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的社区报思考与实践

2016-12-17 18:45童教智陈定亮
中国记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滨湖居民基层

童教智 陈定亮

内容提要近几年,《合肥晚报》通过创办社区报将媒体资源下沉,抢占基层舆论阵地,以寻求转型发展。目前,已创办9张社区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部取得不错成绩,为报业转型发展探索了一些新经验。

关键词社区报媒体转型社区管理合肥晚报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城市社区的新市民,入城的新市民对城市生活准备不足,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欠缺,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基层政府需要一个沟通疏导的舆论管道。一方面是报业转型的压力,一方面是基层的实际需要,正是在这种内外因的作用下,《合肥晚报》迈出了下沉媒体资源,创办社区报的转型探索之路。

2013年5月22日,《合肥晚报》第一张社区报——《滨湖新闻》在正在快速城市化的滨湖新区诞生,这也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第一张社区报。此后,社区报在合肥市各城区快速铺开。目前,合肥晚报社区报中心已拥有8张城区社区报和1张县区社区报。扎根社区的社区报,以服务社区和居民为己任,关注社区人和事,传递社区正能量,倡导社会新风尚,成为基层政府与群众的联系纽带和沟通桥梁。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社区报社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初显,为《合肥晚报》应对新媒体冲击,赢得了先机,抢占了市场。

一、《合肥晚报》的社区报实践

办报理念。《合肥晚报》在创办第一张社区报滨湖新闻时,就提出了“社区百姓办给社区百姓看”的办报理念,依靠社区和社区居民,办一张贴近居民生活,讲述百姓故事的生活报。社区报面对的是特定小区域的居民群体,所报道的新闻必须要反映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因此,社区报只有走进社区中、去到居民身边,才有生命力。

创办模式。在社区报创办过程中,必须要得到街道社区基层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合肥晚报》创办的社区报都采取与相关区街政府深度合作、以双方互助互办为主,最终瞄准市场化运作目标的路径。目前,8张城区社区报,包括《滨湖新闻》《北城新闻》《老城新闻》《高新新闻》《水西门新闻》《双岗新闻》《高铁通》《新站社会事业》,和一张县区报《肥东晨刊》都是《合肥晚报》与合肥市相关街区合作创办。

在社区报办报经费来源上,采取政府给一点、自己出一点、市场筹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在采编组织上,以动员社区居民参与为基础、培育市民记者队伍为主体、派遣报社记者为骨干;在采编监管上,坚持报社总编负责制和内容把关“三审”制原则,真正实现社区办、社区看、专业管的有效下沉和有机监管的统一;在发行渠道上,以《合肥晚报》专业发行队伍为依托,采取免费发行的方式,随《合肥晚报》免费投递到所在辖区的订户家中。另外,在一些社区办事大厅、楼宇、商场设置免费取阅点,并结合微博、微信、社区户外电子屏立体式传播。

经营模式。社区报由于体量小,覆盖范围有限,创办时间短,加上传统纸媒受新媒体的冲击等原因,因而其经营模式必然与主报有所区别。

首先是政府财政支持。《合肥晚报》每张社区报都是与区街政府合作创办的,合作区街政府对社区报都给予了办报经费的支持,大大降低了办报成本。

其次是与商家合作提供进社区服务。一些立足于所在地的商家,非常重视与周边居民的互动,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借此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社区报与社区有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这样就可以为商家提供渠道支持,将商家服务引入社区。比如《滨湖新闻》与合肥百货大楼合作,将维修服务队引进小区,《双岗新闻》将一商家开展的健康讲堂引入社区等。这类“中介性”的服务,既服务了居民,也给社区报带来一定收益。

再次是承接各类节庆评选活动。社区报利用自身紧密联系社区的优势,承接各类活动,从中获得收益。比如《北城新闻》承接了长丰县陶楼乡桃花节的宣传活动,《滨湖新闻》连续三年举办少儿才艺大赛,《高新新闻》开展的进社区活动等,都成为社区报的创收方式。

二、给基层舆论阵地带来新活力

助力政府中心工作。以社区报为载体,将宣传基层党委政府声音,展现基层政府阶段性重点工作为主要内容,助力党委政府树立为民服务新形象。

2014年,庐阳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线为民工作法”,通过机关干部定期驻点“一线”服务,进一步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为宣传好这一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社区报《老城新闻》充分发挥了社区报深耕基层的属性与特点,强化突出服务功能:

当年9月6日,《老城新闻》整版刊登三孝口和逍遥津两个街道的驻点干部照片,配上驻点干部的名字以及进驻的社居委及楼宇名称,让社区居民一目了然。9月10目,驻点干部进社区当天,社区报派出记者到各个社区干部驻点采访。9月13日,《老城新闻》用整版篇幅记录驻点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场景。经过一段时间宣传及居民亲身感受,社区群众对“一线为民工作法”的了解日益深入。

塑造基层文化新品牌。自创办伊始,《合肥晚报》就把每一份社区报定位在打造基层文化建设的新阵地、新品牌上。社区报利用自己“接地气”的优势,举办各类活动,从纸上走到线下,让硬性的政策宣传、主题塑造,软性地走入读者心中。

合肥滨湖新区是合肥市近年来重点建设的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居民情况复杂。为凝聚社区共识、构建社区氛围,2014年5月,《滨湖新闻》社区报精心设计方案、积极争取市委宣传部文化建设资金支持,在滨湖新区开展了首届“我是合肥新市民”活动,通过现场宣誓、诗歌征文比赛、主题歌海选等环节,新市民概念深入人心、一时成为街谈巷议话题。

类似活动,《合肥晚报》各个社区报都在开展,通过社区活动,不仅扩大了社区报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更拉近了媒体、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据不完全统计,《合肥晚报》社区报每年开展的各类活动有近百场。

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社区报在社区建设之中,要成为软力量,在潜移默化之中,推动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建构共同的社区概念,形成对本社区心理上的认同,切实提高社区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依托社区报,与备街区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外衍项目。如在相关合作街区开设的“市民会客厅”,每天都有专门的编辑记者接待社区居民,倾听百姓心声,帮助街区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为政府管理提供建议和引导。社区报还与庐阳区、滨湖区合作,启动了社区义工晚报“帮客”志愿者组织。这支建立在社区媒体基础上的社区志愿者组织,已经成为一支专业化、细分化、常态化服务并拥有5000多市民参与的社区义工队伍,他们活跃在社区居民身边,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

推动基层新媒体建设。2016年3月,与《北城新闻》有合作关系的长丰县陶楼乡提出,他们想建设微信公众号平台,但苦于没有微信运营人才,希望能给予支持。《北城新闻》借助《合肥晚报》新媒体部门的力量,代理运营陶楼乡的微信公众号一印象陶楼,为陶楼乡成功打造了一个新媒体宣传平台。

社区报的这一创新做法,很快引起其他社区报合作街道的关注,一些街道也表达了合作愿望。目前,《合肥晚报》社区报已代理了3个街道的微信运营。其中,有的原本是由新媒体机构代为运营,现在转而寻求与社区报合作,主要是因为社区报扎根基层的独特优势。

三、为媒体转型探索新路径

《合肥晚报》社区报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形成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服务基层需要上不断创新,也为传统纸媒的转型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新路径。

首先,《合肥晚报》系列社区报的实践模式,符合中国当下大多数传统报纸转型的现实选择。系列社区报市民记者队伍建设、“市民会客厅”栏目开办、“帮客”等志愿者组织的建设等具体案例,都使传统媒体从过去单向传播的藩篱之中走了出来,承接了政府舆情观察站、基层矛盾处理中心等功能,从而使得社区媒体不自觉间转变成在政府和居民之间起独特作用的新型“第三方组织”。对传统媒体来说,这些作用所展现出来的空间和未来无限广阔。

其次,《合肥晚报》系列社区报的创办实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经营上,由于社区报是与基层政府合作的产物,故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报扎根基层,拥有传统大报以及任何新媒体都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在社会效益上,我们探索的社区报模式,使得社区报与不同关节点的价值实现了链接与融合,形成了政府、社会和媒体之间良好的互信关系。

最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基层街道对新媒体应用的需求在增加。《合肥晚报》社区报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契机,借助与街区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拥有社区丰富新闻资源的优势,为街道运营新媒体。并利用这一抓手,推动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进程。目前,合肥晚报社区报组建了自己的新媒体运营团队,着力推进向新媒体的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滨湖居民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滨湖选煤厂煤泥分选与回收系统技术研究
石器时代的居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小小书法家
走基层
南方的冬天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