烂漫,柳绿桃红。北京的季节要晚些,然而春分时节的中南海,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嫩黄细叶,苍松翠柏茂密的针叶间泛起的新绿,挺拔的白杨树上挂满枝头的穗穗儿,还有那海棠树上萌发的细芽,都泻出了无限春光,使人看到处处是一派生机。

赶上中南海开放参观的日子,这里更是充满着愉快和欢乐。人们川流不息地从“毛主席故居”走进走出,在湖边三五成群地漫步。一些男女青年,荡舟在碧波粼粼的湖上,阵阵笑语欢声在空中回荡。没有节假日的中央书记处

春风,掠过中南海的湖面、林木、草坪、亭台。春意无处不在。

我们走进中央书记处的一些办公室,感到那蓬勃奋进的朝气,炽热旺盛的活力,更胜似窗外的春光。

那是一座青砖平房,长长的走廊是那样静穆。领导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时从一个办公室走进另一个办公室,轻轻地,几乎听不到脚步声响。此刻,有的会议正在这里召开,有的决策正在制订,有的文件正在阅批。有的谈话正在进行……

“中央领导同志们的日历上是没有节日假日,没有星期天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起了几件事:

198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书记处的领导同志请了一些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座谈,“十一”国庆节到北京郊区延庆、密云等县农村访问。1981年元旦,书记处领导同志邀请各界人士举行茶话会。春节这天清晨,书记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来到中南海集合,分头乘“面包车”,到工厂、农村、商店、部队等基层单位,向群众拜年,征求意见。这一天,书记处还邀请了二百多位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到怀仁堂举行座谈会,共商教育青少年的大事。77岁高龄的陈云同志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听说要座谈青少年工作,他提前lS分钟就来到了会场。

1981年春节前夕,书记处讨论一个省的工作问题,把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都请到了中南海。1月31日下午,书记处听取了省委的汇报,并和省委的同志们一起讨论怎样进一步团结广大干部,同心协力搞四化的问题。第二天是星期天,上午继续讨论,下午起草会议纪要。第三天,继续讨论纪要,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下午。晚上9点钟,纪要印出清样。紧接着,书记处领导同志连夜审定,并在午夜一点钟把纪要印成了文件。第四天一大早,省委的同志们就带着纪要坐飞机回省里传达贯彻去了。

中央书记处是经过政治局几位常委多次酝酿,由政治局讨论后,于去年春天举行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设立的。它作为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处理党中央大量的重要工作。中央书记处的成立,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早在五中全会以前,党内老一辈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同志,就为中央书记处的成立运筹帷幄,做了大量工作。

叶剑英同志在1980年2月24日全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党中央书记处的成立,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也会有很大影响,它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后继有人的。”“书记处处于第一线,中央常委、政治局处于第二线。这样做,除了有利于解决接班人问题外,好处很多:可以使中央政治局和常委同志集中精力,研究国际国内大事,更好地解决国内外的重大问题,使中央工作更加主动,更加有预见性。(二)中央同志能有更多时间、更多机会下去同地方接触。”

叶剑英同志怀着激动的感情说:“我相信书记处的同志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强于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于一浪,把我们共产主义的事业一代一代地坚持下去,直到最后胜利!”

书记处成立以来,就是根据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要求,按照老一辈领导人的希望工作的。书记处建立了每周两次例会的制度,实行集体领导,集体办公,分工负责。重大问题,书记处集体研究后,提请政治局和它的常委会最后作出决定。

一些列席过中央书记处会议的同志们说:每次会议,既发扬民主,又有集中。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种意见,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不搞一言堂。这种生动活泼的会风,真正体现了我们党的民主生活,恢复了党的传统。他们在谈及这件事时,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使我们也感到了一股强烈的暖流。

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

十年动乱,加上粉碎“四人帮”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党面临着堆积如山的问题:怎样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怎样从我国国情出发,使我国国民经济走上比例协调、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稳步发展的道路;怎样调动8亿农民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发展我国的农业;怎样建设我国具有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怎样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真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书记处成立一年来,开了近百次例会,制订了一系列文件,处理了大量的党和国家的大事。这每一个文件的诞生,每一件大事的决断,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深入的调查,反复的研究讨论,进行了极其浩繁的工作。

一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有近10亿人口,其中8亿多在农村。农村是一个大头。如何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这对于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巩固安定团结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多少次走进农村生产队的办公室和农民家里去调查,多少次把各地的同志请到北京来商议、研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多少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继三中全会制订两个农业文件之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发出去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决定公布了,书记处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的会议纪要也送往各地了。这些文件像及时的雨,滋润着中国大地,像行船的风,催着农业的航船破浪前进。“左”的禁锢被打开了,农村处处是春风煦煦,冰雪消融。一个个喜讯,纷至沓来,传进了中南海:二十多年来一直贫困落后的鲁西北地区,一两年内翻身了;黄河水淤灌的土地上,丰收的豆粮满囤;巢湖岸边的农民,称颂1980年是一个“肥年”;草原上的牧民,重新弹起欢乐的琴弦;一些涝旱灾区的农民,在灾害面前显出了“回天之力”的英雄气概……农民们说,生产责任制赶跑了“大呼隆”,因地制宜代替了“一刀切”。党的政策好,中南海知道俺农民的心事!

从农村,看全国。今天,我国的经济形势,用陈云同志的话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很好的形势。根据去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的决定,书记处现在又在集中力量抓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中央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经济形势很好;同时,又潜藏着危险,主要就是财政上出现了赤字。政治局常委下决心争取在今年基本上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争取基本消灭赤字。这就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大的调整,主要是减少基建投资,清理在建项目,在这些方面该退的要退够,该节约的要节约,同时大力节减行政管理费用;而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日用品的生产,能源、交通的建设,以及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则要继续发展。这种清醒的、健康的调整,将会使我们站稳脚跟,更好地前进。

到第一线解决问题

中央书记处成立一年来,有计划地解决了一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工作问题。第一个解决的,是西藏自治区的问题。

1980年3月14日和lS日,书记处成立后才十几天,就邀请西藏自治区在京的几位负责同志参加,召开了西藏工作座谈会。党中央决心尽快医治由于林彪、“四人帮”破坏党的民族政策所造成的严重创伤。

1980年4月7日,党中央批发了《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在批发这个纪要的通知中,中央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藏自治区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从S月15日开始,召开区党委扩大会议。

就在这时候,胡耀邦、万里同志受党中央的委托,在5月22目乘飞机飞到拉萨,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共商建设西藏的大计。

拉萨海拔3600多米。他们在拉萨一下飞机,就感到了高山反应,连年轻力壮的随行人员,走路上楼也都心跳加剧,气喘吁吁。万里同志把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听取汇报,还到拉萨的商店、学校、街头和藏族群众家里访问调查。胡耀邦同志带病强撑着身体,同万里同志共同分析研究每天了解的情况;到了第五天,高山反应稍微好转了些,他就阅读材料,察看地图,听取汇报;随后,到区党委扩大会议会场,对几百名各族干部讲了170分钟的话,提出了西藏治穷致富的六条办法。5月30日,离开拉萨的前一天,他又访问了离拉萨15里路的纳金水电站。他在那里对干部、工人们说:“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干部都要时刻想着,多为人民做好事。”

今年藏历新年,拉萨街头人头攒动,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出现了20年来未有过的动人场面。他们说,今年牛羊肉多了,酥油多了,粮食多了,党中央给西藏又一次带来了新的希望,带来了春天。

从去年春天到今年春天,短短一年,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们已经考察访问过拦截长江的葛洲坝工程工地,长白山林区的工棚,山村边寨的农舍,金沙江畔的科研所,城市的菜市场……把党的温暖送到了29个省、市、自治区人民的心里。

书记处有11位成员,最年长的72岁,最年轻的也已64岁了。工作人员们说:他们的工作大都是“一天上三个班”,劝都劝不住啊。有些办公室,几乎天天到深夜十二点、一点甚至两点,还亮着灯。望着这深夜的灯光,不能不使我们想起当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深夜长明的灯光,想起延安杨家岭下窑}同的灯火,想起在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岁月里,《可爱的中国》的作者方志敏烈士说过的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16点钟工作的劳苦!”几位老一辈领导同志看到书记处的同志们这样日夜不息地工作,多次关切地提出,要他们注意身体,不要“日夜三班”连着干,甚至“命令”他们停下工作,到外地去休养一段时间。有一位老一辈领导同志曾诙谐地指着他们说:“是要你们工作,不是要你们跑步去‘八宝山呀!”

三年前,胡耀邦同志曾经建议编一本书,题名《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过去这一年,在中南海,我们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机关处理堆积如山的各种问题,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为中国lO亿人民辛勤操劳的日日夜夜!

一定要倾听群众的意见

书记处成立不到两个月,就开会专门讨论首都的工作,提出4条建议,要把首都建设成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同志为了取得首都建设规划的第一手资料,在去年9月12日、10月旧和2日,特意邀请北京市委的领导同志一起,乘直升机,用了整整3天时间,对北京城郊的山区、平原进行察看。俯瞰大地,那光秃秃的重山岗峦,那逼近城区的黄色沙丘,使他们感到,绿化首都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直升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使人头昏脑涨,一天连续乘坐七八个小时,连青年人都会感到筋疲力尽。但是,书记处的领导同志心里想的是怎样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想的是怎样搞好首都的建设,争取首都面貌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十年至十五年有个大改变,顾不得身心劳累、头昏脑胀了。在石景山一带上空,尽收眼底的是,滚滚烟尘不断向城区扑去。东望北京城上空,就像盖着一口大锅。多么严重的污染!多么迫切地需要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在察看途中,直升机曾在一些大队降落,书记处领导同志直接到生产队,同干部和社员们讨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青年就业、农村自留地、多种经营、蔬菜生产、建设卫星城镇、造林种草、开展旅游事业等一系列问题。

去年10月18日,书记处领导同志就一封工人来信批评火炉涨价一事,写了一个批语,送给北京市委,希望市委处理市场上一些乱涨价的问题。批语说:“群众的意见一定要掌握住。许多问题一定要从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入手”,“对一个收入不多的市民来说,这就是一件大事了”。北京市委收到这份材料后,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入冬前火炉供应和物价上涨等情况,并向书记处作了报告。以后,又组织检查组,还动员居民监督,检查全市物价,刹了一下当时乱涨价的歪风。

一个物价上涨,一个住房拥挤,这是首都人民关心的两大问题。但是,人们不解的是,一面是住宅紧张,可另一面,劲松、团结湖一带新建的住宅楼,由于供水、供气、供电设备不配套,住宅区商业网点太少,交通不便,还有施工单位占用新房等等原因,在已经盖起来的新楼群中,却有一批长期住不进去。

《北京日报》派记者调查了这个好几年都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调查材料反映到中央书记处,引起了重视。一位书记两次到住宅区,实地调查。接着,书记处在2月16日的例会上,专门邀请北京市和中共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讨论了这个问题。北京市决定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讨论和教育,做好新建住宅各种设施的配套工作。书记处赞同这种做法,同时做出决定:凡是因为收尾配套工程未搞好不能住人的,由北京市负责在三个月内搞好;完全建好能够住人的,建房单位一律要限期分配好。

书记处的决定,使劲松、团结湖一带新住宅区的工作重新活跃起来,竣工、配套也快了,分配、使用也快了。

“群众的意见一定要掌握住。许多问题一定要从改进我们自己的工作入手。”如今,成百上千件来自群众的意见,每天被送进中南海,送到书记处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案头;党的声音,党的决策,每天从中南海传向全国各地。

今年3月12曰,植树节,是“九九”的最后一天,书记处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们吃过早饭,就来到中南海植树。他们扛起铁锹,穿着“解放鞋”或布鞋,把一棵棵黄杨树苗植入中南海的沃土。中央领导同志参加绿化大地、改造自然的劳动,这件事唤起了人们多少回忆和憧憬!中南海郁郁葱葱的林木啊,它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象征。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株深深扎根于全国人民心中的幼苗,在党的培育下,必将成长为枝繁叶茂、花香果硕,挺立于世界之林的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中央书记处书记处中南海
中共中央最高领导称谓的历史变迁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中南海的深情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夏杰来闽调研网上妇联建设情况
中央书记处是一个什么机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访问缅甸、印度尼西亚、朝鲜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一书记、书记和常务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